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方濬颐的韶州经历与诗文

2019-02-20 23:08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义仓南华同治

方 亮

(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江苏 扬州225002)

方濬颐(1815-1888),字子箴,安徽定远县人。晚清官员、诗人。著有《二知轩诗钞》《二知轩诗续钞》《二知轩文存》等。生平事迹可参见《皖志列传稿》本传。方濬颐与韶州①韶州:此处指晚清时期的韶州府,包括曲江、乐昌、仁化、乳源、翁源、英德、始兴七县以及南雄州。,颇有缘分。他不仅多次行经韶州,而且出任过南韶连兵备道,宦寓韶州长达四年。方濬颐在行经韶州时所记见闻,不失史料价值。他的咏韶诗文则是研究其个人创作和韶州文学的重要资料。

一、行经韶州记见闻

方濬颐因游历或仕宦多次行经韶州。最早一次是在咸丰元年(1851)南游期间。道光三十年(1850)三月,方濬颐从家乡出游,“自皖江达金陵,而吴中,而武林,而章江。辛亥孟春,始度庾岭……,是年七月十一日归过曲江。”[1]470这次南方游历期间,方濬颐往还都经过韶州,留下《张文献公祠梅花歌》《南雄州上元夜排闷作》《韶州》《口占》《舟中望山作》《登观音岩》《浈阳峡》等诗篇。

同治七年(1868),方濬颐由两广盐运使调任两淮,是年九月底自广州北上,十月途经韶州。同治九年(1870)正月至是年闰十月,方濬颐有岭南之役,自扬州先到南京,辗转赴广州。期间,四月初经过韶州,八、九月北返再经过韶州。

同治七年(1868)、九年(1870)的两次之行,方濬颐分别留有《北行日记》《征途随笔》两部日记。在这两部日记中,方濬颐按日记录经过韶州期间的山川道里,间及江行之艰险。如同治九年(1870)八月二十七日记:“二十里,连州江口。十里,浈阳峡。北风甚切,负牵者趦趄不前,用小艇翼之以桨,逡巡出峡。”[2]又随时记沿途之景,文字简洁,文笔清隽。如同治七年(1868)十月二十一日记:“过彭屋村,绿树葱茏,间有二三株作绛色者,再一凝眸,则见山凹小坡之上有红树三株,鲜艳夺目,几欲停桡登岸赏之。迨至麻子坳,绛树更多,复有全树皆绿,唯一枝如染丹砂者,江行以来,风景此为独绝。”[3]

韶州是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故乡,因此韶州有不少张文献公祠,以资纪念。南雄梅岭云封寺亦建有张文献公祠,盖以纪念他主持开凿大庾岭的功绩。咸丰元年(1851)孟春,方濬颐越岭谒张文献公祠,作《张文献公祠梅花歌》诗。同治七年(1868)十月,方濬颐北上途中诣云封寺,“张文献公祠则门户窗棂,久为贼毁。一沙弥持缘簿,见过客即丐布施。”[3]祠已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只余颓垣断壁。同治九年(1870)四月初三,方濬颐往岭南,在南安府(今江西大余县)听闻张文献公祠久落成。初五,越梅关,往谒张文献公祠,见“栋宇已新”,“云封寺殿亦修整,惟迤东山坡旧有楼,可以眺远,尚无畚筑之资”[2]。是年九月十五,方濬颐北还再谒张文献公祠,“往观迤东山坡,则垣墉已筑,是亭非楼,地势本高,亦尚足以供眺览。”[2]以上有关梅岭张文献公祠及云封寺兴废情况的记载弥足珍贵。

《北行日记》记叶德全之父事迹颇具史料价值。同治七年(1868)十月二十五日记云:

出太平门访叶健甫德全封翁。十余年来,土匪外寇屡犯凌江,而州城皆得转危为安,实赖封翁倡捐团练,捍卫枌榆。即以修城而论,垫用至万数千金,毫无吝色。岭南如封翁者,诚不可多得之人。[3]

叶德全封翁名廷荣,《(道光)直隶南雄州志》卷二十八有传。此处记叶廷荣倡捐团练及助资修城事,为《(道光)直隶南雄州志》所不载,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北行日记》同治七年(1868)十月十五日记其在韶州闻浈水来源之说,称“浈水实由翁源流入英德,故峡曰浈阳,非发源于南雄也”[3],亦颇资考古借镜。

二、任官韶州有善政

令方濬颐与韶州结下不解之缘并在韶州史册上留下名字的是其任南韶连兵备道,并留有善政。

南韶连道即分巡南韶连道,当时管辖南雄直隶州、韶州府、连州直隶州及连山直隶厅,驻韶州府。《(同治)韶州府志》卷五《职官表·文职》“分巡南韶连兵备道”咸丰栏载:“方濬颐,安徽凤阳人,进士,十年任。”[4]99此处将方濬颐说成是安徽凤阳人,不算错误,因为当时定远县属凤阳府。

韶州地处广东北部,北与湖南省、江西省交界,毗邻广西,其地理位置之重要正如方濬颐在《述怀》诗中所说:“岭南此门户,严疆锁钥寄”[1]。当时韶州地区受战乱影响,社会极不稳定。方濬颐任南韶连兵备道,“深惭高厚恩,窃抱澄清志”[1]510,决心肃清混乱局面,以报答皇恩。

方濬颐到任后,确曾遇有军情,但均有惊无险。对此,他有一段记述:

韶州浈、武二水合流,环城三面,惟城北通陆,则有帽子峰作为屏蔽焉,形势足以控制北江,故红匪围数月终引去,一时有“铜韶铁赣”之称。耆九峰中丞驻韶日,乐昌、仁化皆陷于贼,旋即克复。予抵任后,两闻粤匪之警,城中兵不过数千人,战守皆有所不足,乃贼至平石率皆遁而他往,俾予得以余事作诗人。予之幸欤?抑韶民之福也。[5]26

方濬颐认为,韶州城地理独特,形势足以控制北江。诚然,韶州据粤东上游,为入粤咽喉之地,府城枕山带水,城郭坚固,历来为百粤之雄都。应该说,方濬颐对韶州地理形势的分析是符合实际的。

虽然方濬颐在韶州期间军事上无所建树,但也并非毫无作为。他曾说:“予在韶四年,毫无善政,惟劝葬及建义仓二事差强人意。”[5]27劝葬、建义仓正是方濬颐在韶州期间值得称道的两大善政。

方濬颐初到韶州,即听闻广东有停柩不葬之俗:

粤俗喜奢,家有丧葬事,延僧礼客,务为丰盛。力不足者,遂迟徊以待,且惑于风水之说,耽延岁月,奄柩在堂,竟有数十年不葬其亲者。[5]27

韶州虽然风俗醇朴,亦有停柩不葬之陋俗,且已有百余年。对此,他在《义冢碑铭》中写道:

韶人信鬼神而喜醮禳之事。每逢殡期,吊客觞于室,僧道哄于门,费甚不赀,唯恐稍形缺略,以贻死者羞,遂谓藏柩于家,转得事死如事生之道。于是子不忍葬其父母,夫不忍葬其妻,弟不忍葬其兄,一门之内,几成丙舍,幽明混淆,人鬼杂处,士大夫罕有斥其非者,正不仅惑于青乌之术也。[4]451

方濬颐认为停柩不葬为陋恶之习,“违礼制,背王章”[4]451,决心加以整治。他首先分派人员,遍历城厢内外,按户稽查呈报未葬者,“不下千余棺”[5]27。接着,出示晓谕,檄属吏延士绅广为劝导,限以三月为期,速行安葬,且葬事不可过奢,当与家庭经济情况相符,今后不得再停柩不葬。经晓谕、劝导,“韶民皆乐从焉”[5]27。后来,又随时察访,一年之内再无不葬者。《(光绪)曲江县志》卷三《风俗》载:“城中旧多停柩,近奉官谕,知依礼葬矣。”[6]55在方濬颐的大力整治下,韶州停柩不葬的陋俗有了根本改变。

方濬颐还设置义冢,以掩埋远方停厝于僧寺而不能归葬者。《(同治)韶州府志》记载曰:

义冢,在城西五里。咸丰十一年,南韶连道方濬颐以韶多流寓,寄停之柩无主迁运回籍,因于城西芙蓉山麓择一高阜,土名三望岭,为之分瘗于其地,各表以石碣,详刊亡者姓名、籍贯,编号登簿备查,并检埋金罐白骨数十具。[4]451

义冢前建有石碑,方濬颐为撰《义冢碑铭》,其中备记其劝葬及设义冢事。

创建义仓是方濬颐在韶州期间的另一善政。《(同治)韶州府志》载:“储备义仓,在郡城北门内直街。同治元年,南韶连道方濬颐创建。”[4]445方濬颐自述其建韶州义仓的起因:

义仓之建,则因赵岵存前辈同年来韶谒中丞,过予署手一编见赠,视之乃《潮州义仓章程》也。前辈曰:“图匮于丰,法无有善于此者。”予为之心动。[5]27-28

赵岵存,即赵畇,字芸谱,号岵存,安徽省太湖县人。咸丰七年(1857),赵畇任湖潮嘉道时在潮州创办义仓,用以稳定谷价,救济饥荒,成效显著。这令方濬颐产生在韶州创建义仓的想法。

在《新建韶州义仓记》中,方濬颐详细阐述其建义仓之缘由:

余以咸丰己未冬奉命分巡南韶,庚申仲秋莅任,谂知地瘠民贫,平时米谷来自商贩,近以江右、楚南屡有贼警,韶属毗连两省,筹饷筹兵,日不暇给,而城以内仓储阙如也。设有饥馑,百姓何以为生?[4]445

方濬颐遂与署韶州府知府史朴、曲江县知县施绍文议建义仓,达成共识。义仓的建设经费来自劝输。方濬颐先出示晓谕商民,并与史朴、施绍文各捐廉俸以为倡。不数月,“官绅商民共捐银一万六千六百零两”[4]。除购地建仓、买谷存储外,仍存银一千六百两,“发商生息,递年支给仓用”[4]445,以此实现资产增值。迨方濬颐离开韶州之时,韶州义仓“储谷几及万石”[5]28。“建此不朽基,惠泽流枌榆”[1]622,方濬颐创建义仓,造福韶州人民,值得后人称赞。

三、吟咏韶州留佳作

方濬颐不仅几次行经韶州都留有咏韶诗作,而寓韶州四年更创作了大量诗歌。在韶州期间,方濬颐创作的诗歌近八百首,其中咏韶诗作数量可观。韶州,得名于韶石山,方濬颐特以“韶石”命名这一时期的诗集。限于篇幅,这里对其咏韶诗作仅略作介绍。

方濬颐在莅任南韶连道的次年创作了 《韶州杂诗,用少陵秦州二十首韵》。《韶州杂诗,用少陵秦州二十首韵》与杜甫《秦州杂诗》的内容、风格极为相似。首章云:“迢递七千里,炎荒续壮游。无才纾国难,多事起边愁。”[1]512叙其来韶之由,已寓悲愁之感。其他十九首,或咏韶州历史人物,抒发敬仰缅怀之情;或咏韶州山川景物,充满忧国伤时的感慨。

咏韶州著名历史人物,抒发敬仰缅怀之情。如第三首咏余靖:

抗节中朝使,三经大漠沙。诗名传绝塞,风采重天家。

九九泉声沸,稜稜笏影斜,招徕番舶感,珍错不须夸。[1]512

余靖(1000-1064),字安道,北宋韶州曲江人。他是北宋名臣,也是韶州乃至广东历史上继张九龄之后的又一位杰出人物。全诗概述了余靖一生的功绩,对他的道德、文章也给予充分的肯定。第二首“至今祠宇在,共仰相臣风”[1]512,则极力褒赞唐代名相张九龄。

至于咏韶州山川景物,则常流露伤乱哀民之慨。如第十一首云:

廉石云边耸,诸峰一望低。几人能梦觉,随地可丸泥。

墟待防城口,兵谁练水西,疮痍今未复,络绎听征鼙。[1]513

廉石,自注:“仁化山名。”梦觉,自注:“锦石岩有梦觉关。”城口,自注:“城口墟与楚之桂阳接壤。”水西,自注:“水西营在仁化。”第九首“昔时群寇扰,直逼韶武亭。武水波全赤,皇冈草不青。”[1]512写战争破坏之景,抒发愤慨之情,可谓景中寓情。

方濬颐对观音岩、浈阳峡、弹子矶等韶州著名景点都有题咏。观音岩是位于英德城东的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洞内奉观音像,洞口下边是北江。方濬颐先后有三首诗写观音岩,其《登观音岩》云:

龙岩一片石,豁然开佛界。顶凸腹乃凹,中廓外则隘。峭壁四围削,飞甍半面挂。遥觇怯攀萝,利涉喜浮芥。幽窅跨磴级,虚空颇机械。洞彻妙无生,庄严永不坏。钟乳垂宝珞,清响答梵呗。天成莲座涌,下镇蛟穴怪。法力启密扃,灵根坚律戒。慈云大呵护,迷津出澎湃。[1]491

诗人在对观音岩作细致描写后,生发议论,全诗富有理趣。

《口占》(其一)咏韶州著名的风度、风采二楼,诗云:

画栋雕甍结构新,碧岩江上共嶙峋。问谁风度兼风采,宇宙寥寥见几人?[1]491

风度兼风采,自注:“城内有风度、风采二楼。”这两座楼系分别为纪念张九龄、余靖而建。诗的前两句描写楼之精美壮丽,后两句以反问的议论语气,表达诗人对前贤的敬仰之情。

九成台,旧名“闻韶”,后经苏轼的好友苏坚(字伯固)建议而名“九成”。苏轼即席为铭,自书刻石台上。据《(同治)韶州府志》记载,同治元年,方濬颐捐修九成台。方濬颐《二知轩诗钞》卷九有《重九日登九成台》诗,题下自注:“时议重修,甫兴工。”[1]547此诗作于壬戌年,正是同治元年。方濬颐在其笔记《梦园丛说》中称:“重修九成台,以为觞客之所。每当春秋佳日,登台以观,二水萦纡,万山匼匝,波光岚影荡漾于朝烟暮霭间,固无在而非诗境也。”[5]28-29又,《二知轩诗钞》中收《上巳后二日诸友人招饮九成台,即席漫赋二首》《十六日重集九成台赏雨饯春,得诗一首》《重阳招诸友人登九成台》等诗,可知九成台重修后,方濬颐与韶州友人多次在此雅集吟诗,从而为这一胜迹平添了许多诗意。

方濬颐与韶州籍文人许炳章交游密切,常相唱和。据《(同治)韶州府志》载,炳章,举人,曾任湖南新宁知县。方濬颐创建韶州义仓,许炳章及其弟炳华均予积极支持。《二知轩诗钞》中收有方濬颐写给许炳章的赠答酬和诗多首及许炳章的和作二首。据《戴醇士前辈山水画卷,为许九霞明府题》诗注,许炳章与方濬颐原籍皆安徽休宁县,两人在都时即相识,可谓旧交。“隐居大有柴桑风,结构不与尘境同”[1]596,方濬颐称赞许炳章隐居避世,颇似陶渊明,所筑遯园新奇有致,不同一般。据《答九霞和诗叠前韵》诗注,还可知许炳章曾主讲韶州相江书院。

韶州著名物产南华李、南华菇不仅见诸于地方志,而且见诸方濬颐的吟咏。“南华古道场,物产颇不乏”[1]589,南华李、南华菇因产自韶州名刹南华寺而得名。南华李原产曲江县乌石濛浬月华寺,后由寺僧移种于南华寺内,故名南华李,是李果中的珍品。方濬颐《咏果》之四《南华李》云:

曹溪水何甘,滋培孕红缥。齐名老子祠,芬馨溢岭表。仙佛道一贯,因果原不小。我如井上螬,梦向禅山绕。[1]588

南华菇是我国草菇中的珍品。方濬颐在《南华菇》长诗中对南华菇的生长特点、食用价值等作了全方面的描述。他称赞南华菇品质优良不低于北方蘑菇:“品高北地蘑,香动中厨萐。”“嫩同竹肉烹,滑比荨丝呷”,南华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著名的佳肴。“鲜固侔越骆,干尤胜海”[1]589,称鲜菇可以食用,而干菇香味尤浓。

同治三年(1864)五月,方濬颐擢授两广盐运使,特作《韶州留别诗四首》,其中充满对韶州官绅、士民的殷殷属望,流露无限惜别之情。同治七年(1868),方濬颐由广州北上,行经韶州时,触景生情,因赋《韶州》诗:

轻飔徐漾浈武水,浓翠独罨芙蓉山。五年未曾韶石叩,一勺负此曹溪甘。重过旧部意殊恋,依然故我心自惭。昨闻城中大赛会,岁丰万姓和且耽。[1]622

从中可见方濬颐对韶州山川景物的无比眷念及韶州百姓岁丰和乐的由衷欣喜。

猜你喜欢
义仓南华同治
名与实:“作为一种方法”的清代云南义仓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此“义”非彼“义”
——唐宋义仓与明清义仓之比较研究
南华新书架
毓庆宫在乾隆、嘉庆、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澜
四水同治
中国官窑瓷器的最后辉煌:“同治大婚瓷”究竟多奢华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