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化栽培

2019-02-12 19:10钟小云李钦艳
食药用菌 2019年3期
关键词:母种分离法木屑

钟小云 李钦艳

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化栽培

钟小云 李钦艳

(梅州市微生物研究所,广东 梅州 514071)

简述野生食用菌人工驯化的5条原则,指出我国食用菌驯化研究空间巨大。具体介绍野生菌的驯化研究程序为:野外子实体采集,组织或孢子分离法获得菌丝体纯培养,培养基筛选,栽培时间选择,人工栽培试验等。

野生食用菌;驯化;分离;栽培;培养

我国幅员辽阔,横跨温带、寒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自然条件复杂,气候多样,可以开发利用的野生食用菌种类十分丰富[1]。据粗略估计,我国野生食用菌种类达数千种[2]。这些长在天然树林中的野生食用菌主要分为两类:腐生菌和菌根菌。菌根菌难以进行人工培养,而腐生菌多数是可以经过驯化实现人工栽培的[3]。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野生食药用菌的生存压力不断加大,有的物种甚至濒临灭绝。因此,食用菌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意义重大。采集野生食用菌,经过驯化实现人工栽培,保护该物种的种质资源;对于开发食用菌新品种,优化食用菌品种结构,丰富食用菌市场都有重要意义。

驯化野生食用菌应符合以下原则[4]:(1)子实体肥大多肉,可食。一些枯枝落叶上的菌类一般子实体细小、皮革质,不宜食用;(2)凡是可以人工栽培的大型真菌都可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木生菌(白腐菌或褐腐菌)、草腐菌及粪草生菌;(3)菌根性大型真菌,即不与树木形成外生或内生菌根的食用菌,也可试验进行人工驯化;(4)非白蚁共生菌类,如粗柄鸡枞、乌黑鸡枞、尖盾鸡枞、球盖鸡枞等[5];(5)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要求:新食品资源开发要符合“天然、营养、保健”的原则。

野生食用菌分离驯化并非易事,其子实体多腐生于阔叶树枯死的树墩、枯木、枯枝和活树的枯死部分,首先需要熟悉其特征特性,包括生长特性、营养特性、生态条件、温度条件,以及对水分、空气、光照、pH等的要求,更需要模拟野生环境筛选配方进行一系列驯化研究,方可获得成功。野生菌的驯化研究程序一般包括:野外子实体采集,组织或孢子分离法获得菌丝体纯培养,培养基筛选,栽培时间选择,人工栽培试验等。

1 野外子实体采集

野外采集子实体标本,需选择朵形正常、无病害、无虫孔、无破损、个体较大、质地饱满、七八分成熟的子实体,幼小的菇蕾或开始衰败的子实体都不适合。

2 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法获得菌丝体纯培养

获取野生菌菌丝体纯培养的方法有组织分离法、多孢子分离法和基内菌丝分离法3种。其中,孢子分离法最为有效、可靠[6]。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培养时,需取野生食用菌子实体不同部位的组织进行母种培养,筛选出菌丝长势好、在原种培养基上活性高并能正常出菇的母种用作菌种生产。

3 培养基筛选

3.1 母种培养基

一般选用PDA培养基,另可酌情添加维生素B1、磷酸二氢钾、硫酸镁、酵母膏、蛋白胨等。在松树林下生长的野生食用菌一般还需添加松针水或加入鲜松针制作母种培养基[7]。一般需经多次试验才能筛选出最适宜的母种培养基。母种接种后置于25 ℃恒温培养箱中黑暗培养,8~10天后菌丝可长满管。如果菌丝长势缓慢,还需进行培养温度试验[8-10]、pH试验[11]及光照试验[12],探究母种菌丝最佳生长温度、pH及对光照的要求。

母种培养基常规配方[7, 12]:①马铃薯综合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水1 000 mL。②马铃薯综合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蛋白胨20 g,磷酸氢二钾3 g,硫酸镁1.5 g,酵母膏1 g,琼脂20 g,水1 000 mL。③马铃薯松针培养基:去皮马铃薯150 g,去托鲜松针50 g,葡萄糖20 g,蛋白胨2 g,磷酸氢二钾1 g,硫酸镁0.5 g,酵母膏3 g,琼脂20 g,水1 000 mL。④马铃薯松针水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松针水1 000 mL。

3.2 原种、栽培种培养基

多数选用以木屑(阔叶树木屑、松木屑或其他木屑,视情况而定)、棉籽壳、麸皮、玉米粉等为主料,糖、石膏粉为辅料的培养基。料水比1∶1.1~1.3,pH自然。同样需根据野生食用菌的原始生长条件筛选最适宜其生长的栽培培养基。原种或栽培种接种后,若生长条件适宜,一般38~42天菌丝可长满袋。

原种、栽培种常规配方:①木屑77%,玉米粉20%,蔗糖1%,石膏1%,磷酸氢二钾0.5%,硫酸镁0.3%[12];②棉籽壳40%,木屑40%,麸皮10%,玉米粉8%,蔗糖1%,石膏1%[13];③木屑30%,棉籽壳47%,麸皮15%,玉米粉5%,白糖1%,石膏1%,石灰1%[14];④木屑77%,麸皮20%,磷酸二氢钾0.1%,石灰1%,石膏1%,白糖1%[14];⑤阔叶木屑77%,麸皮20%,蔗糖2%,石膏粉1%[15]。

4 栽培时间选择

一般需根据野生食用菌的生长时间、生长条件等选定栽培时间,有控温控湿条件的可自由择定。

5 人工栽培试验

一般来说,模拟野生食用菌自然生态条件进行栽培试验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但是为了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及工厂化栽培,同样需要探索各种不同的栽培模式。如野外播种,段木栽培,脱袋覆土出菇,墙式不脱袋出菇,架式出菇等。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在食用菌引种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食用菌种类丰富,此项研究潜力巨大。今后应更加努力,在力求对特有食药用菌引种驯化和栽培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类品种,真正实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各地在开发野生食用菌前要深入调查国内外市场与当地民众的消费习惯,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合理调整食用菌品种结构,切不要盲目发展“反季节栽培”。

[1] 陈国元. 常用食用菌的分离驯化[J]. 科技信息, 2011(19): 472-473.

[2] 卯晓岚. 我国野生食用菌的驯化选育近况[J]. 北京农业, 2006(3): 19-20.

[3] 一种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及其栽培方法[J]. 农村实用技术, 2013(4): 19-20.

[4] 黄年来, 林汝楷. 中国珍稀食用菌的研究和开发工作[C]. 江山: 2004中国食用菌产业协调发展高峰论坛, 2004: 22-24.

[5] 邹立扣, 潘欣, 韩军涛, 等. 鸡枞菌形态学及其分子鉴定[J]. 食用菌, 2009(2): 17-18.

[6] 刘世玲, 李克彬, 朱红, 等. 羊肚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现状与问题探析[J]. 食药用菌, 2016, 24(5): 24.

[7] 陈昌元. 松乳菇人工驯化栽培[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6(7): 20-21.

[8] 常骥, 曾宪录, 何显. 白鳞伞的特性及栽培驯化研究[J]. 食用菌, 2002(4): 15-17.

[9] 杨小兵, 熊卫平, 强巴卓嘎, 等. 西藏野生食用菌白鸡腿蘑的驯化栽培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01(3): 5-7.

[10] 常骥, 何显. 尖鳞伞特性及驯化栽培研究[J]. 食用菌, 2000(6): 13-14.

[11] 杨小兵, 熊卫平, 强巴卓嘎, 等. 西藏野生食用菌卵状鬼伞的人工驯化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 2001(3): 36-40.

[12] 陈芝兰, 何建清, 张涪平. 金耳分离驯化试验简报[J]. 食用菌, 2005(6): 14-15.

[13] 邹向英, 赵洪斌, 乔德生, 等. 山东黄伞人工驯化栽培[J]. 食用菌, 2005(4): 45-46.

[14] 曾先富, 廖志勇, 张军, 等. 野生黄菊菇的驯化试验[J]. 食用菌, 2005(5): 14-15.

[15] 李贵春, 许延敏, 庞启亮, 等. 大兴安岭野生蜜环菌人工驯化种植初探[J]. 食药用菌, 2018, 26(4): 256-258.

S646

B

2095-0934(2019)03-174-03

猜你喜欢
母种分离法木屑
“7532B”母种不同系统性状比较
木屑在高原无土基质化发酵腐熟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不同保育单位“781”“7532”母种性状比较分析
木屑
羊肚菌菌种比较试验
不同种类木屑栽培黑木耳的比较试验*
参数巧妙分离,讨论逐步突破
跨临界二氧化碳两级循环优化的循环分离法
金福菇母种、原种培养基筛选试验
微观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