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系统护理干预在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

2019-02-08 01:59郑爱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气管手术室内镜

郑爱芳

上消化道肿瘤属于临床常见病症,通常发生于胃或者食管等部位,能对患者正常进食造成严重影响,手术治疗为其临床首选疗法[1]。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一次性完整切除患者病变,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及实施安全性高等特点,达到根治上消化道病变治疗目的。但患者术中依然面临着手术风险,可能产生纵隔气肿、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影响其生存质量,并且术中内镜治疗单元及手术室护理单元相互兼容,内镜医师与麻醉医师需要长时间共用患者咽喉通道,因而优化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为手术室护理主要内容[2-3]。本文以76例行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证实手术室系统护理干预实施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76例行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纳入标准:(1)经临床症状与体征观察、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肿瘤;(2)有手术适应证;(3)精神与意识正常。排除标准:(1)合并免疫性疾病或者血液病;(2)伴随严重心肺肝肾病;(3)合并精神类疾病;(4)孕期或者哺乳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8例。观察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25~68岁,平均(45.12±4.92)岁;疾病种类:胃间质瘤18例,食管平滑肌瘤12例,早期胃癌6例,胃神经纤维瘤2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7~66岁,平均(45.03±4.90)岁;疾病种类:胃间质瘤19例,食管平滑肌瘤9例,早期胃癌7例,胃神经纤维瘤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人员审批。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术前病情评估、健康指导、生命体征监测、保持病房良好、术中积极配合医师与手术体位护理、术后用药指导、饮食护理、康复锻炼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手术室系统护理干预:(1)术前干预。护理人员接到手术通知后仔细阅读患者病历资料,和主管医师、护士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其基本状况,同时向患者介绍医院手术室环境、所采取的麻醉方式、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嘱咐其术前保持良好睡眠,并进行严格禁食水,严格要求术前1 d进行沐浴更衣;完善术前牙齿状况检查,确定体表无金属物,指导其穿病员服,充分暴露小腿肌腹,益于粘贴手术电刀负极板。提前了解手术室站位,于患者右侧上肢部位开放静脉通路,在其头右侧放置手术麻醉机及监护仪,分离手术室配套仪器采取的电源系统和分离内镜治疗单元仪器采用的电源系统,防止出现跳闸事件。有效整理巡回通道,益于搬动患者进行体位调整,防止影响手术操作区情况。(2)术中干预。①手术配合:护理人员协助内镜护士了解手术室环境及进出通道,妥善安置内镜治疗单元相关设备,同时确保电源、负压吸引及二氧化碳(CO2)气源稳定;准备齐全所需仪器;与内镜护士一起准备染色液,并在低温蒸馏水里面加入肾上腺素;确保所需针筒、灭菌石蜡油及患者胃肠减压引流设备等均齐全。于其右上肢部位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入室后各项基础指标检测,并且持续心电监护,同时准备齐全所需抢救性药物。结束麻醉诱导步骤后,需要行气管插管操作,确保气管导管固定良好。由于胃镜及麻醉时所用气管插管必须共用一条通道,从而提高了患者呼吸管理难度,故术中气管导管固定非常重要。结束气管插管同时充气导管气囊之后,拔出气管导管尾端相应连接套件,确保气管导管有效穿过患者牙套侧孔,进行牙套固定之后,采取胶带充分固定气管导管,同时注意避免牙齿或胃镜管损害到与气管导管配套的气囊注气管。详细记录患者气管导管插入情况,并且确认患者呼气末CO2波形变化与予以通气治疗过程中气道压力,有益术中动态观察,避免术中患者产生胃穿孔或者气胸影响气管导管位置的准确判断。对于手术体位,指导患者处于左侧卧位,角度为30°~45°,于其颈、肩部位放置软垫,避免颈椎损伤。固定手术床双侧骨盆架及辅垫,同时做好紧急抢救过程中体位变动准备,采取术中保暖措施。设置电凝与电灼使用功率,同时清点内置钛夹,避免意外遗落。完成手术后,需对操作台面物品进行清点,特别注意检查患者头颈处是否遗漏器械,并且及时送检病灶标本。②并发症干预:及时予以腹部检查,对于呼气末CO2分压迅速增加并>45 mm Hg者,应使其降低至正常水平范围。③胃肠减压引流管处理:对其壁进行充分润滑,置管期间反复检查患者口腔,避免引流管卷曲滞留于其口腔之中,同时每深入一定长度,应该于胃镜软镜观察下缓缓往外抽动,使其无扭曲,再继续往内插入。因为胃镜和气管导管一同插入患者咽喉通道,需要注意抽拉引流管过程中及胃镜软镜操作过程中切勿盲目拽动气管导管。④手术物品清点:确保拆、递针筒过程中,勿将针头掉落至患者口腔中;设置手术安全核查科学作业步骤,于手术麻醉前、正式开始手术前及离开手术室前,实施“护理人员提醒”对策,手术医生及麻醉医生均需书面签字之后予以确认。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禁食时长)、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出血、穿孔及腹痛腹胀等)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禁食时长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x-±s)

2.2 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100%(38/38),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94.74%(36/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4,P=0.474)。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1例,对照组8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例(%)

3 讨论

相较于传统手术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属于微创手术,可以完整取出病灶,明确肿瘤进展情况,同时可掌握淋巴浸润及血管状态,有效评估患者预后,判定是否需要追加实施外科手术治疗[4]。现阶段,在我国医学技术水平日益发展背景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因为具有患者并发症风险低、手术疗效好及微创等优势,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该手术不会造成严重损伤,可获得确切治疗效果,可以有效消除病灶,降低手术治疗风险,因而更易被患者接受。

该手术方式具有较高要求,术中操作复杂,为降低并发症风险,不仅需要术者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同时还需做好有效护理配合[5]。手术室护理人员应该依据术者要求,提前做好术前准备,并且熟练掌握手术室仪器使用方法。为优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室护理质量,持续拓展护理人员知识面,要求其掌握该手术具体步骤、各种并发症的识别与有效处置方法、呼吸道管理重点内容。实施该手术时,患者可能产生出血或者穿孔等并发症,一旦发生,CO2进入患者腹腔,将出现腹压提升、腹部柔软度减小及呼气末CO2气体浓度突然升高等明显表现。正常呼气末CO2气体分压≤45 mm Hg[6]。如果产生上述并发症,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沉着面对各种情况,积极配合医师,准确发现穿孔位置和出血位置,同时采取有效对症处理措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一般具有操作时间长的显著特点,手术室护理人员应提醒医师将消化道之中积聚气体吸出,防止产生腹胀现象[7-8]。本次观察组中,有3例患者手术结束时,气管导管位移距离>1 cm,通过绳扣将气管导管有效固定于其颈后,从而获得了良好防气管导管滑动效果。由1侧口咽插入手术内窥镜进行长时间治疗,可引起牙套偏移,必须间断调整,以确保其处于正中位置,避免出现口唇压疮。手术过程中,胃镜多次进出,导致异物夹带或者残留于患者口、咽部位成为可能[9-10]。如果创面出血,应以50 ml针筒抽取低温0.9%氯化钠溶液(其中含肾上腺素)进行冲洗[11-12]。置入相应胃肠减压引流管,采取20 ml针筒注入大约10~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用以检查引流效果,同时拆、递针筒过程中,注意避免针头掉落口腔[13-14]。本次研究中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科学操作流程,以减少手术物品清点差错。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与术后禁食时长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手术室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改善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手术指征,降低手术风险,促进术后康复。本次结果还显示,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李丽等[15]研究结论相符。说明在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采取常规护理与手术室系统护理干预均能获得较高手术成功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5%,提示手术室系统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并发症概率,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对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采取手术室系统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其手术指征,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康复进程,具有积极实施价值及意义。

猜你喜欢
气管手术室内镜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气管狭窄病人导管插管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