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江丙坤:“两岸往来史上永远不会被忘掉的人”

2019-02-15 01:12
新传奇 2019年1期
关键词:海基会台商经贸

江丙坤苦学出身,考入公务体系,在贸易领域崭露头角,晚年推动两岸交流,一路勇于任事的积极作风,人称“拼命三郎”。他因积极推动“两岸两会”的高层会谈,而“成为两岸往来史上永远不会被忘掉的人”。

2018年12月10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病世,享年86岁。

江丙坤是以两岸关系“破冰者”的身份为人熟知的。外交部长王毅曾对他有过16字评价:破冰先锋、协商功臣、经贸推手、交流使者。

奋斗到最后的“经贸老兵”

1932年12月16日,江丙坤出生于台湾南投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祖籍福建省平和县。

小学毕业之后,江丙坤在台中农校就读,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走40分钟到火车站,再坐两个小时的火车才到学校。幼年时的磨炼,养成了他吃苦耐劳、尽忠职守的品格。

1959年,江丙坤从台湾立法商学院地政学系毕业。此后还到日本留学,1971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日文、英文俱佳。江丙坤商学院的学习经历以及经济学博士的背景,也让他一生的轨迹注定同经济并行发展。

1982至1988年间,江丙坤一直在台湾对外贸易相关部门任职。从1989年开始,江丙坤历任台湾经济部门常务副主管、政务副主管、主管;1996至2000年间,任台湾“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享有“经济推手”之誉。

从江丙坤的从业履历不难看出,他一直在经济领域耕耘。这也为之后其不断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及台商发展奠定了基础。

台企联常务副会长谢庆源说,两岸的台商能够发展至今,江丙坤功不可没,他是一个务实并且愿意帮两岸谋福利的人。

江丙坤经历了台湾经济崛起的大时代,而他的人生历程,也正是台湾半个多世纪的缩影。他离开了,就少了一位参与并见证过台湾经济发展,且奋斗到最后的“经贸老兵。”

实现两岸“破冰”,推动两岸“三通”

江丙坤早年在台湾经贸部门服务,而他的人生高峰是在70岁之后才开始。2008年5月26日,76岁的江丙坤接任海基会董事长。6月11日他率团前往大陆,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恢复中断9年的两会谈判,完成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项议题协商,敲定首波大陆观光客于同年7月4日抵台。

在那一次的“两岸两会”高层会谈中,江丙坤与时任海协会会长陈云林隔着花的那一握,已让江丙坤“成为两岸往来史上永远不会被忘掉的人”。

可以说,江丙坤出任海基会董事长是在两岸关系迎来重大历史性转折之际。

海基会处于台湾方面两岸事务的第一线,所处理的都是实务性工作。在担任海基会董事长的4年4个月期间,江丙坤往返两岸76次、拜访大陆248个城市,接待了650个大陆参访团,与陈云林进行了8次会谈,签署了包括《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内的18项协议,实现了两岸“三通”和全面推进两岸经贸合作的目标。

其实,早在2005年,江丙坤就已经开始投身两岸交流事业。当年3月,江丙坤奉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之命,赴大陆进行“破冰之旅”“缅怀之旅”。这是自1949年以来,国民党首次正式组团访问大陆,也开启了国共两党之间56年以来直接交流与对话的先河。

2012年,时任国台办主任王毅在与江丙坤会见时曾评价过这次“破冰之旅”:“在两岸关系紧张动荡之际,您顶住各种压力,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身份率团访问大陆,为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时隔60年的历史性握手预作了准备。”

自此之后,凡是“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台商权益保障工作会谈”以及两岸青年、妇女、学界联合举办的各类论坛,几乎都能看到江丙坤的身影。在穿梭两岸的过程中,江丙坤成功扮演台商与大陆之间的沟通桥梁。

两会交流互访日渐常态化,为两岸有关部门人员及各界人士的交往和沟通搭建了重要平台,增进了两岸同胞相互了解和感情融合。在江丙坤离任海基会董事长一职时,国台办也高度肯定江丙坤董事长任内为推动两会制度化协商、改善与发展两岸关系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江丙坤卸下海基会的担子后,最让他挂念的还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局。“今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种种成果得来不易,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一刻,继续努力。”

事必躬亲,自称“拼命三郎”

2003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的江丙坤发表回忆录,名为《拼命三郎——江丙坤的台湾经验》。自称“拼命三郎”的江丙坤,也身体力行将“拼命”二字落实。

2012年,江丙坤卸任海基会董事长一职时,他本可以成为安然享受退休生活的老人,但“拼命三郎”仍每天坚持工作、出访。

去世之前,江丙坤还一直在两岸奔波。日前,他的幕僚才提到,本打算缩减江丙坤2019年的行程,并笑称“是我们撑不住了”。不料没过几天,“拼命三郎”停下了脚步,在两岸都引起一片惊愕与叹息。

据台媒报道,江丙坤做事严谨周密,讲求效率。他曾把公文装在一个红色带轮子的行李箱中,在车上、飞机上也照常工作;在台湾经济部门任职时,每每遇到业务问题,江丙坤往往跳过组长、科长,直接把电话拨给负责承办的科员,亲自追要公文,台湾媒体因此戏称他为“江科长”。

即使之后贵为海基会董事长,他有时还是习惯拿起电话,直接打到主管的经办人员桌上。刚开始,海基会工作人员接到董事长电话,还以为是同事开玩笑,直到听到他认真交办的声音,才确定是董事长亲自来电。

江丙坤的好体力也让很多年轻人自叹不如。有一次,一位记者早上10点多在海基会电梯碰到江丙坤,还想说他今天怎么这么晚来,结果江丙坤笑着说:“我早上7点就赶到嘉义参加一个公祭,刚回来。”而他前一天还在海基会忙到晚上11点多才回家。

除了有好体力,江丙坤的记忆力更是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他对台商在大陆的布局、发展前景、产业升级故事如数家珍。问他平常有什么休闲兴趣,他不假思索地说“工作”。这也难怪江太太称他,“天生劳碌命”。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上台时,两岸关系已停滞了近10年,正是百废待兴,但到2012年时,200多万大陆游客赴台观光,为岛内带来了近2000亿新台币的商机;ECFA逐步打破两岸关税壁垒,为两岸建立共同市场打下坚实基础;两岸不断增加直航航班,使两岸民众往来更加方便……这些都离不开江丙坤的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海基会台商经贸
台商马景鹏的“老家”情怀
在溧台商讲述创业故事——溧水,一片值得台商扎根发展的土地
台商吕孟哲的剑胆琴心
澳中经贸促进会“慈善之光”系列公益活动圆满举行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那些感動的聲音……
[编读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