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善寺的历史价值初探

2019-02-09 19:43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悲文殊菩萨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任何历史遗迹和文物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崇善寺这座佛教遗迹反映了隋唐以后山西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崇善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内,是一座佛教寺院。创建于隋末唐初,起名白马寺,曾改名为延寿寺、宗善寺,到明代更名为崇善寺。这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岁月,虽然原来的风貌已经破损,但是它的殿堂建筑宏伟优美,造型匀称,堪称瑰宝。殿内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中国历史上一份丰厚的遗产。在2013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第一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崇善寺保留下来的建筑主要有照壁、山门、钟楼、东西厢房和主体建筑大悲殿。

一、崇善寺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佛教的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自从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寺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再从隋唐到明清。据统计,中国佛教寺院有数万座,可以说,佛教寺院是中国历史上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明朝以前的崇善寺据说是隋朝时期隋炀帝巡游晋阳的行宫,还传说是当年武则天少年时出家的地方。山门右额上的四个大字“宗唐遗址”就源于此传说,总之这个寺庙具有传奇色彩。根据记载:晋恭王为纪念其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奏请明太祖朱元璋要建立新的寺庙,寺庙是在原寺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经时8年时间才竣工完成,名为崇善寺。其修建的造型完全属于宫殿式建筑。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毗卢殿、大悲殿、金灵殿等在中轴线上南北方向上依次排列。一群小院落有序排列在每个大殿的两侧。这种布局,同北京故宫的排列极为类似。从寺内尚存的《崇善寺建筑全图》中可以领略到当年该建筑群的雄浑壮丽,气势宏伟。无论是建筑的壮观,用材的精良,还是装饰的考究,造型的精美都是一般佛寺所不能比拟的。明朝的崇善寺还有其独特的地方,区别于其它寺庙,不仅是一座佛教寺院还是一座祖庙,属于朱家。这座祖庙就是金灵殿。位于中轴线上的最后一个大殿,祖庙里没有设置帝座,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中是少见的。清同治三年(1864年),一场大火焚毁崇善寺里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现存的寺庙殿堂主要有大悲殿、山门、钟楼、东西厢房。山门为无梁密檐式,绿琉璃瓦覆盖顶部,中门额书“大悲胜境”,左门额书“宗唐遗址”,右门额书“晋源神景”。门外月台上的两尊明代铁狮铸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古朴威猛、筋骨雄健。到清朝光绪八年,当时任山西巡抚的张之洞奏请朝廷批准,将崇善寺的前院改建成了文庙,因此寺庙面积大大减少,只是原有规模的四十分之一。

二、崇善寺建筑的历史价值

寺内的主建筑大悲殿属于明代官式木构建筑,保存完整。殿字和塑像都是明洪武年间的遗物,它的历史比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还要早29年,在建筑和雕塑艺术上极具代表性,反映了山西封建文化的发展及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

从寺内尚存的《崇善寺建筑全图》和自成格局的大悲殿建筑群,可以看出这座古刹的建筑特征是皇宫式的古刹,布局呈现出左右对称的格局,建筑之间错落有致,井然有序,继承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风格。

寺内中间的位置是大雄宝殿,宽九间,高约30米。楼阁殿堂等一千多间。清朝同治三年即1864年一场大火焚毁了寺庙建筑的大部分。保留下来的部分建筑包括大悲殿、东西两厢、钟楼和山门,格局自成一体。著名的大悲殿,宽有七间,深度达四间,重檐歇山顶,呈现出一种庄严的美,给人一种富丽、典雅的感觉。它是明代最典型的建筑,具有超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价值,黄绿色琉璃瓦顶,魅力无穷。大悲殿内中间的神台上供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左边是千钵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8.5米高,比例恰当,衣饰舒展,完整无缺。

大悲殿的面积约900平方米,建筑类型属于明朝初年典型的木结构建筑,钟、鼓二亭建于殿的两侧,钟亭和鼓亭相对摆设,遥相呼应。钟亭和鼓亭都用琉璃瓦盖顶,砖镶围栏,玲珑剔透。大钟楼位于大悲殿的东南面,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台基高达5米,四周用砖包裹、形状像城堡一样,楼上悬挂明代修建的一口大铁钟,大钟9999.5斤重。在中国古代铸造的大铁钟是不能超过一万斤的,因为皇帝是“万岁”。大钟音域浑厚宽广,轻击圆润悦耳,重击声音浑厚有力。每逢遇到重要庆典活动,钟声响起,声音浑厚悠扬,响遍全城。

大悲殿的前门两侧有一牌匾,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来参拜崇善寺时亲笔所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千手千钵千华子”,下联是“大悲大智大愿王”,横批是:“琅函宝相”。这幅对联用词对称,写出了大悲殿内供奉的是大悲观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愿王普贤菩萨,横批点注了大悲殿是珍藏宝物地方。

大悲殿里正面供奉着三尊站立的菩萨,分别是大悲观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和大愿王普贤菩萨。正中是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是大悲殿的主角,代表的是大慈大悲。身高8.3 米,左右共40只手,手中握有8种法器,分别是轮、螺、伞、花、鱼、瓶、结、盖,寓意是大吉大利。千手千眼菩萨实际上仅有二十只手臂,在每个手的中心都有一眼,共有四十只手和四十只眼。按照佛家的说法,四十分别乘以佛家的“二十五有”,构成了千手千眼。象征着能洞察世间好坏与灾难。这尊佛像面庞圆润,表情端庄、典雅,形态优美。额头上那只慧眼,表明观音菩萨聪慧,说明其修行已达到了“ 三摩”境界。手握刀、枪、剑等器具,用于降魔伏妖。两手高高举起的日、月,寓意着主宰宇宙,佛法无边。右旁的千手千钵文殊菩萨像,三头六臂,金钵托在手里,在金钵中端坐着释迦牟尼佛,寓意着文殊菩萨智慧无穷。左旁是的普贤菩萨像,温婉矜持。这三尊塑像体态健硕,面相圆润,服饰色彩艳丽,具有一种雍容华贵、慈祥和蔼的神韵,它的雕塑风格基本继承了唐代饱满圆润的风格,是明代雕塑艺术的杰作,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

大悲殿的殿顶天棚上绘有吉祥图案,是明朝的杰作,据说大殿在抗战时期日本飞机朝大殿扔了两颗炸弹,所幸没有完全爆炸,只打坏了房顶面。在1957年重新进行了补修。

幸免于难的大悲殿,虽然在明成化和清嘉庆年间进行过修建,但都是略微修补,大至梁架,小至门窗没有更换,基本上保持还是明代初修时的模样。因而具有更高的历史价值。主要建筑大悲殿,虽然仅是原崇善寺的四十分之一,但它却是崇善寺的精华所在,保存着价值连城的宝物。大悲殿,也是山西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了。由于时间久远,大殿的地基已经下沉。但是它的一砖一瓦无不显示它传承着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价值。

三、崇善寺壁画摹本的艺术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的内涵包括审美、欣赏、消遣、借鉴。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崇善寺的绘画作品艺术价值内涵丰富,流传至今,具有欣赏价值。崇善寺内珍藏着两幅画卷摹本,被誉为国宝。

为弘扬佛教文化,明朝对崇善寺进行了豪华的装饰和彩绘,其绘饰唯美。目睹大雄宝殿当年两掖长廊上的精美绘画,是先人留下的珍贵壁画临摹本。其中壁画《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再现了释迦牟尼成佛的经典故事;另一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再现了善财童子参拜诸佛学法的历程。这两套壁画摹本,虽然历经五百多年,但保存完好,做工精美,装帧考究,被誉为“宝石画”。这两套绘画是崇善寺绘画艺术的集中代表,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研究中国绘画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长廊虽然被大火焚毁,但两套精美的摹本却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这两套摹本大小相同,长51 公分,宽37 公分,封面是黄色缎料,内页是纸骨绢面。第一部摹本《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有84幅画,装帧精美,讲述了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的故事。第二部壁画摹本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有53幅画。再现了善财童子参拜诸佛学法的故事。摹本情节生动、逼真,波澜迭起,壁画再现了释迦牟尼为了出家修行,不惜抛弃富贵荣华,与亲人家室别离,历尽艰难困苦的坚韧形象,也让人感受到释迦牟尼慈悲救世、普渡众生的一颗似海悲心。人物形象塑造鲜活,故事情节连续完整,艺术感染力极强。

在绘画风格上,继承唐宋宗教绘画风格,形象丰腴饱满、色彩艳丽。笔墨精细、画构图饱满、服饰艳丽。在绘画艺术手法上,在人物和场景描绘上善于运用线条色彩艺术,,运用线条色彩艺术是这两套壁画的艺术特色。中国绘画的特点是线的艺术,绘画中线与色有机结合,中外绘画技巧相融合,古朴雄健的线条与绚丽和谐的色彩相统一,这些特点在这两套壁画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这两套壁画的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充分反映了明代画师在绘画上的艺术造诣以及中国佛教绘画艺术发展到明代时的卓越水平。这两套壁画摹本如今保存完整无损,画稿鲜艳如初,可谓是弥足珍贵。

四、崇善寺藏经的历史价值

文物的时代特点具有历史性,能帮助人们恢复历史原本的面貌,这是文物历史价值所在。崇善寺保存的珍贵文物是藏经。寺内藏经数量繁多,版本众多,收藏丰富,保存完好,是稀有的佛教遗产,是研究我国宗教历史和宗教艺术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学、艺术、印刷技术、雕刻的稀世珍品。

据统计,寺内有北宋以来的各种刻印、手抄的经书总计约3万余卷。有宋代的《碛砂藏》、明代的《普宁藏》《南藏》《北藏》《华严经》、日本影印的《大藏经》,还有一部泰山拓碑《金刚经》和部分道藏。这些珍贵的佛、道藏版本,都是难得的善本,不仅是中国木刻印刷史上早期的标本,而且是难得的古代书法、雕刻艺术佳作。

寺内珍藏的北宋时期的《崇宁万寿藏》和南宋时期的《碛砂藏》,是我国木刻印刷史上的早期珍贵版本。除这两个版本外,还有明版藏经《南藏》和从大同移来的《北藏》等。特别是石刻《金刚经》拓本,是来自东岳泰山上一部金刚经石刻的拓片,共1043字,属于唐朝的作品。还保存着金字《华严经》《法华经》及刺血《华严经》,《华严经》是一部用血写成的经书,据说是明朝时期净洁和尚用自己舌头上的鲜血写成的,血经共60万字,用十多年时间写成,是佛教界中的一件珍宝。藏经呈现的版本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各异,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哲学、印刷技术、书法艺术、和宗教历史的成就,在佛教寺院当中崇善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

五、崇善寺金菩萨雕塑的艺术价值

中国佛教最早来源于古印度,在两汉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到目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统治者的倡导,佛教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佛教开始遍布全国各地,佛教建筑、石窟造像、金铜造像、纷纷涌现。这些精美的佛教造像雕塑艺术品,是人类文明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雕塑艺术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反映,大悲殿里供奉着三尊金菩萨立像是明代的雕塑艺术品,弥足珍贵。

大悲殿里供奉着三尊金菩萨立像,比例适当,衣饰优美流畅,雕工精美细腻。传说这三尊金菩萨像是明代洪武年间塑造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崇善寺“三宝”当中的其中一宝。

走进大悲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菩萨立像,左边为普贤菩萨、中间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右边是千手千钵释迦文殊菩萨。三尊立像金箔覆身,金光闪闪。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释迦摩尼被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执掌佛的智慧宝藏,普贤推展佛的广大行愿。所谓文殊述德,普贤启行。

大殿正中央的观世音菩萨,是大悲殿的“主角”。身着飘动的衣带,端庄典雅大慈大悲的面部表情,千手千眼风格独特,充分表现了佛教文化艺术的丰富想象力。观音菩萨表达的是大慈大悲。慈的寓意是快乐,悲的寓意是解脱苦恼和痛苦。大慈大悲的涵义就是慈悲、怜悯、救护众生,教导人们要心怀慈悲,帮助他人,造福社会。在千手千眼观音塑像前,供奉了释迦摩尼坐像。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教导众生要性情柔和,要有容忍、忍让、宽宏大量的心,有利益众生的心。因而文殊菩萨,被塑造成三头六臂的形象。千轮千华普贤菩萨,形象矜持温婉,宛若常人。名号为“大行普贤”,手持如意,坐莲花座,座下一头六牙白象。普贤菩萨同文殊菩萨,是娑婆世界释迦摩尼佛的右、左胁持,被称为华严三圣。文殊执掌佛的智慧宝藏,普贤推展佛的广大行愿。普贤是知行合一的菩萨,强调实践和应用。在三大菩萨立像两旁还供奉着地藏菩萨和准提菩萨。大殿西侧,供着地藏王菩萨像。地藏代表了孝顺、恭敬。大殿的东边,供着准提菩萨。准提菩萨是意为感应强大、救度无量众生的大菩萨,受到信众的普遍景仰。守护众生脱离一切灾难,使众生、增寿、增禄、增财,满足重生的一切愿望。他能守护众生离于一切灾障,并使之得以增财、增禄、增寿。修持者凡所祈愿,皆能成就。被塑造成十八臂三目的形象。大悲殿里五大菩萨左起依次排列为: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准提菩萨。有关公和韦陀两位护法护持在大殿众菩萨塑像的两侧。

大悲殿内还保留着一些木雕礼佛用品, 例如巨大的明代木雕长供桌,在香案两侧陈列着各种法器, 选材精心, 制作考究。特别是供桌前面雕刻的七条一米多长的青龙, 盘绕飞腾, 形态各异, 真是罕见的佳品。大悲殿被誉为“佛像雕塑的艺术博物馆”

崇善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明代风格的典型建筑,殿内三尊佛像雕工技艺精湛,是明代的稀有艺术珍品。殿内藏有众多藏宝,有大量闻名遐迩的藏经和壁画临摹本,出自宋、金、元、明、清时期的经书3万多卷,有的经书已超过千年的历史,这些经卷写法独特,有的用赤金粉写成的、有的用鲜血写成的、有的用墨写成的。大悲殿里的藏经十分丰富,价值连城,非常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大悲文殊菩萨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正解《将进酒》
倪进明
文殊菩萨启智图
敦煌新樣文殊造像中的于闐國王像研究
敦煌新樣文殊造像中的于闐國王像研究
酒泉文殊山万佛洞西夏四角天王图像初探
情人
辽代八大菩萨造像研究
佛像面前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