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在肝癌发病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19-02-12 03:28本刊讯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8期
关键词:配体肝细胞耐药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抗体药物研究中心研究员万晓春及其团队在肝癌发病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CD317 activates EGFR by regulating its association with lipid rafts”(《CD317通过调控EGFR与脂筏的相互作用激活EGFR》)已在线发表。论文第一作者是助理研究员章桂忠。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调控增殖、代谢以及分化等多种基本的细胞进程,而它的组成型激活是一个常见的癌症驱动因素。EGFR靶向疗法对肺癌、结肠癌等患者的生存具有显著的好处,但随后几乎不可避免地产生耐药性。此外,EGFR在40%~70%的肝细胞肝癌(HCC)中表达增强,但EGFR抑制剂对未筛选HCC患者的生存并没有明显的益处。因此,深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EGFR信号的调控机制,对癌症尤其是肝细胞癌的靶向治疗策略开发和优化尤为重要。

EGFR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定位于细胞膜脂筏上以保持未激活状态。当其与EGF、TGF-α或AREG等配体结合后,从脂筏中释放出来并在非脂筏胞膜上形成二聚体从而活化。目前认为,在肿瘤发病过程中EGFR过度活化机制主要是EGFR和/或配体过表达,但这并不足以解释耐药性和EGFR抑制剂对HCC无效的临床问题。因此,万晓春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发现,CD317,一种具有独特拓扑结构的表面分子,在HCC细胞中表达上调,通过调控EGFR在脂筏上的定位激活肝癌细胞EGFR信号,从而加速细胞周期进展,促进肿瘤发展。这些结果揭示了一种新的EGFR调控模式以及该模式在肝细胞肝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为肝细胞癌以及其他EGFR驱动型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

猜你喜欢
配体肝细胞耐药性
肝脏脾植入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含季铵盐的芳酰腙配体的铜 (Ⅱ)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体外DNA键合和核酸酶活性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基于[2,2]对环芳烷骨架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报告
美洲大蠊逆转肝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2013年医院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