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效积累语言的途径

2019-01-30 15:28王春生
中学语文 2019年18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孔乙己阅读教学

王春生

近年来, 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并有意识地积累语言的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表现技巧, 品读作者创作文本的思想内涵。 以下就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积累语言的方式展开初步论述。

一、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语言情境

语文课本中截取的大量文章均具有语言优美、写法独特、 教育意义深刻等特点。 在日常阅读教学活动中,语文老师如果可以为同学们预留充分的品读时间,则会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体会课本的语言情境以及作者欲抒发的情感,为更好地领悟全篇中心思想做好铺垫。而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可以为学生以图片式的方式再现文章的情境,帮助初中生轻松地理解,感受作者语言运用中包含的情绪、思想、气势。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为给人们带入了狂风暴雨般的情境,突出了迎风飞翔中的海燕那种顽强、自信、勇敢的性格。 又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紧紧围绕济南城市里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运用了生动、优美、细腻的笔触,把山脉、河流、城市、人们和“温晴”的自然天气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幅“温暖的冬天”这一济南特有的图画。 老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这幅图画绘制下来,再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感受文章语言的韵味。

二、引导学生吟咏诵读课文,体会文字的精华

在初中阅读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地更新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阅读,并适当地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课文中精美的语句进行吟咏与诵读, 认真品读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之处,深入领悟文章内涵。 实际上,初中生的感性思维较为丰富,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主要通过直观感受的方式。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吟咏的方式,感知作者抒发的情感,将无声的语言转化成有声的语言,体会文章的形象。 这样的方法特别适合那些生涩难懂的古文、诗歌、抒情性散文等阅读内容。 例如:在教学李煜的《相见欢》时,首先老师可以示范性地朗读一遍原文, 为同学们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接下来,要求学生自主诵读,反复吟咏,认真品味。 让其“读”出“深院”“清秋”“梧桐”“月如钩”中所蕴含的凄凉而又寂寞的境况, 进而更深刻地感受一代词帝李煜当时的内心是多么的孤寂。 最后,由同学们针对自己认为最令人感动的部分进行有选择地吟咏诵读,从而感受文中语言运用的精练。

三、通过肢体语言,帮助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在初中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有效地借助肢体动作等再现课文内容, 引领同学们走入文中的语言情境里,进而更好地受到作者情感的感染。 第一,教师演示,再现语境。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导性不可忽略,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潜在的影响力。而且,适当的肢体语言,也是吸引学生认真听讲的有效手段。 在肢体语言中传达了特定的教学信息,帮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内容。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鲁迅笔下塑造的“教书先生”性格比较特殊,在学生朗读声音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他还在大声地朗读着,当读到“铁如意,……千杯未醉嗬”的时候,总是微笑着,仰起头摇摆着,且向后边拗过去,拗过去。 注意这时提到一个关键字“拗”,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就被准确地刻画出来了。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一边读,一边模仿这个动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语言的情感、韵味。 第二,学生模仿,体会语境。 语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进行模仿, 感受语言的情境,从而让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过程中,课文着重进行了一段篇幅较长的人物动作描写:1.他不回答,只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于是排出了九文钱;2.他从破衣袋摸出了四文大钱,放在我手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注意这里的“排”字,可以将孔乙己爱显阔气的特征有效地加以表现。 同时,一个“摸”字将文中人物生活的窘迫现状反映出来。 这样,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的手法,让同学们看出处于不同环境下孔乙己的内心世界。 而“走”字,原本特指脚的动作,然而,由于文中的人物的腿折了,却还得“走”(爬)着喝酒,充分展现了孔乙己的自尊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对这些语言进行分析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的性格、心理,不妨引导他们自己模仿一下人物的动作。

总之, 初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加强自身的语言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既有利于增强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方法,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品读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 或者通过吟咏诵读的方式不断增强语感,提升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孔乙己阅读教学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