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2019-02-11 15:05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34期
关键词:内科心血管风险管理

张 芹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保健八病房,山东 济南 250000)

与其他疾病相比,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且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时具有一定难度[1]。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注重对护理潜在风险进行及早识别、控制的新型护理措施,有研究学者指出,对心血管内科患者采取该护理方案,可在有效规避护理风险的同时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在下文中,笔者则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4例患者展开临床研究,具体情况见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52例患者作为本研究对照组,同时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另52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本研究观察组。对照组中,患者男女比例为32:20;年龄46~71(65.42±0.67)岁;其中,9例心律失常,7例心肌梗死,6例心绞痛,14例冠心病,17例高血压。观察组中,患者男女比例为30:22;年龄45~73(65.86±0.14)岁;其中,7例心律失常,9例心肌梗死,5例心绞痛,15例冠心病,16例高血压。经统计发现P>0.05,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管理方案

对照组患者入院治疗时,我院尚未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所实施的常规护理干预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院后随访等。观察组患者则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护理管理措施如下:

(1)强化护理培训:护理人员应进行不定期的业务培训,不仅需要掌握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应当做到熟练操作心电监护仪、除颤器等急救设备。此外,相关工作人员需做好医疗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工作,避免因仪器运行故障为出现急救延误的事故。

(2)加强用药干预:根据患者用药,护理人员应开展针对性干预:对于服用降压药的患者,由于患者极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因此,在帮助患者调整体位时宜缓慢;对于使用需要严格限制滴速药液的患者,在控制滴速上尽可能选择输液泵、微量注射泵以及精量输液器辅助;对于使用特殊药物的患者,如对患者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血管活性药物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护理人员应当加强高危用药监测工作,尤其在这类患者的抢救中,注意不能建立中心静脉通路,防止出现输液外渗、局部组织坏死的情况。

(3)风险护理管理:由于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相对较多,治疗期间易出现坠床、跌倒等意外事件,鉴于此,护理人员可在患者床边悬挂安全警示标志,同时叮嘱患者家属在照护患者时,加强起床、如厕等重点环节的防护。为避免患者出现便秘情况,护理人员应做好饮食宣教、排便指导工作,督促其定时排便,必要时还可以给予乳果糖、开塞露等通便措施,避免患者用力排便。

1.3 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期间所出现的不良事件。此外,分别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2(1/52,1例坠床、跌倒)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46%(7/52,2例输液事故、1例用药错误、3例坠床、跌倒、1例设备事故),且x2=4.88,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24%(49/52,其中3例不满意、22例非常满意、27例基本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85%(41/52,其中11例不满意、16例非常满意、25例基本满意),且x2=5.29,P<0.05。

3 讨 论

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于降低护理风险事件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究其原因,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指导下,护理人员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质,提升业务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了对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2]。其次,加强用药监督护理,针对不同患者的基本情况开展针对性风险管理,可在增强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同时改善其治疗效率。另外,对于患者治疗护理期间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提前预防、控制,能有效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猜你喜欢
内科心血管风险管理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