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

2019-02-10 00:03
关键词:中华时代传统

宋 慧

(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沙 41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看到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文化自信从何处来,就是要找到其源头,因此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源头中汲取养分。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充分发挥出其价值,对其进行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文化创新,使其成为符合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的中华文化,不断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时代价值

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每一个时代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财富,这些财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内容,也成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历史基石。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评价标准,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创新并促进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至今仍然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有着数千年历史进程的中华民族自身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原生文明。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农业发展,国家开始步入了文明的阶段,社会出现了新的结构组织:军队、监狱等,同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文字方面,产生了体系较为完整的甲骨文、金文,它们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呈现了“诸子百家”的局面,有道家、法家、儒家、墨家等,其中的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儒家思想讲求“仁义礼智信”,同时也强调自强不息的品性,“志士仁人,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孟子提出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诸子百家的这些思想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流传至今。处在西方列强侵略下的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但是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研究和学习西方的文化,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一些挽救危机的思想制度,近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而延续下来的。但是近代中国的救亡之路屡受挫折,因此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又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这一时期产生的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对当今社会有重要的价值,在革命时期党领导各族人民群众创造了“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战精神”“长征精神”等,这些在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缔造文化的主体”,这些红色文化正是在不怕牺牲的中国革命党人和爱国的人民群众中创造的,它们代表着一种“红色力量”,激励着后代人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它们遗传了红色文化的基因组织,升华了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外延。之后,党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新思想,不断地总结新鲜经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至关重要的思想来源,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是坚定文化自信最基本的“原材料”,没有了“原材料”,我们拿什么来坚定文化自信?

(二) 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若是没有了“根”和“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怎能站起来?更谈不上富起来与强起来了。我们不能只看到传统文化过去的价值,而是应该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利用好其时代价值,增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1. 创新治国理政新实践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要朝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前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找答案。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可以对这些思想进行积极探索和总结升华,把它应用到当代社会的发展之中,并且结合实际加以创新,才能更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治国理政的思想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中提炼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理念,指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匹夫有责、清廉做人;为政者廉以洁己、慈以爱民”的廉政思想,这对国家治理过程中腐败现象的抑制有重要的价值,也促进了国家在治理能力方面的提升。《论语》中写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指出了君主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汉代的文学家贾谊强调“故民之治乱在于吏,国之安危在于政。是以明君在于政也,慎之;于吏也,选之;然后国兴”,这句话点明了君主以身作则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以身作则的思想也对当今提高党的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孟子提出的“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道出了君主的仁、义和正对于国家安定和谐的重要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还包涵着许多关于治国理政方面的思想,比如:“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清廉为政,勤勉奉公”的思想等。面对着贫富差距的扩大,贪污腐败现象的频发,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给我们以启示,激发我们的智慧,用科学的方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创新治国理政的新实践。

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道德方面的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古人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利”,这句话强调了国家和人民讲究德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列举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为邦本”“与人为善”“和而不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救济”等思想,他强调这些思想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它主要蕴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是失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它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把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规定交融为一体,既展现了新时代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6]。

3.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还表现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中国之所以能够自信自觉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因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深厚的根基。中国是一个提倡“和”的民族,自古以来就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也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国虽大,好战必亡”“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平的思想。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继承和发扬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7]。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过不同文明之间的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思想,他强调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不同文明之间要互相借鉴。“和而不同”思想正是出自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中,这一思想对于处理当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在面对与别国的一些利益冲突时,我国领导人始终坚持和平谈判原则,坚持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冲突,而不是靠战争来解决,结伴而不结盟,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各国一道实现共同发展,这些思想代表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心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和”的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影射着其价值,是构建我国与别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的重要理念,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动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性质的国际主义思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天下主义”与“和合主义”思想的相互结合,它是在21世纪的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8]。在每次外事活动的发言中,我们都可以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天下主义”与“和合主义”精粹思想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当今世界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明、历史都有各自的特质,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立场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并且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借鉴和融合,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这些都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同”与“和合”思想中延续和发展过来的。真实的、平等的、互利的共同体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的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平行结构的伙伴关系。中国是一个务实的大国,中国在脚踏实地地践行着这一思想。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建立了“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又提出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合打造“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并为此设立了丝路基金,出资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地对其他国家进行资金、军事等方面的国际援助[8]。种种行动表明中国要把中国梦与世界梦联结起来,愿意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的“快车”和“便车”,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中国不仅自己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且要让“命运共同体”在世界范围普遍落地生根。

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要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要充分挖掘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且合理地应用到当代社会发展之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这必然能够提升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脱离了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够坚定文化自信,再怎么“信”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全体社会成员凝聚力量,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浇灌到国民教育之中。“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动态的、历史的,其中有这个民族固有的内在的传统”[9],它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具有凝聚力量、促进文化共同认知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了人们内心的一种信仰和追求。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丰富,它不断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情怀进行重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思想精神可以凝聚中国人的力量,促进人们共同认知的形成。它是中华民族在物质、精神和思维发展方面的产物,包涵了民族的性格和基因,可以引导人民形成一种内化于心的信仰,并转化成为外化于行的实践活动。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顽强拼搏、奋斗进取的精神,这一精神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可以凝聚全体中国人的力量,引发人们之间的共鸣,促进对文化的认同。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时,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凝聚成为一种更强大的力量,众志成城,共同渡过了天灾。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大灾大难前才不会退缩,反而勇往直前。传统文化中“家国、忠君”思想也成为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人们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怀有美好的追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受到了人们的热情爱戴和拥护,在民族利益问题上人们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等表现都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把全体国人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它是全体人民最大的精神公约数。提升人们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能更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2. 具有教育和动员大众的作用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要推进进教材、进校园、深挖掘、走出去四项重大任务”[10]。要让传统文化进教材、进校园就体现了其教育的作用。教育主要是言传和身教,用无形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形成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进教材、进校园,发挥其对于每一个国人的教育作用,培养国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11]。“文以化人”“润物无声”,世代传承下来的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应该共同坚守的精神家园。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人民大众才能把自身的精神力量转化成为实践和行动,才能更好地动员人民大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之中。“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7],在这一关键时刻,我们更不应当忘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对于青年一代的教育紧系着民族的重振,对青年一代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正是要让他们从内心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从行动上实践文化自信。

3. 具有对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散发着自身的吸引力,它对亚洲国家、欧洲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曾经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把中国的文化和丝绸、陶瓷等文化产品带到了中西亚。隋唐时期,日本就有使者来学习中国的文化。中国人历来推崇的优秀儒家文化更是成为朝鲜和韩国的立国之本,直到现在对朝鲜半岛的学校教育、商业发展、文化方面的发展依然具有久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在农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都有先进的成就,《本草纲目》就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早在几个世纪以前,欧洲的商人、传教士、使者就来到中国,他们把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带到了欧洲,这让许多欧洲人对中国充满了憧憬,并且学习和借鉴中国的文化,欧洲国家开启了文化上的思想启蒙之路。华夏的四大发明更是影响了全世界:火药推进了世界发展的进程;指南针为航海家的航行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有利于打开世界市场;造纸术和印刷术使得各种思想广为传播。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程逐渐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频繁起来,这就为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各种各样的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近几年,各国都纷纷建立了孔子学院,这也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要施展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影响的作用,就要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对本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推动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看到它对内的影响力,更要充分坚定其国际影响力,我们的文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平坦,越走越自信。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

怎样才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中培育文化自信是正确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要求我们确立整体性和开放性的观念。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我们也要看到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不断借鉴、吸收和利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2],我们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一) 要树立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的看法:一是文化虚无主义,二是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封建文化,是妨碍时代进步的绊脚石,应该完全舍弃。文化保守主义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传统文化都应该全盘保留下来,甚至用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或者将马克思主义儒学化。这两种倾向都是对传统文化错误的态度和认知[13]。我们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舍弃糟粕,保护好、弘扬好和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的大门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到来。清代的乾隆皇帝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不需要和外族通商贸易,这种思想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对于本国的文化过度自信,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负的心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推崇国外的东西,包括化妆品、生活用品、电子产品等,甚至出现了一种“崇洋媚外”的现象,对本国文化及文化产品严重缺乏自信,这些都表明他们没有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看待传统文化。对待本国文化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缺乏自信,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检验着一个国家是否对本国文化自信以及自信到什么程度。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这时就更需要牢固文化自信。以理性、客观、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开阔。

(二) 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指导作用

“润物细无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无形的方式教育着国民,尤其是对青年一代的教育与指导。“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4],对青年一代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辨、处世之道、道德理念可以为青年一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启发[1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可见教育事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关联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相互贯通,形成一个有效的弘扬机制。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主要根据地,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完整过程之中,在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传授传统文化知识的课程,定期举办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的竞赛活动等,让青年一代在教育教化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三) 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提出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在新时代,面临着许多变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调整,使其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无数次的社会变革中铸造出勇于创新的民族灵魂,创新精神渗透于全社会各时期的发展实践中[15],创新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文化自信。

1. 在继承中进行文化创新

伟人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3]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要认清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联。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就不能进行创新。在继承的过程中要坚持古为今用,但不是也不能把过去的东西都拿到今天来用,而是要注重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把它与新时代的新思想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形成与中国时代特征相契合的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不仅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且还要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的一切成果,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同样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与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2. 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实践,也不可能离开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要结合实践、研究实践、深入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曾经历过低迷期,归根结底是没有实践。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关起大门来进行创新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创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不断认识和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把握好这一前提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实践是为了发现和认识问题,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坚持实践的观点进行文化创新,最终要着眼于能不能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通过调研与实践,才能发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的内涵与价值,发现我国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还存在着哪些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创新。

3. 在联系时代中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是在时代中产生的,它深深地印上了时代的特征。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新时代这一时代特征进行文化创造和创新,坚持以古鉴今,努力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通相融,共同为时代任务的完成服务,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发和挖掘,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新时代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更加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符合时代变化和发展要求的创新才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才能增强对自身文化道路的坚毅信念,才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气息的中国文化,循着时代的足迹脚踏实地进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和创新出更多具有时代性的新文化,进一步坚定对自身文化的信心。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是紧密关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底蕴和源泉,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的作用,并且善于发挥这种作用,才能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重组和创新是在新时代的条件下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在继承中进行创新,更能牢固文化自信的支柱;在实践中进行创新,为提升文化自信找到方向;在密切联系时代中进行创新,为完善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支撑。我们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引领创新,让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灵动和繁荣,提升文化自信,不断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中华时代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