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40周年深圳国际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英美4家权威媒体的头条报道分析

2019-02-12 13:0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国际形象头条权威

张 放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1)

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国际形象的构建及其传播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研究热点,并随着城市的发展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国外很少有学者专门研究深圳这座城市的国际形象,但都市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国外学者研究都市形象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1)一般多采用跨学科的视角;(2)具有国际化的视野;(3)侧重应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国内学界近年来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以及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国际形象进行了较为热烈的探讨与研究。国内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都开展了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实践与研究。近年来,深圳城市形象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大型赛事对城市国际形象塑造的影响,如: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深圳大运以及城市发展、新闻传播等角度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展开分析,而且研究大多为共时研究,所涉及的时间较短,采用的语料较为单一,很难全面呈现城市国际形象的长期动态发展过程。以英美权威媒体的报道作为语料,对深圳建市40年以来的城市国际形象变迁进行系统、全面的历时实证研究,在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正当其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课题界定及基本内容

本课题属于深圳城市的国际社会舆情信息收集与实证性研究,具有跨学科、国际性视角,旨在通过对英、美两国4家国际性权威媒体自深圳建市40年以来深圳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深圳城市国际形象的变迁与现状,并结合实证数据和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为深圳未来国际形象的塑造提出对策性建议。

英美权威媒体是全球传播体系中发布深圳新闻、塑造深圳国际形象的权威媒体,国际社会了解深圳主要是通过这些英美媒体。本课题选择英、美两国共4家全球性权威媒体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英国的《泰晤时报》(TheTimes)、《每日电讯报》(DailyTelegraph)以及美国的《纽约时报》(NewYorkTimes)、《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Post)。

本研究借助LexisNexis Academic学术大全数据库,输入关键词“Shenzhen”,搜集上述4家国际权威媒体对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报道资料。对数据库没有收录的早期资料,则直接在该报纸官网上的搜索引擎输入上述关键词进行搜索。

以这4家权威媒体自深圳改革开放以来以头条报道深圳的每一条新闻为分析单位,主要分析变量为媒体、报道数量、报道日期、报道主题和报道倾向。报道涉及深圳的话题拟分为以下方面:金融、经济、科技、商业、社会生活、灾难事故、旅游、体育、汽车。

通过对以上4家国际权威媒体报道深圳内容的分析,勾勒出深圳城市国际形象的变迁与现状,为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与外宣工作提供对策性建议。

二、方法与步骤

(一)报道语料的收集和整理

研究语料主要来自LexisNexis Academic学术大全数据库,以“Shenzhen”作为关键词,出现位置设为头条,以所有行业、所有主题、所有国家、适中重复率选择、检索日期自定义从1979年1月1日至2018年12年31日为条件进行检索,搜集英国的《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4家权威媒体对深圳建市以来的新闻报道内容,并按照话题内容进行分类。

(二)报道语料的分析和研判

对搜集的深圳城市国际形象报道语料进行分类、统计与概况剖析,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体系,真实了解深圳城市国际形象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三)深圳国际形象总结与报告

对语料分析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写出评估报告,概括出深圳国际形象的变迁,并以国际媒体的“他塑”反观深圳建市以来建设国际化城市过程中的“自塑”,为提升深圳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出建议或对策。

三、发现与讨论

通过设置上述条件搜索LexisNexis数据库,我们得到《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对“shenzhen”以头条方式进行报道的出现次数分别为 2、6、7、19, 报 道 总 字 数 分 别 为 193、4487、5799、13242。其中,《泰晤士报》对深圳以头条报道的数量最少,仅为2篇,而《纽约时报》的报道最多,共19篇。如下图1英美权威媒体头条报道深圳数量分布:

(一)社会生活报道对深圳国际形象的影响

图1 英美权威媒体头条报道深圳数量分布(媒体)

图2 英美权威媒体头条报道深圳话题分布

图3 英美权威媒体头条报道深圳性质分类

国际权威媒体对深圳社会生活的头条报道共6条,其中,中性报道2条,占比33%。《华盛顿邮报》2016年2月9日对深圳交响乐团(Shenzhen Symphony Orchestra)在肯尼迪中心隆重庆祝中国新年的报道客观中性,既指出了女高音和三个歌手演唱中的不足,又对整个乐团演奏大量东、西方音乐时表现出的技巧、力量和引人入胜大加赞赏。深圳交响乐团凭借自身的出色演出为深圳的外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为以后的宣传提供借鉴。政府可以支持、倡导和加大民间文化事业单位或团体的对外交流活动,这是一种比我们外宣部门自己吆喝着宣传更为有效的方式。另一中性报道是《纽约时报》2001年8月7日对精英阶层打高尔夫球的报道,从过去卡拉OK酒吧到高尔夫球场挥汗如雨,反映深圳城市精英阶层生活方式的变化。

国际权威媒体对深圳社会生活的负面批判性报道4条,占比67%。借当时香港书商在深圳被捕以及《现代化的陷阱》一书对中国当代经济社会问题的批判,对深圳社会生活进行负面报道,尤其是对深圳的假货和假药进行了深度叙事报道。

假货方面,《纽约时报》1999年对深圳以“它不是香港,但也不是古驰为题”,报道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每天有9万人北上深圳这个喧闹的新兴城市,这里高楼林立,夜总会众多。许多人直奔罗湖商业城“LoWuCommercial City”购买假冒劳力士(Rolex)手表、古驰(Gucci)鞋、芬迪(Fendi)服装、普拉达(Prada)手袋和香奈儿(Chanel)钱包。罗湖商业城,几乎完全成为仿造奢侈品的大型购物中心。报道对当时政府的做法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当地政府一直在对罗湖购物中心的假货进行一场艰苦的斗争,但收效甚微。这侧面反映了98金融危机后,香港的消费者,无论是市井百姓还是部分富裕阶层,对待奢侈品的众生百态。

假药方面,《纽约时报》2002年4月23日对“伟哥”这种在西方为了解决老年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处方药,给深圳社会带来的系列深刻变化进行了深度报道,属于典型的社会生活方面的负面报道。“伟哥”给深圳乃至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社会的巨大需求导致假药泛滥,在深圳,“伟哥”似乎无处不在。很多“增强男性力量的产品”非法隐秘添加伟哥成分,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对患有心脏病等疾病的男性而言是非常危险的。报道将伟哥描述成在中国送给老板们最受欢迎的礼物,取代了上等雪茄和人头马XO,将深圳描述成到处有华丽俱乐部和豪华公寓,成群的商人在这里追求女朋友或包养情妇。

社会生活的头条报道数量最多,也是城市形象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外媒对社会生活的负面批判性报道,一方面对深圳城市形象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又给城市管理者治理城市、提升城市形象提供了切入点。政府一定要重拳出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合法商标的正当权益,捍卫城市的良好国际形象。

(二)灾难事故报道对深圳国际形象的影响

虽然以前由于人为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不利于安抚民心和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往往被媒体忽视或省略,但是灾难事故由于其破坏性和影响性大,又能吸引公众眼球,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重视。深圳的灾难事故推高深圳的国际关注度。统计中,深圳12·20山体滑坡的灾难事故成为英美权威媒体报道的重点,上了5次头条报道,占所有头条报道的14%。特别是《纽约时报》,连续4次头条报道,均为负面报道,影响深圳城市国际形象,需要引起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

《纽约时报》除了3次头条报道灾难事故本身之外,还于2015年12月26日以“中国官员罕见地为深圳灾难道歉”为题,对官方对待事故的态度进行了头条报道。《纽约时报》用了“罕见”这个词,至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批评,即中国很少有官员为类似的灾难表示道歉或承担责任;第二层意思是赞许,对中国官员为深圳灾难道歉和负责任表示出赞赏。报道中写道:“深圳市委书记向公众鞠躬致歉”“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在电视新闻发布会上做出了这一不同寻常的官方道歉姿态”。可以说,这次“深圳山体滑坡事件”影响恶劣,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对深圳城市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时任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人的主动道歉和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事件给城市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深圳城市的国际形象加分,也为处置灾难事故提供了借鉴经验。

当然,此次灾难事故的启示是: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安全检查力度,明确主体安全责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尽量减少类似灾难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发生类似的灾难性安全事故,我们的地方政府首先应该主动道歉和勇于承担责任,并对失职部门和人员追责到底,彻底杜绝人为灾难的发生。

(三)金融报道对深圳国际形象的影响

国际权威媒体对深圳的金融报道上了5次头条,占比14%。其中,4次中性客观报道,1次负面报道。包括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人购买股票、美国零售业进军深圳、美国新桥资本控股深圳发展银行、中国政府收购深圳经纪公司、沪深股市暴跌引发外国投资者的担忧。这些报道时间跨度较大,体现了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纽约时报》1992年8月10日对中国人在当时改革开放的深圳争相购买股票进行了报道,人群聚集在中国银行深圳总部外面。在500万份申请表上市销售后,人们纷纷涌向深圳证券交易所购买股票。持有这些表格的人中,有10%的人将通过抽签的方式获得每人购买1000股股票的权利。

《华盛顿邮报》1997年2月12日报道了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进军深圳。随着美国零售巨头们发现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像沃尔玛、山姆这样的大型商场已经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开业。

《纽约时报》2004年1月5日报道中国政府收购深圳一家违规操作和无序管理、资不抵债的经纪公司。

《华盛顿邮报》2004年6月1日头条报道“美国公司控制中国的银行,新桥收购了深圳发展银行18%的股份”。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新桥资本有限公司完成了一项协议,购买中国的深圳发展银行18%的股份,这是外国公司首次对中国的银行采取有效控制,也是中国银行业整体重组的一项重大进展。

《华盛顿邮报》2015年8月21日博客文章对深圳股市随着上海股市再次下跌而面临严峻考验。在中国股市暴跌两个月后,全球仍在为人民币意外贬值而步履蹒跚之际,外国投资者的担忧尤为明显,他们已开始重新评估中国的经济奇迹。

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金融业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为主体,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金融体系。在2017年英国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深圳由上期的22位上升至第20位。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深圳应加快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先行先试,提高国际化程度,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四)体育活动对深圳国际形象的提升

Smith(2005:217)认为,越来越多的后工业化城市正在利用体育活动向潜在游客展示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形象。与体育相关的赛事、名人、标志性建筑等能提升城市形象,体育被视为后工业时代城市形象传播的有力工具。作为年轻城市的深圳也不例外,从英美权威媒体对深圳的头条报道来看,体育赛事与名人出现5次,占所有深圳头条报道的14%。其中,于2014年9月22日~28日举行的首届ATP深圳国际男子网球公开赛由于英国著名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安迪·穆雷(AndyMurray)的参加而得到《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纽约时报》的三个头条报道。值得一提的是,连“深圳炒了埃里克森鱿鱼”(前英格兰队主教练在中国深圳执教6个月后被解聘)这一事件也登上了《每日电讯》的头条。

名人与体育事件的结合大大提升了深圳城市在国际权威媒体上的“出镜率”与知名度。体育赛事“符号资本”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深圳政府或民间团体可以通过申办大型体育赛事或举办高规格专业比赛来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五)旅游报道对深圳国际形象的影响

旅游方面国外权威媒体对深圳的报道最早源自《纽约时报》1984年10月14日报道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将进军中国,在深圳小梅沙签下一份10年的管理合同。《纽约时报》2006年7月9日报道美国公民从香港坐广九铁路列车40分钟即可到达深圳,往返66港币,在深圳仅需80美金、三天时间即可定制一套西装。《泰晤士报》2007年对深圳动物园里的一只山魈正在用一片西瓜降温进行了报道。《每日电讯报》2008年4月19日报道深圳旅游购物很划算,向英国介绍了从伦敦到达深圳的交通方式、住宿条件以及休闲活动,以记者亲自前往深圳体验的方式深入宣传报道了深圳的旅游购物。

城市国际形象与旅游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作为滨海旅游城市,深圳应该注重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旅游质量,促使旅游服务愈发人性化,努力将深圳建设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六)商业报道对深圳国际形象的影响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人不但喜欢西方的消费品牌,很多人还抢注商业街名字,甚至Sainsbury、Mulberry、Burberry等。商标纠纷冲击着英国的商业。在中国南方城市深圳,一名叫刘明熙(译音)的男子在2018年前拥有“Asda”商标下生产服装、鞋子和皮带的权利。深圳应该采取得力措施,减少商标侵权等商业纠纷,持续改善城市的营商环境,提高城市国际形象。

《纽约时报》2016年11月25日报道,“深港通提供中国股票,世界会购买吗?”“深港通”Shenzhen-Hong KongStock Connect)为中国限制资金跨境流动的监管打开了一扇小门,但是不太可能带来外国投资者的大量资金流入。全球投资者将能够进入以科技股为主的中国深圳市场,但许多投资者担心去年的股市崩盘和政府干预。外媒的质疑或担心,为我们的调整与改进提供了参照点。李克强总理于2018年5月25日提出,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深圳,也一定会严格执行。

(七)科技报道对深圳国际形象的提升

《华盛顿邮报》1985年11月14日以“中国示范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未能吸引高科技产业”为题,报道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早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此报道后经过近20年的发展,2004年8月21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邓的经济奇迹:深圳正引领着中国壮观的高科技繁荣”,介绍了华为正与思科等国际巨头展开竞争。这两篇报道从特区建立之初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到壮观的高科技繁荣,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高科技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纽约时报》博客2012年1月9日报道国际消费电子展(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参展企业将超过2700家,亮点是参展商名单中有244家公司不仅来自中国深圳,而且近10%的公司名字中含有“深圳”。作为亚洲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的深圳,也是华为(Huawei)、比亚迪(BYD)和中兴通讯(ZTE)等知名中国企业的总部所在地。深圳企业踊跃参加国际消费电子展,就是深圳高科技繁荣的真实写照。

科技发展与创新能够促进国际化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国际形象。深圳要继续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发展与创新,增强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八)经济报道对深圳国际形象的提升

《纽约时报》博客2012年5月11日以“经济学家能否复制深圳的‘奇迹’?”为题,把深圳当做从零开始建设一座城市的典范,介绍了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以来,这个曾经只有不到50万人口的小渔村迅速发展为一个拥有1000万人口的大都市,GDP从不足1000万美元增长到超过1000亿美元,是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历史上的奇迹。《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大幅提升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国际形象。

《每日电讯报》记者2013年11月23日在深圳以较为中性客观的笔调对中国经济和股市进行了深度报道,报道标题是“这是中国的撒切尔时刻吗?这家新兴巨头计划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报道提到,中国非凡经济增长吸引着英国投资者的想象力,但投资新兴市场也需要一定的勇气,不应押注超过所能承受的损失,或将投资组合中的一小部分投资中国。这篇报道反映了外国投资者既对深圳乃至中国飞速的经济发展感兴趣,又对其投资持谨慎的态度。

国际化城市的重要特征是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经济影响力,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今后须继续进一步把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扩大国际影响放在首位。

(九)新能源汽车报道对深圳国际形象的提升

《纽约时报》2011年8月24日报道,赫兹开始在中国租用电动汽车,深圳制造商比亚迪将提供E6汽车,并介绍了该车的续航里程数以及预期售价。《纽约时报》2012年4月11日报道:深圳比亚迪E6电动汽车在赫兹的帮助下进军纽约和深圳。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早、产业链完整,产业链技术水平较高。这些都归功于政府部门布局和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增强城市产业竞争力。国际权威媒体对深圳的新能源汽车报道,提升了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这张新的城市名片。

我们以英美4家权威媒体自197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对深圳的头条报道内容为对象,包括社会生活、灾难事故、金融、体育、旅游、商业、科技、经济、汽车,从历时、实证的角度勾勒出深圳从过去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国际形象变迁。英美权威媒体对深圳国际形象的“他塑”,为我们反观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过程中的“自塑”提供借鉴,如政府可以加大对民间文化事业单位或团体对外交流的支持,对假药、假货方面进行严厉打击,处置灾难事故时市政领导主动道歉和勇于承担责任,及城市申办高规格体育赛事等都是“他塑”对“自塑”的启发,从而采取有效对策提升深圳城市国际形象的“自塑”能力。

猜你喜欢
国际形象头条权威
微头条
《头条》(四首之三)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冬奥会对我国国际形象价值的提升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头条
权威发布
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国际形象的相关性分析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浅析《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本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