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与病理学常规活检术对肺癌诊断的效果比较

2019-02-12 03:08李文琪谢明明徐振东
实用医药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穿刺针细胞学支气管镜

李文琪,刘 萍,刘 超,谢明明,徐振东

对于肺癌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一是经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支气管镜)检查,此法主要适合于中心型肺癌患者;二是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检查,主要适用于有肿大淋巴结的患者。2012-01-01—2016-12-31对笔者所在医院呼吸内科100例受检者给予支气管黏膜下行TBNA检查,并同时同部位行刷检和活检术做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01-01—2016-12-31在800余例支气管镜日常检查的患者中,对100例患者进行了可疑支气管黏膜下行TBNA检查,患者符合下列条件:(1)胸部CT/强化CT诊断为肺实质性病变,并且无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可穿刺;(2)普通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气管、支气管内有新生物出现;(3)结合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灶部位 (即确定的穿刺部位)有支气管黏膜局部充血、水肿,黏膜皱襞紊乱或局部隆起,但黏膜表面破坏征象不明显,未造成支气管狭窄或堵塞等异常情况者。住院患者60例,门诊患者40例;男70例,女30例;年龄24~76岁,平均55岁。

1.2 方法患者术前均行肺部CT或强化CT检查,以及常规行血常规+血型、凝血四项、传染三项等检查,对于口服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患者需停用抗凝药物1周,尤其是糖尿病、冠心病、肺动脉高压以及高血压病患者。术前常规给予15ml利多卡因雾化吸入做局部麻醉,术中给予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使用Olympus.BF Q180型纤维支气管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并结合CT检查确定可疑病变的部位。当确定穿刺部位后,再次给予喷洒少量利多卡因加强麻醉效果,防止患者剧烈咳嗽对穿刺造成影响。其次在可疑病变部位用WANG(经支气管细胞学试验用针)MW-122穿刺针从活检孔送入气管内,到达预定穿刺部位后,在支气管镜下看到穿刺针伸出支气管镜远端后将针尖垂直对准穿刺部位,并采用咳嗽法或突刺法、推进法等进行穿刺 2~3 次[1],穿刺深度约 2~5 mm,之后用50 ml注射器连接穿刺针尾部,轻轻抽吸10~20 ml,观察无活动性出血的情况下,再次用力抽吸,抽吸完毕后在维持负压情况下拔出穿刺针,用50 ml注射器将含在穿刺针导管内的吸取物推出并尽快涂在载玻片上,每次3~5张,行细胞学检查。每个部位行2~3次穿刺,避免过多穿刺,否则可引起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每次穿刺时在保证穿刺针不脱出黏膜的前提下,可改变穿刺针的深度及角度,已保证尽可能多地取到有效组织。穿刺完毕后,在穿刺部位表面使用一次性使用细胞刷 (规格型号:JHY-BC-105-B)进行刷检细胞学检查。最后在可疑病变的部位使用一次性使用鳄齿型活体取样钳 (规格型号:JHY-FB-18-105-O-O-A1)行钳夹组织活检检查术,术后观察无活动性出血,退镜,并将所有标本给予细胞学检查、病理检查及结核菌素检查。

2 结果

100例受检患者肺癌的诊断率为70%,其中经TBNA检查细胞学诊断为肺癌的有60例,其阳性率为60%;钳取组织活检检查病理学诊断为肺癌的有14例,其阳性率为14%;经刷检细胞学检查诊断为肺癌的有15例,阳性率为15%。经TBNA检查细胞学诊断的肺癌与钳取组织活检检查病理学诊断的肺癌二者均相符者有10例,另4例不相符。经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为肺癌的7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也是肺癌,仅有6例患者肺癌的细胞类型有误。剩余30例诊断为肺部炎症的患者,经过严格抗感染治疗复查肺部CT检查,15例患者肺部阴影吸收确诊为肺部炎症,另外15例患者肺部阴影无明显变化,遂行肺活检术,术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癌的患者为8例,肺结核者5例,炎症者2例。最后诊断是肺癌者共78例,肺部炎症者17例,肺结核5例。在进行TBNA检查术中,有30例患者穿刺部位有少量出血,其中25例患者出血自行停止,另外5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稍多,局部给予稀释后的肾上腺素喷洒出血部位并反复吸引后出血停止;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气胸及纵隔气肿、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等的影响及吸烟人群低龄化,肺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及年轻化的趋势。而有些肺癌早期无任何临床表现。该研究纳入的100例患者中,有30例无任何临床表现。对于该类患者,有两种方法可以进一步行确诊检查,一是在CT引导下行胸腔穿刺针吸活检术,此检查并发症多(气胸、出血等),诊断率低,临床应用价值有限。二是经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2],有学者研究认为EBUS-TBNA虽然增加了穿刺的准确性以及成功率,但是EBUS机器昂贵以及培训专门的医师所需的费用高,且患者也需支付高昂的检查费用,导致EBUS-TBNA 不利于在基层医院开展[3,4]。 这种情况下可选择TBNA检查术,即C-TBNA检查术。CTBNA检查术是一种微创、安全、费用低廉、无须添置昂贵设备的技术。对部分肺部肿块的患者来说,通过单次的支气管镜检查即可完成肺癌的诊断及分期,从而减少患者二次进镜的痛苦,及气管插管麻醉等风险,也可以降低医疗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临床诊断上的难题。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各种肺部肿块的确诊首选经支气管镜钳取组织活检术检查,但是,有些肺癌,尤其是早期,气管、各主支气管内病变并不明显,在尚未出现新生物及肿大淋巴结时,对于一般支气管镜检查相对来说容易出现漏诊[5],尤其是CT显示病灶靠近大气道,但无肿大淋巴结及镜下支气管黏膜破坏征象不明显者。常规的支气管镜下活检术及刷检术难以取得有效的组织,极易出现错误的判断,从而对疾病的预后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甚至引起医疗事故。对此,对100例影像学检查显示有肺实质性病变、无肿大淋巴结而支气管镜下大气道内未见明显新生物的患者行可疑部位的经支气管黏膜下TBNA检查术,同时同部位的活检术和刷检术做对照,结果显示TBNA检查术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活检术和刷检术。说明符合此类条件的患者采用经可疑部位支气管黏膜下TBNA检查术在肺癌的诊断上尤其是早期肺癌的诊断有明显优势,与相关的文献报道结果是一致的[6,7]。 因此,对支气管黏膜下的TBNA检查术可作为肺癌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对支气管黏膜下进行TBNA检查术是肺癌,尤其是早期肺癌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此检查手段尤其适用于暂时未开展EBUS-TBNA的基层医院。

猜你喜欢
穿刺针细胞学支气管镜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
质核互作型红麻雄性不育系细胞学形态观察
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诊断病毒性脑炎36例
肺小细胞癌乳腺转移细胞学诊断1例
经支气管镜活检联合刷检对支气管肺癌的诊断价值
支气管镜下冷冻联合球囊扩张治疗支气管结核性气道狭窄的观察
手术穿刺针清洗质量控制方法的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