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2019-02-16 07:47耿刘利
关键词:小康社会贫困地区攻坚

耿刘利 王 琦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一、引言

贫困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十分突出,致贫原因也比较复杂。如何解决世界所面临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各国不断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1992年12月22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10月17日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贫困问题的解决,都试图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消除贫困,但是世界贫困问题却始终由于诸多原因却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各国减贫落实情况呈现出失衡态势,发达国家贫困人口呈现出逆势增长,全球贫困问题依旧严峻。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曾经呼吁各国积极采取行动争取到2030年基本消除极端贫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致力于通过协同行动消除贫困,将到2030年结束世界各地一切形式的贫困作为全球的核心目标。习近平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演讲中指出: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全球减贫进程而不懈奋斗。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贫困问题的解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扶贫开发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社会主义脱贫攻坚顶层设计日益完善,扶贫体系和路径不断创新,中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减贫实践取得显著实效。但是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纵深推进,我国扶贫工作的深层次问题也凸显出来,扶贫资源边际效率有待提高,农村产业扶贫缺乏科学有效的论证和规划,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重道远。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已经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关键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必须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党的十九大宣告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开启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在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的战略和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的形成渊源、深刻内涵和新时代价值对于凝聚共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的形成渊源

(一)马克思关于贫困和反贫困经典理论——理论基础

马克思最早是从制度的层面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困存在的原因。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无产者与生产和生活资料是分离的,资本家占有生产和生活资料,造成了劳动者物质生产过程中不得不遭受资产资料所有者的压迫,在社会生产的财富分配中承受剥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1]。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两极分化,即资本家的暴富和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和雇佣劳动制度是导致无产阶级贫困和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途径试图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攫取最大的剩余价值。通过剩余价值科学理论可以清楚地揭示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真实面目。马克思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必然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加剧无产阶级贫困程度”的观点。

马克思经典理论指明了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和理想目标。无产阶级的贫困从本质上来说更是一种制度性的贫困。马克思指出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就是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制度。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3]。无产阶级消灭剥削、获得全面解放的事业“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4]。马克思认为只有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才能有效防止新的制度性贫困的产生。马克思坚定地认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他构想建立一个人人共享的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实现消除贫困和共同富裕的反贫困理想目标[5]。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动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此外,马克思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将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并提出了应该关心工人阶级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马克思关于贫困和反贫困的理论主要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现象来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的原因、改变贫困的途径和目标等,主要是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服务的理论,并没有明确针对其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下的贫困问题进行研究,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贫困和反贫困的理论仍然没有过时,其经典的思想对当前我国解决社会主义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正是源于其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深厚的理论水平,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实践相结合。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反贫困思想——文化根基

习近平向来高度重视传统对于文化的现实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习近平扶贫论述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习近平扶贫论述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小康和民本思想具有紧密的联系。习近平扶贫论述旨在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同思想和小康思想为共同富裕和当代小康思想的重要来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这是古代经典著作《礼记·大道之行也》中关于“大同社会”的详细描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这些传统思想都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同社会的执着追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8]蕴含着儒家学者对天下为公以及社会和谐的美好期盼。大同社会是一种极其理想化的社会境界,在古代和当代的历史条件下都难以完全实现,而小康社会是比较现实的社会发展方向,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当代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起源于儒家传统“小康”思想。《诗经·大雅·民劳》中有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9]“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10]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是习近平扶贫论述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扶贫论述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具有人民性的显著特征,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传统的民本思想的时代体现。我国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在民本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大多落脚于仁政和仁民。孔子在《礼记》中提出“高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导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孟子在《尽心下》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同情弱者思想是民本仁民理念的鲜明体现。孟子提出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体现了扶危济困的基本动机。“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这是《墨子·兼爱》关于“兼爱”的论述,期望人们能够有一颗平等、博爱和帮扶社会贫困弱者的同情心。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同”“小康”“民本”和“兼爱”等思想是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的重要来源。

(三)习近平个人工作和成长经历——实践基础

思想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产生于人类社会性生产实践活动[11]。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社会实践。习近平特殊的个人人生和工作经历是其扶贫攻坚论述的主要实践来源。习近平同志的人生和工作经历十分丰富,从梁家河的知青,到河北、福建、浙江等地方工作,再到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路走来他始终最为牵挂的还是人民群众。1969年,只有15岁的习近平积极相应党中央号召从北京来到陕北延安梁家河插队落户,开始了自己长达七年的知青生活。上山下乡的插队生活,与黄土高原为伴,与乡亲们同住同吃同劳动,让习近平对农村生活和生产活动有了深刻了解,对中国农村贫困现状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对农民群众有深厚的情感。在贫困农村工作七年的经历对习近平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铸就了其人生的理想信念,即要为人民做实事。正如习近平自己所言:“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

习近平在1983年至1985年,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指引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旅游业,合理调整农村和农业结构,使得当地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缩减,成为全国优秀的典型。汉代刘向编著的《说苑》里有“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这样一句话对习近平工作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一有时间就到农村开展实际调研,围绕农村地区如何脱贫致富提出了“四下基层”“滴水石穿”“弱鸟先飞”“扶贫先扶志”等扶贫理论。担任福建省省长时,习近平积极在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下,采用山海协作、产业扶贫、对口帮扶和造福搬迁等扶贫开发模式,创造了东西部协作的“闽宁扶贫模式”。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针对扶贫开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他认为扶贫要扶真贫,要把握贫困动态的变化,讲求针对性,定位要准确,要做到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使投入的钱真正让贫困户受益。

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形成于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之后。习近平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也正如习近平自己所说扶贫工作始终是他耗费精力最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到延安、贵阳、银川、太原、成都等地主持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连续6年30余次出征考察扶贫情况,先后对脱贫攻坚做了100余次重要批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阐释了“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和扶贫基本逻辑等观点,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习近平扶贫理论体系逐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渐形成和成熟。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和价值重大的习近平扶贫攻坚理论体系对我国脱贫攻坚的主要内容、政策体制、保障体系和重大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判断,既源于习近平的工作和成长经历,也源于习近平对社会主义贫困演变规律的深入思考和把握。

(四)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扶贫智慧的结晶——直接来源

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针对扶贫工作开展了不懈的研究和实践。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努力和实践分不开,他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扶贫智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通过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主要从制度保障、领导力量和反贫困主导力量等方面思考和解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贫困问题。“我们只有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才能更好地巩固工农联盟。”[12]贫困本身并不会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消亡。废除私有制的、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不是消除贫困的充分条件,仅仅是消除贫困的一个必要条件[13]。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生产力来解决农民贫困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我国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邓小平明确指出扶贫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均等化的富裕不是共同富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社会主义贫困问题是党和政府不容推辞的责任,并将扶贫事业纳入国际减贫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江泽民认为应该实行开发式扶贫,将自我扶贫和外部扶贫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等原则推进改革发展大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扶贫事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不断增加三农投入推进扶贫开发,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贫困地区的全方位帮扶。

二、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一个核心——以人民为核心

马克思主义群众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都源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导者和受益者,应该关注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尤其是要特别关注普通群众的利益[15]。扶贫开发工程就是目前满足我国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利益诉求的第一民生工程。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应该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民全面发展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具有显著的人民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曾连续多年在新年贺词中提到“我最牵挂的人是困难群众”,“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6]。“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这是习近平在福建时的工作理念,并以此引导干部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解决好群众的困难问题[17]。“在扶贫的道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习近平对中国人民困难群众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视察海南时谈到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体现了其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扶贫工作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落脚点。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8]习近平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言中明确指出,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必须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民自己的小康,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从人民群众关心和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新的美好生活。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群众历史观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更是习近平个人对人民群众深厚情感和为国为民伟大情怀的生动体现。

(二)一个基本方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6月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理论萌芽于2012年末习近平前往河北省阜平县农村考察扶贫工作时所提出的“找准思路,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工作”。2013年在湘西考察扶贫工作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扶贫要精准,切忌喊口号”[19]。这是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精准扶贫理论,提出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如何退”等具体理论。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细扶持、精确化配置、精准化管理等精准扶贫理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必须努力根据“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努力实现“五个一批”的脱贫目标,处理好“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如何退”四个重要问题[20]。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施策,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和靶向治疗,扶贫工作要做到“六个精准”[21]。“精准”主要体现在扶贫对象的确定、扶贫措施的制定、帮扶项目的落实、扶贫资金的使用、帮扶干部的选派和扶贫脱贫效果上。扶持对象精准指的是必须以正确有效的方式精准地找到要扶持的贫困家庭和人口,做好精准识别是关键;资金使用精准是指必须按照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安排扶贫项目和资金及其使用,以确保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措施到户精准指的是应该加强探索和建立贫困户享受利益的合理机制,不能单纯地看重所有项目和资金使用到户,更重要是保证扶贫效果到户;因村派人精准要求根据村级的组织能力和实际情况选派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到贫困村帮助扶贫;脱贫成效精准指的是扶贫结果必须真实,按照十九大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要使现有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五个一批”是习近平精准扶贫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根据贫困地区和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脱贫一批,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此外,精准扶贫论述还包括破解深度贫困、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理论。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应该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工作和更加有效的举措,扎实推进和完成贫困地区的扶贫脱贫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2]。

(三)三个扶贫原则——三个相结合

1.坚持内源扶贫与外部扶贫相结合

集中社会各方面力量是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努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了精准的外部帮扶体系,坚持行业扶贫、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各方面力量、多种举措相互结合、有效支撑的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23]。习近平倡导建立一个党领导、政府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合力攻坚、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习近平指出要建立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24]。习近平极度重视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培养,认为贫困地区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外部和社会的帮扶,更要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必须依靠贫困地区自身的内生动力来脱贫。贫困地区贫困人民必须注重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内生力和外生力、外部输血和自身造血必须有效地结合,贫困地区才能有效脱贫。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

2.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扶贫工作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深度扶贫工作面对着很大一部分困难群众不仅仅物质贫困,其精神、思想、志气与动力也存在贫困现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扶贫攻坚必须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首先是扶贫必须先扶志。人无志不立,贫无志难脱。对于物质和志气双重贫困的人是扶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25]精准扶贫工作必须从扶志着手,注重提高贫困群众脱贫的信息、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困难群众走向脱贫之路的决心和信心。不从意识和思想这个根本上解决问题,容易出现脱贫后返贫现象的发生。只有培育贫困群众的自力更生、奋发拼搏的观念和意识、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坚定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才能促进贫困群众成功脱贫致富。其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坚持扶贫同扶智相结合。贫困地区脱贫和发展主要应该靠自己的内生动力。因此扶贫必须从增强贫困地区和群众的内生动力入手,必须依靠教育激发群众的内源动力,把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3.坚持国内扶贫与国际减贫相结合

打好脱贫攻坚战,解决我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让所有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在国内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和社会力量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大格局,动员和集中各方力量破除深度地区深度贫困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是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范围内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全球减贫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脱贫致富是世界人类共同的使命,因此必须坚持开放与合作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国际减贫事业面临的挑战。习近平积极推动国际减贫事业交流与合作,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方愿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断深化减贫等各领域的“南南合作”,携手增进各国人民福祉[26]。

三、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的时代价值

(一)理论价值

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进程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贫困和反贫困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根源、消除贫困的根本方法和途径,为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的重要来源。科学的真理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够光辉永驻。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吸收和汲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营养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体情况,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合理地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中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扶贫理念和方法,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问题进行研究,并没有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贫困问题的出现和治理手段进行研究。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基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角度,提出了“精准扶贫”“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问题”“内源式扶贫”等新思想新方法,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扶贫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进程。

2.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提供行动指南

有效的贫困治理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有效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实践,充分把握我国社会主义贫困的特征,深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贫困的原因,提出“精准扶贫”“深度扶贫”等扶贫方略。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立足坚持党的领导、实事求是、绿色减贫、以人民为中心、内外合力扶贫、国际合作等原则,以“2020年现行标准下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基本目标;以“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一把手负责制”为脱贫工作责任体系;以重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为脱贫动力体系;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为一体的社会动员体系和大扶贫格局;提出以“精准扶贫”为核心涵盖“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问题”“深度扶贫”等举措的工作体系。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注重强化扶贫投入,有效发挥政府主导投入的主体作用,构建扶贫监督体系,不断加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扶贫工作考核与评价,建立扶贫第三方评估、省际间交叉考核和媒体暗访考核等涵盖多种考核方式的考核体系,努力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总而言之,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逐步构建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体系,为新时代我国扶贫、脱贫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实践价值

1.促进新时代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解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打赢新时代我国农村脱贫攻坚战,是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十九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急需解决的对象也是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当前解决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应该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条件,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决定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否被满足。就贫困群众个体而言,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是满足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贫困地区而言,扶贫攻坚是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平衡和充分地发展。要更好地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聚焦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破除深度贫困问题。也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全部真脱贫、脱真贫,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我国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对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脱贫攻坚工作需要比以往更加全面,不仅仅是物质的脱贫攻坚,而且还需要促进贫困地区社会公平正义、文化教育和生态环境等全面可持续发展。

2.能够有效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向全党发出了“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伟大号召,向全国人民群众做出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是否能够完全脱贫。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最难啃的硬骨头”“最基本的指标和最底线的任务”。扶贫开发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在2015年县委书记研修班上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面貌不能得到改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说不出口的。”没有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的小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的。深入推进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阶段的背景下,坚持以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精准扶贫”理论,深入推进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精准落实,破除深度贫困地区贫困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能够弥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贫困地区这块最为凸出的短板,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3.为全球反贫困事业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贫困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全球性困难和问题。“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27]在2016年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上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了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以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思想为理论指导,创造了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的农村反贫困理论体系,能够有效应对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对于推动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倡导政府在减贫中起主导作用,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根据扶贫对象需求具体情况分类施策,能够有效解决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问题。在全球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正在逐步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着中国扶贫方案,贡献着中国独特的扶贫智慧,不断推动着国际扶贫事业取得新的发展。中国将集中全国力量,以精准扶贫和深度扶贫的方式,打赢脱贫攻坚战,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中国在努力解决自身贫困问题的同时,愿意同其他国家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力所能及地帮助和支持其他国家消除贫困,展现了一个大国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四、结语

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其深深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实践,是我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我国进入脱贫攻坚战最后的关键阶段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应该深入贯彻和践行习近平扶贫攻坚理论,坚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贫困地区攻坚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