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医学专业学生的药理学教学策略

2019-01-29 08:40孙晓润张建平李翠轻王瑞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中医学药理学西医

孙晓润 张建平 张 伟 李翠轻 王瑞玲 张 璇*

(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河北 石家庄 050200)

教学策略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根据教育形势背景和人才培养需求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同时又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医学人才培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中医学特有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在由传统的师承教育向院校教育转化过程中,关于中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模式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药理学是当前中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西医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如何针对中医学专业特点和需求做好药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其对学生未来的临床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真正具有意义,站在历史和未来的双重角度审视课程定位并制定明确的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 中医高等教育开设西医课程的历史沿革

1.1 中医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开启 在“中体西用”原则指导下,突破师承制的近代中医教育建立之初,一直努力尝试“中西医汇通”的教育模式。院校教育制是我国按照前苏联的医学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高等中医教育体系,使传统的中医学习内容直接与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接轨,将西医的培养模式引入到中医教育当中,并按照西医学科的分类方法,对中医学科进行分类,形成了中医基础知识、中医诊断学和方剂学等课程为主的学科体系。在教学实施方面,也基本沿用了西医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1]。

1.2 中医人才培养要求的时代变迁 中医学专业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受到不同的教育大环境的影响。随着近现代西方生物医学迅速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同时又掌握一定西医知识的新时代中医人才,更能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基于中医人才观的变化,在不同年代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学生在西医方面业务要求曾出现过“具有现代医学基础知识”“中西医结合、具有现代医学一般知识”“掌握西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中能西”和“学习一定的西医基本理论和技能”等不同提法。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中医院校根据要求的变化,不断进行以课程体系调整为主的教学改革,但总体上仍然遵循原有的西医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2]。

1.3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的出台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中医高等教育实现了从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彻底转变。为深化中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中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遵循高等教育和医学教育规律的基础上,2012年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我国中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研究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该标准对中医学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应达到的西医方面的知识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合理用药原则”,在临床能力目标方面则应“具有运用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及现代诊疗技术进行体检、初步诊断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初步处置危急重症的能力”。至此,西医课程在中医学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以教育标准的形式得到了确立,药理学更因其作为西医临床药疗的基础课程而被明确位列其中。

2 西医课程对中医学专业学习的潜在影响

中医学专业办学40多年来,一直沿用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西医课程设置框架。包括医用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药理学、西医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在内的至少12门西医药课程,已成为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一组相当稳定的课程体系[3]。

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的问题是,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采用哪种教育模式,中医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必须是以中医药为主体,应该传承我国传统医学特色和优势。中医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导,并将抽象思维方式进行有机地结合。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课程引导、经典解读、内涵积淀和临床实践等多种教学训练方式加以夯实和强化。而且,与同时学习两种语言时的思维方式相互干扰类似,西医课程的开设无形中会对中医整体思维的培养造成影响。因为中医学专业生源多为普通高中毕业生,西医课程的思维方式与他们之前多年基础教育中形成的科学思维方式无缝接轨,因而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初学者没有能力进行思维方式的辨析和转换,而且很多院校的中医课程体系特色也不够充分,或者比例失调,或者开课顺序不合理,使学生在学习之初便用西医眼光看待中医课程,用西医方法学习中医,用西医的生物思维模式取代中医的辨证思维模式,使原本锦上添花的西医教育喧宾夺主,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对中医专业的学习。西医课程对中医学专业学习的潜在影响,是提高中医学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值得每一位中医高等教育管理者和任课教师深思的问题。

3 针对中医学专业学生的药理学教学策略

在这种形势下,药理学课程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发挥其在现代中医学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调整制定针对中医学专业特点的教学策略必不可少,而制定教学策略的出发点,并非是如何让学生把药理学学得最多最好,而是如何帮助学生把药理学学到最恰如所需。针对中医学专业学生的药理学教学策略应涵盖学生和教师2个方面。

3.1 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思想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因为中医兼有西医的课业繁重,大量学习内容扑面而来常常应接不暇,更顾不上深度思考。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并不能深刻领悟中医学的内涵和精髓,同时还对“额外”开设药理学等西医课程抱有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因此,与给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授课不同,做好中医学专业的药理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策略就是从思想上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有机会站在更高的角度统揽全局,对中药和西药、中医和西医以及中西医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明确西医课程在中医学专业学习中的定位,充分理解药理学等西医课程的学习意义[2]。

3.1.1 适应未来临床诊疗需求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中医学专业毕业生“掌握必要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合理用药原则”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当前我国很多医院的医疗模式呈现中西医并举的趋势。很多中医院设有急诊科,独立值班的中医大夫也需要接诊发热、创伤和心脑血管突发事件等危急重症患者,处置过程中往往需要用到现代仪器的诊疗手段和西药的抢救手段。如果西医药知识不足,他们独立值班的任务甚至都无法完成。而且,中医院很多疾病从诊断到治疗也不再是纯粹依靠中医,取而代之的是借助现代的诊疗设备辅助诊断疾病,从中医角度辨证施治,中医使用西药进行组方治疗的情况也非常普遍,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通过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意识到西医药基础对成为一名优秀的现代中医师也是非常重要的。

3.1.2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虽然术业有专攻,但我们需要传达给学生的理念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渊博的知识和综合素质必不可少。作为精通传统医学的中医,如果能够学贯中西,掌握哪些疾病西医更为擅长,西药治疗更为快速有效,就可以高屋建瓴地指导患者采用更为有效的治疗思路和方向,这也是“医者仁心”更广义的一种体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强患者的信任,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治疗效果。而患者的信任同样也是医生职业生涯中成就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们拿着课本授课,但更要跳出课本育人。现在的医学生就是未来的医生,学生学习理念和境界的提升一定会对学习结果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3.1.3 加强与医疗同行的沟通协作能力 当前在省市级中医院临床工作中,针对复杂疑难病例组织的专家会诊、病例讨论大多是西医为主导。在校期间,西医药课程的学习背景,可以提高学生与西医药同行合作共事和交流沟通业务的能力,对其诊疗水平无形中也是一种推动和提高。西医药背景缺失的中医大夫,在临床工作中将会受挫,其未来发展也会相当受限。

3.1.4 奠定中医药现代化的学术研究基础 中医药的突破和发展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研究手段。而且,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孕育产生的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很可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然而两大医学体系在人体的交叉点究竟在哪里,这里面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空间,而从事这些方向研究的学者一定要有两大医学体系的研习基础。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和实验手段对所有的生命相关学科具有普适性,大学期间的药理学理论和实验训练将会为将来从事相关研究打下很好的基础。

3.2 解决教师“如何教”的方向问题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如何教”的策略问题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应以学习者的需要和学习结果为导向,从授人以鱼为主到授人以渔为主,并注重对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为卓有成效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的药理学教学效果,除通常意义的教学策略外,我们认为有如下几个方向需要在教学中重点把握。

3.2.1 精选教学内容 适应临床需求和保障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准 教师应注重汲取临床知识,参与临床实践,在充分了解医院中医师对西药的临床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专业的课时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求全但不能降低要求,适当压缩广度,增加深度,精选增加具有先进性的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知识点,教学内容至少应涵盖新的中医医师资格考试药理学大纲,同时在教学中更多融入临床案例,既能提高学习乐趣,又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切合实际的药理学知识。另外,中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决定了药理学的课程学时不会很多,修订的相对滞后的教材也不可能涵盖临床全部用药,加之临床新药层出不穷,教师在药理学课堂精选的教学内容,也是在传授应用、学习和研究药物的方法,课堂上的药物知识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淡化甚至忘记,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药物学习能力却可在临床工作中受益。我们应该尽力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保障本科层次应有的知识能力水准。

3.2.2 中西并举融会贯通 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为帮助学生认识到两种思维体系的区别并建立起灵活转化的两种完整的思维体系,在教学中,对于中西医两种思维体系的异同点,不但中医课程中要讲,西医课程中同样要强化。强化的方式和手段有很多种,例如对中医学学生讲授药理学可适当结合他们熟悉的中医药知识进行阐述和对比,使其融会贯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比较学习法,使学生对相应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借助熟悉的中药内容完成新的药理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2.3 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 对药理学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过程管理 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如果说成体系的中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一片连续的海洋,那么药理学等西医课程则像散在其中的岛屿,课时相对较少而且零散。基于这个特点,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节点较晚,不能及时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反馈出来,一旦错过了这门课程的正常学习时段,后补的机会几乎为零。因此需要设计并不断完善药理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过程管理[4]。我们要意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因此要改变其作为评价对象的被动地位,部分形成性评价可由师生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5]。另外,还可考虑借助信息技术和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丰富形成性评价的模式和手段[6],使形成性评价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的一种教学促进手段。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对于药理学等西医课程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反思有反馈的评价,才能再次促进学生持续性地采取深层学习,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保证教学效果。

3.2.4 适度开展科研训练为主的第二课堂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 教师的科研活动可以招募一些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让学生自己在力所能及的科研体验中去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从被动接受知识到 逐渐开始自主探索,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对学有余力和兴趣独特的学生考虑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这样的学生也许不能按部就班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但未来的跨界整合研究者将极有可能在这些学生中出现。给学生展示科研潜质和思维活跃特质的机会并有意识加以引导和培养,这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乃至人类医学未来发展之所需,也是我们作为中医药大学的药理学教师职责之所在。

针对中医学专业学生的药理学教学策略,侧重解决的是学生“为什么学”的思想问题和教师“如何教”的方向问题,力图对新形势下提高中医学专业的药理学课程教学质量起到指导作用,对其他西医课程的教学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当然,我们还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它,使其更适应中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并据此探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工作中加以落实,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和传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猜你喜欢
中医学药理学西医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搜风愈喘方拆方“祛宿痰方”调控儿童哮喘的作用机制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葛根抗肿瘤潜在机制探讨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