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个人”与新时代的共享发展理念

2019-02-16 07:01孙德忠曾怡瑄
关键词:现实理念活动

孙德忠,曾怡瑄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归宿和落脚点,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学术界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蕴含、历史渊源、价值指向和实现路径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从马克思个人观视角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反思却较为少见。共享无疑首先和直接是个人之间的共享,是在生产和生活中活动着的现实的个人之间的全面共享。离开了现实的个人活动和个人享受的维度,共享极有可能沦为空中楼阁。因此,从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出发,理解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实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作为多维存在复合体的“现实的个人”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分水岭。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在内的西方传统哲学虽然也关注人,但往往只是片面地把握住了人的某一方面而陷入抽象性。马克思以科学实践观的变革为枢纽,从实践活动的观点理解人的对象、现实、感性,达到了对“现实的个人”的实践理解。在马克思哲学的视域里,“现实的个人”是多维存在的复合体。

首先,“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在直接的意义上,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依赖于自然,自然为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人提供其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个人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关联才得以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P67)人们只有首先维持自己的生命生活,才能继续从事其它实践活动,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吃喝住穿等基本需要的物质资料。“有生命的个人”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意味着个人为满足基本生存需要而进行现实实践活动的必然性。

其次,“现实的个人”是“有意识的个人”,在超越的意义上,是一种精神存在物。人与动物之间最直接的区别就是人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能不受肉体需要的完全支配进行生产活动。动物的全部生命活动都是出于本能,它们的生产活动只为了满足自己和后代肉体上的需要,而不能把自己与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人则能自主地把握自己的生命活动,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进行自由自觉的实践。由于意识的推动,人不仅生产自身,还在生产整个自然界。在更高的意义上,人能在客观的物质生活世界中建立起相对独立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1](P82)。这种构造“纯粹的”理论的活动是人类活动意识性的集中表现。

第三,“现实的个人”是“社会个人”,在根本的意义上,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问题,通过社会关系的现实性变革实现人的历史性发展是马克思哲学始终眷注的主题。马克思在批判了那种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从事生产的臆想之后指出:“说到生产,总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2]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活动存在于社会分工所形成的制度化体系之中。在存在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文明社会中,独立进行商品生产的个人,实际上都披着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是社会个人。通过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确证自己私人劳动的社会有用性的社会个人,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现实的个人”[3]。

第四,“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个人”,在动态的意义上,是具体的历史的存在物。马克思曾批判“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1](P75)。在马克思看来,“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P71-72)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性质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结合状况的变化,个人的存在方式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性特征,唯物史观因此成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正是以个人的发展状况为尺度,将人类社会发展区分为“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和“自由个性”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五,“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个人”,在总体的意义上,人是一种实践存在物。“现实的个人”的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归根结底奠基于人的实践性。正是由于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从事的特殊实践活动,才不断生成并确证着人的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即个人的丰富的现实性和现实的丰富性。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最为深刻的基础,蕴含着全部社会生活的秘密,也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和基本动力。活动的人和人的活动通过实践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创造了日益合乎人的需要的社会生活,也在这个过程中改造了人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P55)

二、共享发展理念之“现实的个人”基础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措施和重要标志。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共享曾经作为一种难以企及的朴素渴望潜藏在劳动人民的内心深处。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为理论基石的科学社会主义,论证了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其基本实现方式则是在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背景下,每一个“现实的个人”都能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里,共享发展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共享诉求、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与党和国家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统一起来”[4],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共享,又以共享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共享发展之所以可能,不仅因为其有坚定的政治保障、雄厚的物质条件和先进的文化引领,也在于共享发展理念是深刻地锚定在真正“现实的个人”的基础之上。

第一,从实质来看,共享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按照唯物史观,人只有首先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通过生产实践、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等逐步实现人从自然界和社会关系中的解放,进而不断迈向自由全面发展之境,这是由“现实的个人”的多重属性所决定的。共享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质,正体现了它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人的自然属性的重视。共享发展说到底是为了人民而发展,实现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对人民群众现实诉求的直接回应,解决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享理念的底色、本色是人民性,但它所折射的却是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的普遍性、公有性。”[6]共享发展理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关注的是“现实的个人”,以及每一个活生生个体的生存状况。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党和政府通过精准扶贫、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具体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共享发展的成果。

第二,从条件来看,共享发展理念是以创新实践为要义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一种共享式的发展。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本质,通过实践,个人才能不断地创造自己的生活和历史。共享发展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正是对每一个个体实践性的凸显。与一般的发展不同,共享发展强调的是一种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共享发展首先要求经济的发展,只有首先将经济的“蛋糕”做大,才能更好地将这块蛋糕共享给每个人。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激发人民群众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实践,我国的经济已经有了飞速发展,体量跃居世界第二。目前,我国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意味着,不仅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更应该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原则,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努力在开展伟大斗争、推进伟大工程、成就伟大事业、追求伟大梦想的创新性实践中,实现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7]。每一个个体在不断的实践中创造和积累共享发展的成果,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以实现社会的稳步发展和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第三,从内容来看,共享发展理念是以人的个性丰富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是发展成果共享。专享式发展只是让少数人、少数阶层、少数地区获益,由于财富不均、两极分化,必然导致人的异化和“偶然性的个人”,这是一种隐藏着巨大社会风险和道义危机的“畸形”发展。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8]共享发展强调的是共享,共享发展理念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正是因为它强调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这是一种普遍的,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让每个个体都能分享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共享。发展成果的共享首先指的是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地区、所有人群。同样,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也需要惠及所有地区和人群,让大多数人获益。这就意味着,共享发展不仅仅强调经济的发展,更是强调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只有将发展的短板补起来,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经济的整体性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对普遍性和整体性的重视恰恰反映了其对人的个性的尊重。个人能够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才能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这种在共享发展中生成的个人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有个性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具有实践性的品格,也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他通过自己的个人活动和个人享受,既平等全面地分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文明发展的成果,也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9](P85)。

第四,从目标来看,共享发展理念是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理念。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时,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列为紧跟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之后的第二目标。这个提法意义深刻,兼具综合性和现实性,因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指人民收入的增长,而是指人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提高,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指标的提高。它意味着党和政府将在提高民生质量和普遍受惠上下更大功夫,是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享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标志。

党的十九大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历史判断。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需要用新发展理念作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行动指南。

在用新发展理念指导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征程中,共享发展理念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从矛盾的两个方面来看,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通过共享、实现共享,才能落到实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分配、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经济与生态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市场竞争、效率发挥、潜力释放、有效供给、动力转换、制度创新的不充分,它们或者直接就是共享不足的表现,或者与共享发展理念之间存在较大的张力。因此,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关键,在于切实把握新时代“现实的个人”的真实而非虚假的、合理而非过度的、全面而非片面的生活需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努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境,创造适宜于新时代“现实的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总体性活动条件,建构能够不断满足新时代“现实的个人”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生活世界。

三、“现实的个人”视角下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

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个人与社会互为条件、彼此映现,个体性的实践活动和社会性的共享发展也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个体的实践活动都以人与人之间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并借助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展开。“从更大范围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是社会历史理论探究的重要议题,而且是关乎每一时代个体生活态度、行为准则以及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的问题。”[10]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纯粹的个体性活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只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进行直接联系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存在物。”[9](P83-84)这就是说,作为总体的社会为个人活动提供“社会的产品”,而“社会的产品”恰恰又是无数个人在分工中相互协作的“合力”的结果。个人“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不断为“社会的产品”增添新的内容。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生,构成了共享发展最为深刻的社会本体论基础。因此,探索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不能离开“现实的个人”的视角。

第一,从人的生命性存在把握全民共享。全民共享体现了共享发展的主体性。全民共享,就是全体人民都能从社会的改革发展中受益,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人”都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人的生命存在意味着人是有需要的存在,而且在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体系中,最基本的需要是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因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P81)。在马克思看来,需要是人的发展本质的基础和核心,人基于需要才与它物、它人发生关系。虽然“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11],但是需要的关系性决定了它只有既为别人存在才能为我自身而存在。换言之,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生命存在,深深依赖于共同体中的全民共享。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无论改革发展进行到哪一步,人民的主体地位都是不变的。可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保障人民的基本物质需求、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不受危害,都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对个人自然属性的保障,是对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人民”一词,不是抽象的、直观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是由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12]。实现全民共享,正是在保障每一个个体基本民生的基础上,让每一个个体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发展需要人民、依靠人民,不仅共享发展成果“一个都不能少”,建设共享社会同样“一个都不能少”。

第二,从人的个性化存在深化全面共享。全面共享体现了共享发展的普遍性。每一个现实社会中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个人”,具有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有着独特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社会发展的全面性正是为了满足每一个“有个性的个人”独特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每一个“有个性的个人”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能自由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决定自身的发展方向。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人的需求全面性,决定了人民共享的全面性。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共享,但不是共享的唯一内容。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政治权利、精神文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共享的需求更加强烈。“需要的全面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异化需要导致人的片面发展。”[13]这就要求社会做到全方位统筹发展,全面协调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同时,每一个“有个性的个人”在社会发展中都应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充分运用自己独特的才能,在社会提供的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和机会的基础上,为建设全面共享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共享发展正是通过每一个个人的自觉劳动来丰富社会的需要,凝聚社会价值,而每一个个人也因此能在社会总价值中享有更多的共享成果。

第三,从人的实践性存在推进共建共享。共建共享体现了共享发展的实践性。共享发展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每一个“现实的个人”共同建设。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和前提,人人共享需要人人共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具有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每一个“现实的个人”。实践是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财富的根本途径,人们通过实践来维持个体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更是需要紧紧依靠每一个“现实的个人”的共同建设。每一个“现实的个人”既是社会文明成果的分享者,又是创造社会文明成果的参与者。“共享发展绝不是被动的等待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平均分配,而是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互动互助的共建中实现的,要求人人都把国家建设看作是共同事业。”[14]共建共享强调人民在共享发展中的主动性,只有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发展成果。只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和首创精神,广泛汇聚民智民力,积极自觉投身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不断做大社会公共产品的“蛋糕”,使全体人民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才能在共建共享中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社会新局面。

第四,从人的历史性存在走向渐进共享。渐进共享体现了共享发展的过程性。人是历史的存在物,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个人是什么样的,是由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等突出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历史的个人”的本质力量总是受到种种社会条件的不同程度的限制,个人还没有真正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推进共享发展,必须立足我国总体社会文明水平不高、民生领域短板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亟待加强等基本国情,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从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的现实国情出发,共享发展只能是渐进共享。通过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尽力解决当前必须解决和能够解决的共享不均问题,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社会次要矛盾的解决,逐步扩大共享面、提升共享质、保障共享度、完善共享制度安排,不断促进人的历史性发展。另外,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来看,共享发展所要实现的社会目标也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过程。“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存在和共享发展的条件与机制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复杂的间距甚至冲突。间距的打通和冲突的化解,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智慧和具体方案,同时也需要有面对挑战的信心和毅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15]只要我们立足“现实的个人”推动共享发展,通过共享发展丰富“现实的个人”,那么,共享发展理念就一定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现实理念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现实的困惑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