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能量CT血管造影及单能量CT血管造影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9-02-14 01:52盛杰鑫黄光建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1期
关键词:颈动脉颈部动脉

盛杰鑫 黄光建 薛 斌 王 萌 赵 雪 王 波*

颈动脉瘤又称为非嗜铬性副神经节肿瘤,是一种化学感受器瘤,位于颈部总动脉分叉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临床多为良性肿瘤,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在其手术治疗之前需要确定肿瘤与周围血管间的关系[1]。

常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由于能够显示瘤体和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较广[2]。双能量血管CT造影(dual energy CT angiography,DECTA)运用了虚拟平扫技术、自动化去骨技术[3]其可以行双能血管成像,利用一次的扫描数据,由于两种不同能量射线穿透力衰减的差别,能够分别显示不同的组分,广泛用于心脏疾病诊断的同时,也用于颈动脉瘤的诊断[4]。基于此,本研究对CBT患者分别使用DECTA和单能量CT血管造影(single energy CT angiography,SECTA),研究DECTA在CB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汉中市中心医院治疗的30例CBT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7~61岁,平均年龄(42±13)岁;均为单发,其中左侧14例,右侧16例;主要以颈部逐渐增大的无痛性包块就诊,病程11个月~12年。同时选取30名行DECTA、SECTA检查的头颈部动脉无病变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8~58岁,平均年龄(40±11)岁;所有受试者性别、年龄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②行DECTA检查。

(2)排除标准:临床影像资料不完整。

1.3 仪器设备

采用Somatom Definition型双源CT(德国西门子公司);

1.4 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Somatom Definition型双源CT进行扫描。

(1)SECTA检查。对患者进行常规单能量CT血管造影,行颈部平扫,从主动脉弓扫描至颅底。①扫描参数:球管的电流为230 mA、管电压120 kV,开启CARE Dose 4D;②准直器:64 mm×0.6 mm,扫描野(field of view,FOV)160 mm,重建间隔0.5 mm,自动重建层厚0.75 mm,卷积函数值为B30f,Window:CT Angio,螺距1.2,球管旋转时间0.33 s/圈。

(2)DECTA检查。双能量CTA扫描,①扫描参数:A球管的电压、电流分别为140 kV、56 mA,B球管电压、电流分别为80 kV、234 mA;螺距0.7,球管旋转时间0.33 s/圈,开启CARE Dose 4D,重建间隔0.5 mm,自动重建层厚0.75 mm,图像融合参数0.3;②卷积函数值为D30f,其余则与SECTA相同。经右侧肘正中静脉以3.5ml/s流率,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碘帕醇(370 mg I/ml)70 ml,以相同的流率注射40 ml的生理盐水,使用人工智能开始扫描,于主动脉为触发点,触发阈值100 HU,延时6 s扫描。扫描方向由下到上顺动脉血流方向扫描,扫描时间10 s。

1.5 图像分析

扫描完成后,所有患者的重建数据传到Syngo、MMWP工作站(VE31A),SECTA组患者数据在NeuroDSA进行数字减影去骨,在Inspace软件内对图像进行各方向上的重组,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DECTA组患者使用双能量软件中的头骨去除软件进行自动化去骨处理,获得CTA图像;利用肝脏虚拟平扫(Liver virtual nonenhanced,Liver VNC)软件进行分析,得到颈部虚拟平扫图像和用于研究肿瘤内部碘分布情况的碘图。自动化头骨去除软件的具体参数为:选择定义范围为2.0;80 kV与140 kV比率为1.75,130~700 HU,对图像进行保存后处理。肝脏虚拟平扫的具体参数如下:采用Liver VNC模式,选择定义范围为2.0,通过对比剂在80 kV和140 kV下的增强比率(Rel.CM)为2.0;-300~3071 HU。调整图像融合比率,将碘融合系数:0%即为虚拟平扫图像,100%即为碘图;将碘分布图色彩曲线选择用Hot metal(16Bit),保存图像。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BT患者DECTA扫描结果

30例CBT患者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DECTA检查与术中所示完全吻合;30例CBT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颈内和颈外动脉明显移位,分离且分叉角增大,呈现典型“抱球状”或“高脚杯”状改变;DECTA检查中的MIP和VR可清晰显示瘤体和颈动脉的关系,如图1所示。

2.2 DECTA和SECTA检查CT值和噪声比较

DECTA检查颈内静脉CT值明显高于SECT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52,P<0.05);DECTA检查竖脊肌和冈上肌CT值噪声明显低于SECT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98,t=-12.221;P<0.05),见表1。

表1 DECTA和SECTA检查CT值和噪声比较

表1 DECTA和SECTA检查CT值和噪声比较

?

2.3 DECTA与SECTA检查放射剂量比较

DECTA检查的放射剂量明显低于SECT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1,P<0.05),见表2。

表2 DECTA与SECTA检查放射剂量比较

表2 DECTA与SECTA检查放射剂量比较

?

3 讨论

CBT常见于颈动脉化学感受器,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颈动脉瘤起源于嗜铬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副神经瘤来源于肾上腺的髓质,而副神经节瘤来源于肾上腺外的神经内分泌组织[5]。

CBT常见于男性青年,无家族史现象,病程长、生长速度缓慢,临床缺乏特征性症状,多为单发[6]。临床常见表现为无痛的颈部肿块伴搏动,伴有听力下降、耳鸣等;当肿瘤向内生长会引起患者咽部不适,有异物感。随肿瘤的生长,会压迫患者的颈交感神经、咽神经及迷走神经,会引起患者声音嘶哑、霍纳综合征等[7]。CBT多为良性,恶性情况较少,当发生淋巴结转移、局部转移或切除后复发为恶性[8]。CBT的CT表现为病灶部呈长梭型或圆形,边缘明显,平扫动脉期肿块强化十分明显,且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动脉块在延时后十分明显[9]。由于该肿瘤有特定的生长部位和生长方式,且血管分布丰富,因此不会随肿瘤的生长而引起囊变坏死[10]。

本研究通过DECTA检查显示,9例CBT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颈内和颈外动脉明显移位,分离且分叉角增大,呈现典型“抱球状”或“高脚杯”状改变,表明,由于其常位于颈动脉的分叉周围,也会引起动脉夹角增大,使肿瘤呈现出高脚杯状或抱球状。

以往认为,DSA为CBT检查方法选择的“金标准”,其主要的表现为颈动脉随肿瘤的增大,分叉角度增加,肿瘤直接或包绕侵蚀颈部动脉,使颈内动脉受到压迫。DSA检查操作困难、有创,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11]。而CTA能够显示肿瘤对血管的侵蚀及包绕情况,也能显示血管腔内外的病变情况,且在进行颈动脉CTA检查的同时,可同时显示Wills环、脑动脉和颈动脉之间的关系,可用于临床CBT手术治疗的指导[12]。

双源CTA能够克服常规CTA的不足,且操作简单,减少X射线的辐射剂量,降低对患者身体的损伤[13]。本研究结果显示,DECTA检查的放射剂量明显低于SECTA检查,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DECTA能够在一次增强的情况下同时获得两组能量不同的数据,而SECTA检查中需要进行平扫及两次增强扫描;且DECTA检查能够明显降低患者X射线辐射剂量,起到保护患者健康的目的。

CBT需要与发生于颈动脉分叉水平的其他肿瘤进行区分,主要有神经源性肿瘤、颈部肿大的淋巴结、颈动脉瘤、颈静脉球瘤等。神经源性肿瘤较易发生囊变和坏死,基本不会引起患者颈动脉分叉角度的增大;颈部肿大的淋巴结伴有疼痛、多发;颈部动脉瘤的图像表现为与颈动脉相互延续,而不是包绕侵袭;颈静脉球瘤常位于颅底,发生于颈静脉球鼓窦副神经节肿瘤生长较大时,会发生颅底骨质侵蚀[14-15]。因此,DECTA对其现象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DECTA检查与术中所示完全吻合;DECTA检查中的MIP和VRT可清晰显示瘤体和颈动脉的关系。表明DECTA能够增强扫描的同时,更加丰富、全面、清晰显示地颈动脉瘤的形态,显示瘤体和颈动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CBT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

由于CBT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和确切的位置分布,可通过CTA对其进行诊断,而DECTA具有无创、简单及准确的优点,能够清晰的显示患者CBT的具体位置及其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通过DECTA对CBT进行检查,能够为临床CBT的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猜你喜欢
颈动脉颈部动脉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