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增能: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和能力建设

2019-02-18 18:59王思斌
社会建设 2019年2期
关键词:贫困者社会工作者群体

王思斌

一、金融社会需要对贫困群体的金融增能

进入现代以来,金融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的大势下,在数字金融技术的推动下,不同形式的金融活动已深入地进入政府、企业、家庭和广大人民的生活,已有学者指出我们已经进入“金融社会”①丁大卫:《新金融宣言——金融洪荒时代的混沌钟》,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根据一般的金融学知识,金融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它也是从储蓄到投资的过程。金融具有价值的流动性,它指向未来也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也就具有风险性。行为金融学将金融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结合起来,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研究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的影响。金融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热门,但是它对投资者禀赋、投资盈亏尤其是投资失败后的社会影响是很少关注的。这是学科之间的差异,我们不能苛求于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

既然金融行为已经不可避免地渗透进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研究社会中下层,特别是困难群体的金融能力,研究金融能力低下者特别是贫困群体的主动或被迫的投资行为,尽量减少金融行为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就是必要的,这也是社会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金融社会工作的出现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并成为社会工作的新的实务领域。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的谢若登(M.Sherraden)教授等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推动工作。与他的关于穷人的资产建设理论相联系,他曾指出金融资本——金钱的储蓄或投入的作用。①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在金融社会工作方面,他提出穷人和弱者的“金融能力”和“金融增能”问题,为这一领域的实务发展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②邓锁:《社会发展、金融能力与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中国社会工作》,2018(28)。□

金融是一个强者的世界。在金融活跃且具有较大风险的背景下,贫困群体进入金融领域常常是被迫的和被动的,他们害怕自己仅有的那点资金(“闲钱”)因经济波动而贬值,于是就进行安全性储蓄。然而,金融市场的回报率可能要高一些,从而对贫困群体也有一定吸引力。但是这个群体的多数成员缺乏基本的金融能力,从而基本上与超出安全储蓄的“额外红利”无关。要想获得“额外红利”而进行金融投资,就有可能失败。对于贫困群体来说,他们的金融行为失败,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家庭困境,甚至会导致社会问题,这是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应该予以关注的。中共中央十九大提出新时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不平等的市场机会、贫困群体的低金融能力可能使这些矛盾加剧。近些年来,我国不时出现老年群体因受某些人的蛊惑而贸然投资、又因为集资者经营失败或“跑路”而使投资的老年人利益受损,进而引发集会上访等现象,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提高低能力者的金融能力的重要性。金融领域的伦理是市场伦理,而不是社会伦理。在金融自由主义高歌猛进、贫困群体变得越来越畏缩的情况下,为了尽量不使贫困群体的处境变得更差,增强他们的金融能力,减低他们的金融风险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贫困群体进行增能,是弥补市场的社会道德缺失的一种手段,用社会因素去稍微减少金融市场对贫困群体的可能冲击、阻抗社会的进一步分裂是有益的。

二、社会工作在增进贫困群体金融能力中发挥作用的可能领域

社会工作最基本的服务领域是社会救助,其基本方法是救助服务和对服务对象的增能。在活跃的、充满风险的金融领域,社会工作者面对被裹入金融市场的贫困群体,可能做的不是对参与金融市场活动的贫困群体的物质(金钱及资金替代物)的帮助,而是增强他们的金融能力。谢若登指出,金融能力是指个体能够获得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机会以实现其金融福祉及生活机会的能力,增强人们的金融能力主要包括技能和机会两个方面。在技能方面,主要关注个体掌握的金融知识、技巧、信息以及动机等,这是个体所拥有的参与金融活动的分析性能力;在机会层面,关注的是个体发挥金融技能的外部条件,包括与个体金融福祉相关的制度环境,如安全的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可及性等。可以说,谢若登的对金融能力的界定是清晰准确的,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谢若登在他的讲演中提出要对中等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进行金融增能,这或许是出于增进更广大人群的金融福祉。但是谈到社会工作介入金融领域时,我们还是要对上述对象做一些区分,因为中等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或贫困群体在金融问题上还是有差别的。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实力稍强一些,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金融知识较多,对金融政策的了解也比较充分,其心智状态也较好一些。而低收入群体或贫困群体的经济实力较差,金融知识常常不足,参与金融活动的能力较弱。由于这些原因,金融市场对后者的压力要大得多,他们常常经不起在金融市场上有任何闪失。

在讨论对贫困群体进行金融增能的时候,把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带进来是有意义的。行为金融学多是从作为金融行为的主体的角度着眼的。金融活动常常表现为个体的或代表某种群体的个体的行动,分析影响个体参与金融活动的动机和经济因素是重要的。如果把金融活动看作是个人与正式的或非正式的金融机构的互动,看作是有社会后果的行为,那么,把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带进来,分析社会工作如何去增强贫困群体的金融能力是必要的。社会工作的介入领域可能包括帮助贫困人士参与金融活动并获利、帮助其参与金融活动并减少损失、帮助其避免参与可能受损的金融活动等几个方面。社会工作者的这些活动主要不是以自己的金融知识和经验向服务群体的告知,而是根据需要动用多种“资源”增进服务对象的判断力和获得金融福祉的能力。换句话说,所谓增强贫困群体的金融能力,既包括帮助其参与金融活动并试图获利的活动的能力,也包括帮助其规避可能带来较大风险的金融活动的能力。这种金融增能并不局限于社会工作者个人经验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还必须分析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社会心理,具体分析服务对象的经济能力和心理的承受和感受能力,等等。

三、社会工作增强贫困群体金融能力的主要方面

社会工作者增强贫困群体金融能力的作用可能是多元的,具体地说,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

提高贫困对象的金融投资能力。对于投资者特别是对于资金不足、生活并不宽裕的贫困群体来说,金融能力不但包括将自己的“闲钱”投向金融市场的能力,而且包括他们在投资方面的“心智品质”①丁大卫:《新金融宣言——金融洪荒时代的混沌钟》,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即他们的金融投资理性。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但是毫无疑问,投资者在投资时也是相对理性的。但是对于并不富裕的贫困群体来说,这种投资理性来的较为困难,因为他们经不起金融投资的亏损。于是,在是否进行金融投资和投资量、投资方向上会有很多踌躇不决或者从众。社会工作者作为局外人在这方面向有投资愿望的贫困者提供咨询和可能的帮助。一般说来,社会工作者也可能缺乏金融投资的知识和较强能力,但是作为从事金融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士,应该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识和理性,从而对服务对象提供可能的帮助。

促进服务对象获得更多金融福祉。谢若登在金融能力方面强调了机会判断和金融技术,这对提高已投资金融的贫困群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金融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既包括贫困者,也包括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老年群体,不管是资金短缺还是判断和反应能力,他们在金融投资方面都是很弱的。我们看到不少老年人不得已将自己的养老金投向金融市场、又因为反应能力不足而被套牢或亏本的情况。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向这些贫弱群体提供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操作技术,帮助他们增加盈利或减少亏损。这是比较关键的,也是比较实际的服务。

服务对象金融活动失败后的心理抚慰和心理支持。金融活动有赢有亏,盈利当然令人高兴,对于贫困群体来说,亏损可能是他们在心理上难以接受或承受的。贫困群体在金融投资失败之后,社会工作者可以对之进行心理抚慰,对他们给予心理上的支持。这里的心理抚慰和支持是心理上的,是要缓解投资者的心理被挫状态,避免因为投资失败而发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方面的不测事件。社会工作者在这方面的工作是重要的,但也是谨慎的。

协助贫困群体分析金融市场风险,支持其不参与某种金融活动。市场有风险,投资要谨慎。既然任何金融投资都有盈亏的可能,那么贫困者投资当然也不例外。市场上的投资者尤其是贫困者喜欢看赢不看亏,甚至希望“赌一把”。但是,在投资大潮中,贫困者也应该加倍小心和谨慎,因为对他们来说,一定数量的金融投资的失败可能会使他们“伤筋动骨”。这样,社会工作者不是要反对贫困者进行金融投资,而是要帮助其根据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处境进行理性分析,避免较明显的风险。

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促进。社会工作者还可能做的是促进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金融机构不应该唯利是图,而应该也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不管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金融机构都应该承担对客户的某种责任,这种责任就是要对金融产品负责,不应该发布虚假信息,不应该言而无信,不应该设计和发售劣质产品。不规范市场中的欺骗行为是屡见不鲜的,这也会带来对金融投资者的伤害。贫困者、老年群体的金融能力较差,他们更可能受到金融市场的伤害。社会工作者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在发布信息等方面给予贫困群体、老年群体以可能的特殊机会,实现贫困群体、老年群体在金融信息获得上的机会平等。如果有可能,金融机构的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对贫困群体、老年投资者进行这方面的特殊服务。

促进优先吸收贫困群体投资的优惠政策。国家也会因为经济社会建设而融资,有些建设项目可能是回报率稍高和比较安全的。社会工作者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使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群体、老年群体获得优先投资机会,这是社会工作者的政策倡导功能。

四、社会工作者在金融增能方面的能力建设

金融社会工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给社会工作带来机会也带来挑战。社会工作者向来以向贫弱群体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和社会关系的支持为主,对金融知识特别是帮助能力较弱者从事金融活动方面的知识是相对缺乏的。面对前面所说的贫困群体在金融投资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有能力帮助他们,即自身需要能力建设。除了一般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之外,金融社会工作者还必须有较丰富的金融方面的知识,有关于金融机构、融资项目方面的知识,有较熟练的金融技能,包括适用于贫困者、老年群体参与金融活动的技能,以给他们可行的、有效的帮助。另外,还必须具有经济发展、金融政策方面的知识,以给服务对象可能的支持。在这种意义上,金融社会工作者应该有够用的、与金融投资相关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金融社会工作者最好是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他们从事促进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工作。

还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金融社会工作者必须明白和认真履行自己的合适角色。金融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多种角色以帮助贫困者,但是社会工作者不应该成为贫困群体进行金融投资的经纪人,不能成为该金融投资的利益相关者——即因为该金融投资社会工作者在经济上会受益或受损。当然,在此问题上,社会工作者也不是价值无关者,这里的价值是指要避免使贫困的投资者因为机会不公平而受损。如果社会工作者完全不关心贫困投资者的盈亏,那么,社会工作者介入金融领域就是不必要的。说到这里,金融社会工作者要坚持的第一原则是参与金融活动的贫困者的自决原则。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是投资者们可以共享的金融资讯,社会工作者是要帮助贫困者增强自己的金融能力。

猜你喜欢
贫困者社会工作者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精准嵌入型政府扶贫信息化模式探索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基于贫困者偏好特质的自我瞄准机制设计*
古巴经济衰退
美国贫困救助精细化管理的检视与镜鉴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