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腐性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019-02-12 19:10郭惠东任鹏飞黄春燕任海霞王炳太万鲁长
食药用菌 2019年3期
关键词:覆土出菇菌种

郭惠东 任鹏飞 黄春燕 任海霞 曲 玲 王炳太 万鲁长



草腐性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郭惠东1任鹏飞1黄春燕1任海霞1曲 玲1王炳太2万鲁长1*

(1.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废弃物基质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100; 2. 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山东 潍坊 261071)

针对草腐性食用菌栽培规模大、周期短、批次多,品种抗逆性差,栽培基质配方与发酵工艺滞后,环境管控措施粗放,病虫害逐年加重等问题,以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侵染机理与传播途径为切入点进行创新性研究,从高抗性新品种筛选、基质配方、发酵工艺、覆土材料、出菇与环境管控等关键技术方面,提出一套完善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草腐性;食用菌;病害;虫害;绿色防控

草腐性食用菌是一类在以农作物秸秆(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牛粪、鸡粪、猪粪、羊粪等畜禽粪便)为主料,添加豆粕、玉米面、麸皮、石灰、石膏等辅料经微生物发酵而成的栽培基质中生长的食用菌,主要包括双孢蘑菇、草菇、鸡腿菇、大球盖菇、巴西蘑菇等[1]。草腐性食用菌因能高效、低耗地转化大量的种养废弃物,能够实现产业链多环节的增值,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增效,保护生态环境,备受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而草腐性食用菌品种的抗逆性较差,栽培配方多变而不精准,营养失衡,基质发酵工艺落后,基料理化性状不适,出菇与环境管控措施粗放等原因,常会引起竞争性杂菌污染及病虫害高发且逐年加重,成为制约草腐性食用菌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2]。

1 草腐性食用菌病虫害的种类与发生机理

1.1 病害的种类与发生机理

草腐性食用菌的病害包括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

(1)侵染性病害指草腐菌栽培过程中受到竞争性杂菌、细菌或病毒等一种或几种病原微生物侵染菌丝体或子实体而导致子实体畸型、变色、腐烂、变味、僵化、萎缩,或菌料发菌异常、不出菇等的现象。主要病原种类有发菌期的木霉、曲霉、毛霉、根霉、链孢霉、褐色石膏霉、鬼伞、总状炭角菌(鸡爪菌)、胡桃肉状菌,出菇期的疣孢霉病(又称褐腐病和湿泡病)、蘑菇褶霉病、蘑菇干泡病、细菌性褐斑病、黏菌病、病毒病等。此类病害主要因栽培环境、设施不清洁,原料不新鲜,配方不合理,菌种质量差,发酵及覆土工艺不当,出菇管理和环境管控粗放等原因所致,特别是多年菇房,病虫害高发、防病虫隔离措施不善、重治轻防。

(2)生理性病害是指草腐菌在发菌或出菇阶段,因品种抗逆性差,营养失衡,基料的理化形状不适,出菇环境管控措施粗放,滥用农药等引起的病害。如在基质营养比例、含水量、酸碱度,以及环境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极端不合理情况下,出现的菌丝不能正常生长、子实体畸形或萎缩等生理性障碍。这类病害因不存在致病菌,不会传染。主要表现为菌丝徒长、不出菇,出现畸形菇、地雷菇、空根白心菇、温度不适症、肥害症、药害症等。如在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情况下出现的双孢蘑菇菌柄过长、菌盖不分化,或菌盖出现瘤状突起;草菇无菌盖;双孢蘑菇、鸡腿菇、巴西蘑菇、大球盖菇等在温度过高、相对湿度偏小情况下出现的空根白心菇。

1.2 虫害的种类与发生机理

草腐性食用菌虫害主要有菇蚊、菇瘿、跳虫、螨类、线虫等。害虫不仅直接取食菌丝和子实体,还是病原菌传播的主要介体。虫害发生后,易造成培养基变质、杂菌滋生、菌丝数量减少或消失,子实体出现斑点、萎缩、死亡等。发生虫害的原因主要有栽培环境、设施不清洁卫生,原料不新鲜,配方不合理,发酵及覆土操作不当,隔离措施不到位,出菇环境管控粗放,采菇或栽培季结束后病菇、死菇、枯蕾、腐烂菇、病料、病土消杀清理不彻底等。

2 病虫害绿色防控原则

草腐性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应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以农业、物理、生物、生态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控原则。对产地环境、生产源头与栽培过程等关键环节采取绿色预控措施,构建配套综合防治体系,提高防治效果。

3 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

3.1 产地环境与栽培设施

(1)产地环境。产地环境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无有毒有害污染源;生产区与生活区严格分离;生产区的堆料场、制种、发酵、发菌及出菇区、仓库区合理分区。每茬栽培结束后及时清理菌渣和废土,出菇环境使用50%氯溴异氰尿酸稀释1 000~1 500倍液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 000倍液均匀喷施,严格消毒,杀菌杀虫,并开展菌渣资源的无害化循环利用。

(2)栽培设施。栽培设施应建在地势平坦、通风良好、便于排水的地方。设施内环境干净卫生,温、湿、气、光可控,出入口安装缓冲间及防虫网门窗。栽培设施无论是面包棚、钢结构拱棚,还是传统简易大棚、山体土洞、林下设施等,在使用前均要清理干净,保持环境卫生,彻底清除废弃料、杂污物等病虫潜伏源,减少病虫基数和传播机会。发生过病害的菇棚设施应清除表土、废弃物,用50%氯溴异氰尿酸1 000~1 500倍液和5%甲维盐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全面均匀喷施,进行严格消毒和杀虫处理。

3.2 菌种与栽培原辅料

(1)菌种。选用抗病抗逆性强、适性广的菌株,并定期复壮;从具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保证可以追溯菌种来源。新引进菌株应通过出菇试验,观察其农艺性状及生产性能。菌种扩繁按照NY/T528和NY/T1731的要求进行,制备生长健壮、菌龄适宜、不带病杂菌及虫螨的优质菌种。菌种质量符合NY/T1742规定;栽培用菌种按照NY/T1284的要求进行杂菌及害虫的检验,不使用污染杂菌或发菌不良的菌种。液体菌种菌液应澄清透明,无异味,菌液内悬浮着球状菌丝体,菌球呈白色,大小一致、分布均匀,菌球周边可见菌丝。菌种菌龄以4~6天为宜,液体菌种培养好后立即使用,尽量不存放。安排好适宜的栽培季节,在气温较低时播种,应适当加大播种量。

(2)栽培原辅料。作物秸秆如稻秸、麦秸、玉米秸、玉米芯、花生秧(壳)、棉饼、豆粕、麦麸等要新鲜干燥、无霉变、无杂质、无虫卵。秸秆经机器粉碎或碾压后充分预湿,含水量达75%以上。畜禽粪便(鸡粪、牛粪、猪粪)要新鲜无杂、无虫卵,曝晒后粉碎、过筛去杂备用。

3.3 轻简化发酵工艺

轻简化发酵是相对于传统发酵而言的一种新型发酵工艺[3, 4]。发酵过程分为一次发酵鼓风增氧,二次发酵通蒸汽巴氏消毒两个阶段。它具有发酵时间短、发酵效果好、劳动强度低、提质增效明显等优点。具体方法为:按照配方把栽培主料玉米芯、麦秸、稻草或玉米秸秆碾压后提前1~2天用1%石灰水预湿,滤去多余水分后与畜禽粪便、生石灰、轻质碳酸钙、硫酸钙或饼肥等其他辅料充分混匀,调节含水量至65%~70%。选取地势较高、地面平坦硬化、远离污染源的场地建一个下宽1.5~2.0米、上宽1.0~1.5米、高1.0~1.5米、长度不限的料堆。在料堆底部间隔适当距离纵向平行埋入2根直径为15~20厘米的PVC管,自PVC管的上部料堆端向内0.5米处开始打直径2厘米左右的通气孔。孔径由近至远逐渐增大,远端至离堆端0.5米处封堵气道;PVC管的另一端接5千瓦的鼓风机。之后从料堆侧表面均匀分布向堆底PVC管处每隔2米打一排直径5厘米的通气孔,必要时用薄膜或草苫覆盖料堆并压实周边。通过鼓风机间歇式通风增氧调控料温在65 ℃左右,1~2天后翻堆一次。3~4天可完成一次发酵[8, 9]。一次发酵结束后,PVC管外端提供蒸汽转入二次发酵,通过间歇式通风、通蒸汽,待料温达到60 ℃时保持8~10小时进行巴氏消毒,结束整个发酵过程。

3.4 新型覆土材料的制备

新型覆土材料由田园细土和改良牛粪渣组成。田园细土应挖取土表30厘米以下无根、无杂、无污染的清洁土壤,打碎曝晒2~5天后过7~10目筛成直径0.5~1厘米的细小土粒备用。改良牛粪渣应选取奶牛或肉牛养殖场新鲜无霉变、无杂质的牛粪,经水洗后加入改性剂,搅拌均匀后固液分离,得到的固形物经自然晾晒发酵,备用。

备好的田园细土和改良牛粪渣按2∶1的质量比充分混匀,制备成基本覆土材料,覆土前3天左右,将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按1∶2 000倍(药、料质量比,下同),60%噻唑锌粉剂1 000倍,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湿性粉剂1 000倍分别加入上述基本覆土材料中,充分搅拌混匀,再用薄膜覆盖24~48小时,然后揭掉薄膜,用1%~2%的石灰调至pH 7~7.5。调节覆土颗粒的含水量,以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宜。新型覆土材料具有孔隙度高、结构疏松、持水性强、团粒结构好且稳定,酸碱度适中,含少量腐殖质(5%~10%)和臭味假单胞杆菌等有益微生物菌群,成本低廉,并能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发生[5, 6]。

3.5 出菇管理与病虫害生态、物理防控

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在草腐菌出菇阶段,对菇棚内的温度、湿度、水分、氧气、光线等因素进行科学的调节管理,调控菇棚(洞)内适宜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注重通风换气,避免高温高湿,发菌与出菇均处于光线较暗的环境条件下。一旦发生病害,及时清理病菇,适度通风,结合药物防治,减少喷水,降低温度和湿度,通过生态条件的综合控制,创造适宜菌类生长而不利于病菌繁殖侵染的环境条件。保持出菇场所的清洁卫生,防止因喷水、通风或其他人工操作传播病虫害。菇房内采用安装黑光灯、杀虫灯、粘虫板,或设置糖醋药液、毒饵诱杀等措施防治害虫。菇房通风口封两层阻隔网,外层为防鼠的金属网,内层为60目孔径的防虫纱网,避免栽培袋和子实体被咬破蛀伤。出菇期间进出菇房做到随手闭门,门口设置消毒防虫缓冲隔离带[7]。

3.6 生物防控

优先选用微生物源、植物源农药制剂进行防治。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噻唑锌等农用抗菌素制剂,可预防和控制草腐菌多种病害。在无菇期或避开菇体使用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或 采用苦参碱、印楝素、烟碱、鱼藤酮、除虫菊素、茴蒿素、茶皂素等防治菇房害虫。整个生产过程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化学农药。

3.7 病菇、病料的清除与消杀

对发病部位菌床及时采取药物处理及隔离措施,防止病原菌的再侵染。采菇后彻底清理床面,将病菇、死菇、枯蕾、腐烂菇、病料、病土及时挖除,移出棚外,集中深埋处理。切勿将病菇、病料、病土散乱堆放,保护栽培环境不受病菌、虫源二次传播。进出过发病菇棚的管理人员再进入健康菇棚时,要更换衣鞋,接触过病菇、病料、病土的手或工具,清洗干净,并用50%氯溴异氰尿酸或75%乙醇擦拭消毒。

[1] 边银丙. 食用菌栽培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 宋金娣, 曲绍轩, 马林. 食用菌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原色图谱[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3] 蔡为明. 双孢菇栽培实用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4] 任鹏飞, 王玉贵, 任海霞, 等. 中国北方地区双孢菇栽培新技术[J]. 中国食用菌, 2014, 33(5): 21-24

[5] 郭惠东, 田京江, 万鲁长, 等. 草菇不同菌株和栽培工艺对病虫害防控效果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18, 37(6): 68-71.

[6] 郭惠东, 任鹏飞, 任海霞, 等. 玉米芯栽培鸡腿菇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2018, 50(10): 120-123.

[7] 李凤玉, 李洪华. 高温蘑菇栽培技术[J]. 食药用菌, 2012, 20(3): 171-17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草腐性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7GNC11101);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建设项目(SDAIT-07-01)

郭惠东(1972—),男,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育种、高效栽培和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研究。E-mail:guohuidong9024@sina.com。

万鲁长(1965—),男,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育种、高效栽培和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E-mail:wanluzhang657@163.com。

S646

B

2095-0934(2019)03-218-04

猜你喜欢
覆土出菇菌种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旱地绞龙式精准覆土装置的设计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不同温度和覆土厚度对粳稻出苗的影响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棉柴覆土栽培双孢菇高产技术
袋料香菇阴雨季节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百病傻
不同菌种发酵黄豆酱的氨基酸态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