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调整联合健康教育在腹泻患儿护理中的应用

2019-02-08 01:59魏巧英黄宝英周茂金姚小红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家属调整小儿

魏巧英 黄宝英 周茂金 姚小红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胃肠道疾病,患儿主要表现为大便性状改变及次数增加等临床症状[1]。致病原因较为复杂,季节、感染、饮食等因素均可诱发[2]。临床治疗以补液、应用抗生素为主。若腹泻久治不愈,可导致患儿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虚弱、脱水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多种并发症[3]。在治疗期间,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患儿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饮食调整可保证患儿营养供给,提高机体免疫力;系统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依从性,减少并发症。本研究在腹泻患儿治疗期间实施饮食调整联合健康教育,观察对病情改善、并发症控制等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80例腹泻患儿为受试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小儿腹泻相关诊断标准[4];年龄<5岁,大便次数>10次/d。排除标准:患有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智力障碍;配合度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入院时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见表1。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表1 两组入院时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液体补充等治疗措施,并根据患儿的病情予以退烧、止吐、止泻等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密切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并遵医嘱指导患儿按时正确用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饮食调整联合健康教育:(1)制定饮食方案。患儿入院时,对营养状况进行评估,结合病情及饮食习惯制定饮食方案。方案的制定以循序渐进地改变饮食结构为准,对于年龄<3岁的患儿,采用配方奶或母乳配合辅食的饮食方案。(2)饮食结构调整。根据治疗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及时对患儿的饮食做出调整。在治疗初期,以高营养类食物为主。对于存在脱水且伴随严重呕吐的患儿,需暂停饮食4~6 h,避免食用高纤维类及高脂肪食物。对于处在哺乳期的患儿,适当延长哺乳时间,每次喂奶时间约为10 min,以减轻患儿的肠胃负担。对于人工喂养的患儿,需以清淡的素食为主,尽可能减少肉类食物的摄入,并以流质食物为佳,采用少食多餐的喂养方式,待患儿病情缓解后,循序渐进地恢复正常饮食。(3)饮食注意事项。对于双糖酶严重缺乏的患儿,禁止摄入乳制品,减少高含糖量食物及辅食添加量,尽可能保持单一种类,同时参考饮食搭配禁忌合理配置。腹泻症状停止后予以营养支持。(4)系统化健康教育。为患儿家属介绍引发小儿腹泻的因素、治疗原则与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相关药物的药理作用,应用剂量、用药方法、预期效果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并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意义,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提高治疗依从性。嘱家属重视患儿卫生,勤洗手。及时将餐具采用沸水消毒,保持食物新鲜。使用舒适柔软的尿布,勤换尿布,并在患儿排尿、排便后及时采用温水清洗臀部,避免引发红臀及尿路感染。指导家属在患儿病情有所缓解时,带其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病情改善效果、临床症状(呕吐、腹泻、高热)缓解时间、家属对疾病知识知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1)病情改善效果:痊愈为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发热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为大便次数3~5次/d,发热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有效为大便次数6~10次/d,发热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为未达到上述标准[5]。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家属疾病知识知晓率:采用科室自制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在患儿出院前发放给家属填写,问卷科伦巴赫系数为0.831,且均有效收回。问卷内容包含疾病诱因、卫生知识、药物治疗相关知识、饮食知识,共20个项目,评分为0~100分,<60分为未掌握,60~89分为基本掌握,≥90分为完全掌握[6]。(3)并发症:比较两组泌尿系统感染、红臀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专业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情改善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情改善效果比较 例(%)

2.2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呕吐、腹泻、高热缓解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d,(x-±s)]

2.3 两组家属对疾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观察组家属对疾病知识知晓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家属对疾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例(%)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及红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胃肠道疾病,由季节、环境、饮食、感染等多种因素所致,患儿可出现腹泻、呕吐、高热等,严重者可有生命危险。由于小儿胃肠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肠黏膜薄弱,一旦受到食物、药物等刺激,可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7]。因此,治疗期间无论是护理还是用药,均需细致谨慎。临床一般以迅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肠道内外感染,以及对症护理、防止并发症为主要治疗原则。小儿腹泻按照病因可分为感染型(如痢疾等)和非感染型(如过敏性腹泻等),且滥用抗生素可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同样可引发腹泻[8]。饮食因素,尤其是食物过敏、饮食不洁等更容易引发小儿腹泻,或造成腹泻病情加重,因此需加强对患儿摄入食物质量、个人卫生、生活环境等管理。在护理工作中应对以上方面严格把关,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小儿机体防御能力较差,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健全,因此易因人工喂养、感染等因素而造成腹泻[9]。据文献报道,肠腔内菌群失调与腹泻有密切关系[10]。研究认为,肠道菌群为宿主内的微生物器官,在维持胃肠道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11]。喂养方式与饮食结构对于肠道内菌群平衡具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认为,腹泻患儿需禁饮禁食[12]。但目前研究认为,需对腹泻患儿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调整,以促进肠道内菌群恢复平衡[13]。

本研究在治疗期间对观察组进行饮食调整,原则上不禁食,以避免禁食造成的脂肪分解加剧,产生饥饿性酮症,引发酸中毒[14]。尽早恢复饮食有助于患儿食欲与体力的恢复,可增强机体免疫力[15]。患儿腹泻期间尽可能坚持母乳喂养,但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时间与频率的调整。母乳在小肠内的消化产物二肽、氨基酸等可促进钠稳定偶联吸收,对腹泻具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16]。治疗期间需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随时进行饮食调整,关注指标包括排便频率、大便气味与性状,以及患儿的精神状态、面色、皮肤弹性、尿量等。对于轻度腹泻患儿,应禁食生冷、油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辅食单一且少量,并遵循逐渐加量原则。主食建议选择糊状米汤加食盐(500 ml米汤添加1.8 g食盐),少食多餐,鼓励患儿多饮水。由于患儿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普遍存在溺爱心理,担心腹泻造成患儿营养不良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部分家长按照自己的饮食习惯为患儿补充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但此类食物极易对患儿的胃肠造成负担,导致病情加重,延长治愈时间[17]。护理人员应指导家属养成喂食前后洗手,餐具、玩具等定期消毒的卫生习惯,杜绝口对口喂食、咀嚼食物后喂食等不良习惯。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呕吐、腹泻、高热缓解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红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家属对疾病知识知晓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饮食调整联合健康教育可有效增强腹泻患儿治疗效果,且可有助于促进小儿腹泻相关健康知识的认知及推广。传统模式下的健康教育以护理人员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健康知识传播为主,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因此收效不佳。本研究采用系统化健康教育,从疾病的致病因素、治疗与护理方法、饮食调整与个人卫生等方面进行宣教,可有效转变患儿家属的不良行为,预防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饮食调整联合健康教育可促进患儿病情缓解,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有助于疾病的控制与并发症的预防,有利于患儿预后。

猜你喜欢
家属调整小儿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工位大调整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小儿涵之三事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小儿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