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2019-02-19 12:49陈爱明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心尖导联心动图

陈爱明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100)

当前,针对AHCM疾病,医学界还没有确定病因。该疾病发病人群一般在40岁以上,男患者居多,AHCM患者中有25%的患者有一种常染色体,伴随显性遗传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胸痛、乏力、心悸、胸闷等相关症状,该症状表现为不典型心脏病,临床诊断极易出现误诊或是漏诊。本次实验研究主要对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对AHCM疾病的诊断,从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接收的5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选取59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57例,女2例;年龄38岁-74岁,平均年龄(51.82±1.17)岁;对照组男54例,女4例;年龄36岁-72岁,平均年龄(40.32±1.67)岁。排除标准: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所有检查人员一般资料中的各项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数据可以对比。

1.2 方法 将所有检查者处于仰卧位,使用全自动心电图机对其检查,进行18导联心电信息开展检查。然后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以及探头(频率3.5 MHz-5.0 MHz)进行扫描及观察,仔细观察受检人员心尖部心肌的回声与增厚情况。

1.3 观察指标 使用Excel表格记录两组患者T波振幅的形态与震动幅度、最大QRS波震动幅度、ST段下移程度以及平均心电轴等相关心电图标准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左心房径、两室的间隔、左心室后壁的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径、射血分数以及心尖部位心机厚度等相关超声心动图指标。

1.4 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使用SPSS 21.0软件包,对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当P<0.05视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尖部位的心机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两心室间隔、左心室舒张末径、射血分数以及左心室后壁厚度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ST锻下移水平、R波震动波幅、最大QRS震动波幅以及T波震动波幅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AHCM是一种非梗阻性的医学现象,主要的特征为左心室乳头肌水平线以下心尖位置的心肌呈现反常增厚,对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主要的临床特点为,①左心室前侧壁、后下壁与室间隔的心尖部位组织呈现环状的增厚现象,最高可达到35 mm。②患者心尖位置的心腔容量降低,呈现核桃状,并且在心腔收缩时,心肌会向心腔位置隆起,呈凸状,核桃状的心腔基本呈现闭塞的状态。③通过血流图,可直接显示患者左心室血液流出道的正常血流,但是无法显示出左心室内的湍流信号,并且无法进行探及。④左心房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肿大,患者会出现左房室瓣关闭不完全的状态。此外,患者AHCM的心肌收缩机能显示正常,无明显损伤,但是患者的心内膜呈现纤维化,并且伴随心肌肥厚、心脏舒缩运动过于僵硬的现象,患者心室的顺应性与舒张能力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1]。

AHCM的心电图主要特点为,①通常无法显示心室间隔性Q波。②Q-Tc会呈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加。③ST段下移并在胸部进行导联,患者的肢体导联呈现压低状态,具体的波动幅度在0.5 mv上下浮动,并且压低的幅度也会由于T波倒置深度的加大而明显增加,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心尖位置反常增加的心肌具有一定的逆向作用,从而导致患者局部的心内膜供血不足以及血管痉挛。④患者心前区的导联位置的QRS波出现异常增加的现象。⑤胸前位置导联的T波不会发生改变[2]。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心肌位置心肌厚度、射血分数、左心室后壁厚度等心电图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进行联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效果,由此可见,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使用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有利于病情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临床需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心尖导联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诊断Fabry病1例
王新房:中国超声心动图之父
回旋支闭塞引起孤立Ⅰ、aVL导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并文献复习
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其他导联心电图的比较与应用
早孕期超声心动图在胎儿严重先心病中的应用
超声心动图诊断Loffler心内膜炎1例
欢乐过大年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
甜蜜养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