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文本中“精神”一词的六种英译方法

2019-02-02 04:02陆晓君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译法语境报告

陆晓君

摘  要: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就汉语“精神”一词的译名混乱问题,分析2014-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九大报告后发现,“精神”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内涵,不可简单译为“spirit”,而应根据内涵区别用词,并提出了“精神”一词的6种译法。

关键词:汉英翻译;“精神”译名;政府文本;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9)04-0052-04

“精神”一词在政府文本中使用频繁,如“精神文明、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等。该词内涵丰富,语境各异,在理解上应区别对待。提到“精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spirit”一词,但把“精神”统一译为“spirit”不太恰当,意思上不贴切。如中国台州网(2018-10-16)把“大陈岛荒地开垦精神”译为“the Dachen Island Wasteland Reclamation Spirit”;把“讲话精神”(2018-10-31)译为“the spirit of the important speech”;中国合肥网(2016-06-08)把“加强茶叶品牌的中心教育精神”译为“the central instruction spirit of strengthening tea brand”;把“人文精神”(2014-07-02)译为“humanistic spirit of

Hefei”。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政府文本的英译本展开了从词汇、语篇到文体特色的研究,但关于“精神”一词的英译少有涉猎。有学者基于归化和异化

理论解释了在不同语境下汉语“加强”一词对应的不同英语译本(崔亚妮,2010)[1];有学者建议“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应分别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material civilization”(梁赤民,2001)[2];有学者用语料库再次证明了梁赤民观点的正确(韦瑶瑜,雷蕾,2007)[3];但也有学者在其文中否决了将“精神文明”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并提出单独使用时应译为“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或“socialist ethics and culture”(秦建华,1999)[4]。以上研究都对中国政府文本的翻译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但“精神”一词的译名还有很多,尚未有学者作过详细讨论。另外,“精神”一词译名混乱,众说纷纭。这种现象会使国外读者对中国产生误导性认识,这一问题的研究及解决十分重要。

以下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以2014-2018年间政府工作报告、十九大报告以及新华网、人民网等相关新闻为语料,拟对“精神”一词的译法进行深入探讨,以准确向世界传达中国精神,为外宣工作做准备。

一、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在20世纪60-70年代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所谓动态对等翻译,是指以表达方式的完全自然为目标,而且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联系起来,它并不坚持读者只有理解了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才能理解信息。”[5]到80年代,他将“动态对等”修改为“功能对等”,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奈达认为“动态”二字不能显示出翻译的交际目的,而“功能”则比较能突出翻译的内容和结果,为防止大家对“动态对等”产生误解,故作此修改。他也曾谈到:“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我们要求译文应使读者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而不求完全一致。”[6]奈达总结了翻译的四个基本要求:“(1)有意义;(2)传达原者的精神和风格;(3)拥有自然易读的表达形式;(4)产生类似的反应”。[7]一方面是形式上与原文文体风格、篇章结构等的大致对等,另一方面是功能上与原文精神内涵、交际目的对等。奈达认为功能上的对等应放在首位,但并不是完全不强调形式,因为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必然会存在文化缺省、喻体缺省、词汇缺省等现象,导致翻译时出现不可译或难译问题。

二、“精神”一词译名不統一问题分析

从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日报外文版、词典等处搜集了带有“精神”一词的汉英译名,有些词语虽然汉语表达一样,译名却各异,可见翻译现象的混乱。下面将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分析。

(一)会议精神

1. 十八大精神

the guiding principles from our 18th National Congress(《十九大报告》,2017-10-18)

2. 十九大精神

the spiri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人民网,2018-10-23)

同是人大会议的精神,十九大报告中译为“the guiding principles ”,而人民网上译为“the spirit of”。“spirit”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中的英文解释为“the part of a person that includes their mind, feelings and character rather than their body or the soul thought of as separate from the body and believed to live on after death思想,灵魂等”;对“principle”的解释为“a moral rule or a strong belief that influences your actions or a belief that is accepted as a reason for acting or thinking in a particular way原则,规定,指导等”。此处译为“spirit”显然不符合语境,不能实现功能对等,因为会议精神不包括宗教色彩,而特指会议传达的指导方针、行动纲领等。

(二)精神文明

译名1:spiritual civilization. (Chinadaily,2015-08-04)

译名2: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progress(刘义盟主编,《学生汉英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2:395)

译名3:cultural-ethical progress (新华网,2018-08-23)

“精神文明”出现了以上三种译法,对于“spiritual civilization”,秦建华(1999)[4]在其文章中提到他调查过两位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英美人士,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是:①the society and culture that has grown up around a religion or philosophy and has come to be the moral foundations of that society;②religious culture--geographical groups of people who share similar beliefs。“cultural”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中指“connected with the culture of a particular society or group, its customs, beliefs,etc.与文化有关的,文化的”;“ideology”指“a set of beliefs, especially one held by a particular group, that influences the way people behave意识形态,观念形态”,“ideological”是其形容词形式,意为“意识形态的”。以上可以看出,我们所指的“精神文明”指物质之外的东西,包括文化、道德方面等,《学生汉英大词典》上使用的“cultural”一词是正确的,但“ideological”不符合意思,所以这两种译名都不太恰当,第三种在下文有具体解释,此译法是正确的。

(三)企业家精神

译名1:entrepreneurial spirit(Chinadaily,2018-03-01)

譯名2:entrepreneur spirit(人民网,2018-10-25)

译名3:the spirit of entrepreneurialism(人民网,2018-09-14)

译名4:entrepreneurialism(《政府工作报告》,2015-03-05)

“企业家精神”出现了四种译法,单是人民网本身就出现了译名不统一的现象。“spirit”在以上例子已做过解释,这里不做赘述。“-ism”这个后缀在英语中指“……主义”,如“爱国主义”译为“patriotism”、“共产主义”译为“communism”、“种族主义”译为“racism”等,所以“精神”一词与“-ism”后缀在功能上不对等,第三种译名结合了所提到的两种错误,故以上译法都不准确。

(四)工匠精神

译名1:craftsmanship spirit(《政府工作报告》,2016-03-05)

译名2:workmanship spirit(《政府工作报告》,2018-03-05)

译名3:craftsmanship(人民网,2018-09-14)

这里关于“工匠精神”的三种译名,“spirit”首先排除,同样是不包含宗教含义的原因,“craftsman 和workman”都有“手艺人,匠人”的意思,所以二者皆可,只是翻译时应删除“spirit”。

以上是译名不统一的部分现象,不管是国内读者还是国外读者,遇到版本不一时,就可能会对其中想表达的含义产生误解。

三、政府文本中“精神”一词的六种英译方法

下面是从2014-2018年间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九大报告等中整理出来的有关“精神”一词的译名,中文原文及英文译本均来自由中国政府授权新华网发布的正式文本。提到“精神”一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spirit”,但通过整理出来的文本可看出,汉语“精神”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对应的英文译名各不相同。以下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探讨“精神”一词的六种译法。

(一)表示会议精神,讲话精神时,译为“the guiding principles”,此时“精神”一词包含的是发言人在会议上传达的对未来工作的指导原则,行动方针。例如:

1.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政府工作报告》,2015-03-05)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s; the guiding principles from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major speeches

2.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政府工作报告》,2016-03-05)

the guiding principles adopted at the militarys meeting on political work

以上“会议精神、讲话精神”均译为“the guiding principles”,而未提到“spirit”。“principles”在上文已提过,指“原则,规定,指导等”;“spirit”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特指人的思想和灵魂。在此,会议精神指的是某次会议的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指演讲中所提到对国家大事安排的指导方针、行动纲领等,是具体实在的行动指导,与思想无关。功能对等强调的是对等,而不是同一。(谢静,2011)[8]这里的“精神”应译为“the guiding principles”,因为它包含的意思是具体会议,发言人讲话所要传达的行动纲领,此时翻译首要考虑的是功能对等,而不是形式一致。故建议将会议精神、讲话精神译为“the guiding principles”。

(二)表示物质之外的在文化、道德上的需求时,译为“cultural and ethical standards / progress”,这里的“精神”是与物质相对应,与思想态度无关。例如: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十九大报告》,2017-10-18)

socialist material well-being and socialist cultural-ethical standards

2.精神文明创建(《十九大报告》,2017-10-18)

cultural-ethical standards

3.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政府工作报告》,2016-03-05)

We will support popular activities which promote 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

4.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网,2018-08-23)

promote socialist cultural-ethical progress

这四个句子中的“精神”皆指国家和社会除了在物质上要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外,还要在文化和道德方面创造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cultural”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中的解释为“connected with the culture of a particular society or group, its customs, beliefs, etc.与文化有关的,文化的”;“ethical”指“connected with beliefs or principles about what is right or wrong有关道德的,伦理的”。这两个词“standards / progress”的意思分别为“标准/进步”,搭配前面有关文化、道德的词,即表达人民除物质之外的精神上的需求和进步。这里的“精神文明”显然与宗教没有关联,所以不可简单译为“spiritual”,否则可能会使国外读者对中国开展的精神文明活动产生误解。因此要让读者感受相同,意义对等,在此建議译为“cultural and ethical……”。

(三)表示具有某种思想态度,精神内涵时,译为“spirit”,虽然该词含有宗教色彩,但也可指人们对某事持有的信仰,思想态度以及事物本身的内涵。例如:

译名1:中国精神 Chinese spirit(《十九大报告》,2017-10-18)

译名2:科学精神 the spirit of science(《十九大报告》,2017-10-18)

译名3:改革的精神 the spirit of reform(《政府工作报告》,2015-03-05)

译名4:创新精神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政府工作报告》,2015-03-05)

译名5:丝路精神  The Silk Road spirit (新华社,2017-05-15)

译名6:上海精神 Shanghai Spirit (人民网,2019-02-28)

以上六种精神都带有“spirit”,为什么在这里用到了我们最常见的单词呢?“中国精神”指中国特有的精神风貌;“科学精神”指做事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革的精神”指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国继改革开放以来的积极开拓进取、勇当排头兵的精神;“创新精神”指与时俱进,以新思维、新方法去积极探索。“丝路精神”指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等精神;“上海精神”指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里的“精神”都是指人民群众要抱有一种具体的思想态度,坚信中国精神,正是“spirit”一词含有的“思想,信仰”一意。这四种译法在追求功能对等的同时,还考虑到了形式的一致,分别用“spirit”加上对应的词。故建议若汉语词语中包含“思想,信仰,事物本身的内涵”意思时,可译为“spirit”。

(四)表示事物的本质时,译为“-ship”。例如:

1.工匠精神 workmanship; craftsmanship(《十九大报告》,2017-10-18)

2.企业家精神 entrepreneurship(《十九大报告》,2017-10-18)

“-ship”这个后缀有三种含义:其一,表示情况,本质和关系,常见的词有hardship, dictatorship, fellowship;其二,表示身份,职位和资格,如:citizenship, apprenticeship, lordship;其三,表示技艺,……法等,如workmanship, craftsmanship。这两种精神反应的是我们做事要体现工匠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以及企业家般的创新、冒险和合作的本质内涵。功能对等理论要求动态对等,在此中国读者看到这种“技能,身份或本质”词语时与外国读者看到“-ship”这个后缀的反应是一样的,所以凡表示特定人群具有何种本质时,可直接译为一个单词,即在对应的单词后加上-ship。

(五)表示某种主义精神时,译为“-ism”。例如:

1.爱国精神 patriotism(《十九大报告》,2017-10-18)

2.专业精神 professionalism(《十九大报告》,2017-10-18)

后缀“-ism”有三种含义,其一表示“主义”,如爱国主义、专业精神,但前文提到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不可用此后缀,因为这种精神指的是人物本身具有的本质,不是某种主义。其二表示宗教,如Buddhism,Hinduism等;其三表示风格特征,如Asiaticism,Germanism等。“爱国精神和专业精神”指的是其中包含的思想主义,正如我们在汉语中时常提及的爱国主义一样,所以凡是涉及“……主义精神”时,应使用后缀“-ism”,以达到在两种文化中功能对等的效果。

(六)表示……感时,译为“sense”。例如:

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政府工作报告》,2018-03-05)

with a deep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our country and people

“负责的精神”译为“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sense”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中有一个解释是“a feeling about

something important,常用的搭配是a strong sense of purpose/identity/duty(同responsibility)很强的目的性/个性意识/责任感”。“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指的其实就是我们汉语中常提到的“责任感”,在英语中“责任感”对应的是“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同样地,其他的“……感”之类的翻译在英语中应该译为“a sense of ……”。“精神”的功能对等词是“……感”,故在此语境下建议采用“sense”这种译法。

四、结语

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具体讨论“精神”一词的不同译名后发现,我们最常用的“spirit”一词并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要根据具体语境内涵区别翻译:在表示会议,讲话精神等时可译为“the guiding principles”;表示文化智力概念时译为“cultural and ethical”;表示人们应具有某种思想态度、信仰时用“spirit”;表示本质时用“-ship”;表示“……主义”时用“-ism”;表示“……感”时用“……sense”。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翻译政府文本,给译者解决了不少难题,也可为“精神”一词的翻译提供思路,解决此词的翻译混乱现象,从而为中国外宣工作的发展做贡献。

————————

参考文献:

[1]崔亞妮.试析《政府工作报告》中词汇的翻译——以“加强”的英译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27(04):119-121.

[2]梁赤民.小议“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04):32-33.

[3]韦瑶瑜,雷蕾.也议“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英译--语料库方法[J].语文学刊, 2007(10):103-105.

[4] 秦建华.社会距离:翻译过程中的疑惑--从“精神文明”的英译谈起[J].河东学刊,1999 (05):77-78.

[5]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42.

[6]Nida·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92.

[7]Jeremy Munday.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42.

[8]谢静.从功能对等角度谈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功能对等的翻译补偿原则[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01):103-104.

猜你喜欢
译法语境报告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报告
报告
报告
跟踪导练(三)2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