从正志中学看徐树铮的办学思想

2019-01-29 06:25曹心宝肖逸夫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学学校教育

曹心宝,肖逸夫

(遵义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徐树铮(1880~1925),字又铮,幼号铁珊,又曾自号徐则林,江苏萧县人(萧县1955年划归安徽省),秀才出身。1901年曾上书山东巡抚袁世凯,希望通过袁世凯投笔从戎未成。后受段祺瑞赏识。1905年段祺瑞保送他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回国后,在段祺瑞幕下任职,辛亥革命后,1912年段任陆军部总长,徐树铮任陆军部军学处处长,1914年升陆军部次长。1916年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时,徐为国务院副秘书长。1917年段再任国务总理时,徐树铮被任为国务院秘书长、陆军部次长。1919年任西北边防军总司令兼西北筹边使,收回外蒙。1925年被冯玉祥部下张之江枪杀于廊坊。徐树铮虽然为政,却不忘办学,在北京创办了当时有名的私立中学——正志中学(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并有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

一、徐树铮创办正志中学

1914年12 月,徐树铮与粤东学堂总理梁士诒订立合同,租赁校舍,准备创办正志中学,1915年2月,“正志中学”[1]正式开办,校址在北京菜市口(系粤东学堂所在地,1920年迁到西郊区阜成门外北礼士路)。经费来源于徐树铮购买美国军火的2.79万美元回扣钱,该款经袁世凯批示同意可用来办教育事业。1915年6月26日,徐因和段祺瑞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而被免去陆军部次长职位后,更是集中全力办学。徐为什么如此热心教育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父亲教书传统的影响。徐树铮的父亲徐忠清一生从事教书事业,在江苏徐州一带是远近闻名的教书大师,许多青少年不远千里负笈前来求学,这些都给徐树铮深刻的影响。二是徐认为教育很重要,是办好各项事业的基础。徐树铮说:“吾国军政吏治,无一不坏,欲求整顿,非从教育入手,则诸事皆无根基,等之空论。盖今日之败坏,皆数十年前不讲教育之结局也。”[2]因此,为改变军政吏治败坏局面,必须从兴教兴学这个根本开始。三是徐因反对袁世凯称帝并与之反目后,采取的一种韬光养晦之术。四是徐是有雄才大略,很想干出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人,希望借开办学校既为国家培养人才,也为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准备后续力量。

1914年徐树铮亲任该校校长,一直到1920年9月直皖战争后徐潜逃,无法履行校长职务为止,后学校由直系军人王怀庆接办,更名为成达中学(“成达”之名,来源于徐世昌出任总统后,为捧徐树铮的场,特意为正志中学题了一块“成德达材”的匾而来)。徐树铮还邀请当时社会贤达王树柟(清末进士)、傅增湘(进士,民国初年任教育总长)、叶公绰(民国初年任交通部长及国学馆馆长)为学校正副董事长[3]。徐树铮任该校校长期间,正志中学发展较快,1915年有学生94名,教员11人,职员6人。1918年有七班学生254名,教员17人,职员9人。1919年有八班学生300名,教员22人,职员11人[1]。学生每年交纳费用180余元,“学膳制服费皆在内。校中以此款供给学生外,每学生可余三十余元,即以之聘请教员,不足由学董补助”。学生多富贵子弟,“学生之家长,政教军商各界均有。大约家境均属殷实”[4]。正志中学是当时北京颇有名气的私立中学。

二、从正志中学看徐树铮的办学思想

徐树铮办正志中学,既表明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当然也是为他的政治、军事理想服务的,所以这个学校从一开始就办得很有特点、特色,具体表现在:

(一)特别注重国文,尊经训。徐把国文经训的教育放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认为社会清明和繁荣离不开经训教育,中国今日要转衰为强同样离不开经训教育。他说:“古昔圣王治世,庶政损益,代有因革,大经大法,则万世不敝。经训所垂,昭若日星,吾中国今日衰敝之极,舍尊尚经训外,别无返魂之药,足绩垂绝之气。”[5]“不以教养挽救中国则已,欲以教养挽救中国,舍尊经外,别无他术”[5]。这是因为“吾国经训之旨,恒求人心所同然,酌其中而剂其平,以定人与人交接之道。”[5]且经训符合中国国情,“礼乐政刑,非求之己国,不足统摄民情”[6]。而若是不重视经训教育,那么就会“大重大效,小重小效,及其衰也又无不以行悖经训,民德日漓,为因若秦若南北若五季若辽金元,不知尊经,则倾覆之骤离乱之惨,至今谈者犹不能不为之扼腕叹息也。其间五胡十六国,纷然并起,朝篡立而夕被弑,报施转瞬,争夺频仍,昔民流离贫苦,更不能忍闻问”[5]。徐树铮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自信,认为“各邦政学,皆在我经训下”,并乐观预言“二十年之后,全球大小诸国,不尊我经训为政治最精义轨者,树铮不敢复言读书妄论天下事矣”[6]。既然国文、经训如此重要,徐因此聘请当时国内一流的国学大师姚永概、姚永朴、林纾、马其昶到正志中学教国文经训。以姚永概任教务长,兼授《孟子》《左传》和《尺牍选钞》,姚永朴教《论语》《文学》《文选》和《修身》(讲义),林纾教《史记》,马其昶教《春秋左氏传》等。国文经训课都排在每天学习的黄金时间——上午。徐树铮作为校长,经常置身师生之间,规划教学内容,了解教学情况,亲自过目林纾、姚永概等批改过的学生作业,选择其中的佳作,张贴在教室里、走廊上,供大家参观、学习,借以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徐还时常到教室里和学生一起听课。可见,在教学中徐树铮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十分重视。

(二)学校十分重视体育,注重军事训练,可以说是一种军官预备学校,“新生入校,隐若入伍”[7]。徐树铮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自己1905年留学日本,深受日本“尚武”思想的影响,在日本士官学校读书时,看到日本人在进入士官学校之前,先要进一个预备学校,那是专门为青少年锻炼体格而设的,否则入士官学校后仅军事训练之苦,就难以吃得消,这些措施的采取使日本青年体格强壮。而当时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徐树铮深以为耻,在日本的所见所闻使徐树铮深深懂得体育训练之重要,而要开展体育训练就必须从青少年入手才能取得健身效果。徐树铮之意“盖以世界方尚竞争,非军国教育不足以立国,思以正志一校为之先导”[8],为全国倡,以把学生培养成坚毅奋斗性格,文武双全之人。二是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战火已延烧到中国青岛上空,对学生开展“尚武”教育,进行军事训练也是势在必行。因此徐树铮明确表示开设军训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强健身体,克尽求学之苦境、任重道远之责任”[9]。军训课都排在每天下午。教官从徐亲自主持的部队“西北边防军”中选拔而来,由总教官一人,军事教官五六人组成。总教官皆是军官中之上选,首任宋子扬(后来任西北边防军第二旅旅长)既是徐树铮的徐州同乡,早年的朋友,也是徐留日同学,任教时间最长,后来有于珍(后来成为东北军名将)等。军事教官都是赳赳武夫,由营长、连长之类军官担任。学校学制四年,头一年就习军操,主要包括步兵操、器械操、摔跤(即柔道)、武卫(包括拳脚、刀枪剑戟、三节棍、九节鞭等)。第三、第四年就用步枪操练。训练学生犹如训练新兵,除不骂粗话不用脚踢外,如学生中有腰板不挺、姿势不准者,教官当胸就是一拳,弄得不好还要被关“禁闭”。军事操练时,常有个别学生怕吃苦,不能坚持到底,徐树铮发现后,就严加训导,并作示范,不管何人,决不迁就。学生全体寄宿,早晚下操,一如部队管理,寝室饭厅的规则等学生生活方面,如起床、吃饭、洗脸,均限以极短时间完成,一切皆取整齐划一,和日本士官学校一样,实行军事化管理。这些可以说是现在军训的前身,对增强学生体质很有裨益,在100年前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和一战烟云笼罩在中国上空的形势下,实属难能可贵。

(三)对音乐比较重视,寓教育于音乐之中。正志中学的音乐课程,独具特色,别具一格,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教师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校规、校纪的规定,以及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等等,都编成歌曲,让学生传唱,很受学生欢迎,这种方式使同学既学习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和谐相处。正如关德懋在《徐又铮先生创办正志中学述略》中所说:“音乐课程,亦独创风格,歌泳篇章,不下数十。国歌校歌而外,读史有歌,劝学有歌,感时伤别,慷慨抒情,无不被之新声,形诸拍奏。诸生感于辞藻之典茂,音节之清越,吁吁喁喁,永言兴叹,心声既洽,人情遂无秦越。”[7]这和徐树铮本人十分酷爱音乐有关,徐树铮本人就经常慷慨悲歌,对昆曲更是情有独钟,学生也深受感染。

(四)注重思想教育,但反对学生参加学潮。徐树铮认为青年学生“血气未定,易入邪途”,课余时间经常集合学生“训导”,勉励学生“以克己之道自持”,“苟能人人行克己之道,自治其身,尺其职责,知是我所应当为者而为之,知是我所应当戒者而避之,则一身以修,一家以齐,一国以治。”徐树铮还经常以日本入侵中国为例,对学生进行“明耻”教育,号召学生学好本领,谫学国耻[10],但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为学”,“诸生各在穉年,游息出入,去国与民之事尚远,然将起而求他日所以忠且爱者,舍为学无他术。”[11]1919年五四运动蓬勃发展,正志中学的学生准备响应,尽管教官都在,负责管理学生的徐树铮的亲信也在,但都不能制止,徐树铮亲自出马,进行安抚,和学生辩论,对大家说:“你们要打汉奸的话,就打我好了,那样一来,我办的学校就是变成汉奸学校。不然的话,你们就听我的。我们与日本之间不是仅凭游行示威就可以解决的。”[12]“如果认为学校的教育措施,不爱国、不反日,那末,跑到大街上跟着一大群人的后面,或是跑在前面乱嚷嚷,就可以制服“世仇”日本鲸吞蚕食的野心,那算我办学失败了,我们也就完了……。”[13]学生们觉得还是他“有理”,就停止了。后来,“五四运动”的学生就宣传说正志中学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为此,徐树铮还专门写了一首《赠正志诸生》:“敛才宜就范,道德发文章。莫恃聪华秀,空嬉岁月长。古今都修习,贤智亦荒唐。惟有千秋业,名山不可忘。匹夫兴亡责,不后不我先。群儿竞逐逐,君子独乾乾。大道直如发,千钧任一肩。鸡鸣天欲晓:珍重祖生鞭!”[14]劝诫学生不要受“五四运动”影响,要求学生们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不可否认,徐树铮之所以如此是站在维护北洋政权的立场上,为维护北洋统治服务的,因而极力阻挠学生参加五四运动,但这也是徐树铮的一贯立场,徐树铮当年留学日本士官学校,许多中国学生加入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而徐树铮以学军自励,并没有参加。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这些办学内容、办学特点可以看出徐树铮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属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改良范畴,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体,日本的军事和工业文化为用,使它们互相结合,以培养“文武双全”的人才,这些思想从总体上看是守旧的,不符合当时时代进步潮流的,与正在进行的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更是背道而驰,但其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也有些可取之处,如他看好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授,对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有某些值得参考之处。如重视军训、体育,在当时中国国民体质普遍文弱,且外国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是必须的,迫在眉睫的,也是难能可贵的,而且我们今天仍然在积极开展。再如音乐课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把所学的、所教的、校规校纪编成歌曲传唱,这样容易被学生接受、记住,对我们今天开展教育事业仍具有借鉴意义,等等。总之,对徐树铮的教育思想我们不能因为他是北洋人物而全盘否定,而应该采取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15]和尊重历史、符合实际[16]的立场,汲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的正确方针。

猜你喜欢
中学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在多解中学创新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学校推介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