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
——疑问,虚指,还是任指?

2019-02-21 10:33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全称语调代词

(南昌航空大学 外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一、研究背景

“谁”是汉语中的疑问代词,经常出现在疑问句中,可是翻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小词典》(1980)[1]来查这个词,有这样几个解释:

(1)a.疑问代词 b.虚指 c.任指

(1)a 对于大家来说是很明了的,我们太熟悉这个词的日常疑问用法了,可是谈到b、c两句,大家开始会感觉一头雾水,其实我们也是经常用到的:

(2)a.你是谁? b.没有谁来过。 c.谁都知道。

(2)是(1)各种用法的具体事例。(2)a 中的“谁”是常见的疑问用法;(2)b中“谁”指某个人,身份不清楚,为虚指;(2)c“谁”为任意哪个人,具有全称性质,因此为任指用法。传统语法学界,吕叔湘就曾经用“无定指称词”来描述“谁”及其他的非疑问场合下使用的疑问代词(“什么”“哪个”等疑问代词也被包括在内)[2]。生成学派代表者黄正德(1982)[3]及之后的相关生成语言学研究者也都对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产生极大的兴趣。袁毓林、刘彬对汉语疑问代词“谁”的虚指用法展开讨论[4],他们认为“谁”的虚指用法都是出现在否定句式当中。所有包含“谁”的虚指用法的句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否定,有的是强势否定,有的是弱势的否定:

(3) a.没有谁去过。

b.我的书不知道被谁拿走了。

c.这话儿谁会相信呢?

d.谁让你进来的?出去。

在袁、刘二位看来,(3)a、b为强势的否定句,虚指意义的“谁”就出现在这样的场合。(3)c、d是疑问句,是弱势的否定,是疑问,也可以帮助构成虚指“谁”的应用场合。可是,与两位先生的推论相悖,我们可以找到下面的例句:

(4) a. 谁把门锁了,我进不去了。

b. 谁尽吃肉,桌上光剩下菜了。

上面a、b两句是明显的陈述句,“谁”是虚指用法: 两句话并不是真正问询“是谁锁了门”“是谁尽吃肉”,真正的含义是“某人锁了门”“某人只吃肉”,以至于造成后果“我进不了门了”及“光剩菜了”。

可见,有关虚指的“谁”仅能出现在否定语境的论断是不客观的。另外,袁毓林、刘彬认为疑问语气是弱势的否定,这种论断是令人难以认同。疑问语气代表不确定,想得到一个明白的答复,非说疑问句有否定的味道是过于主观的。

二、当前的研究观点:“谁”常规疑问用法的产生机制

笔者认为,“谁”的疑问用法必须在“谁”为焦点的状况下才能实现。“谁”本身作为疑问代词,其语义特征为[wh] 和[someone]。这个很好理解,前者代表疑问,后者代表不确定的人称,袁毓林、刘彬及黄正德都有类似观点。可以发现,“谁”同“哪个人”基本上可以互相取代:

(5) a.你找谁/哪个人?

b.今天没有谁/哪个人来过。

c.这件事谁/哪个人也不知道。

d.谁/哪个人不说他好。

“哪个人”结构是非常明显的,[哪+个人],即“疑问词+量词+不定指人称”,这同我们的特征描述是吻合的。此外,按照“谁”的发展历史,先有疑问用法,再有非疑问用法(任指、虚指)(张定2013)[5]。据此,我们假设“谁”的[wh]值优先为[+]值;当“谁”在句子中为焦点时,这个[+wh]值自然也得到显示:

(6) a.你是谁?

b.谁帮了你?

c.你想表扬谁?

上面三例都是“谁”为句子的焦点,句子呈现疑问语气的例子。这种观点同熊仲儒(2016)[6]恰好吻合。熊先生指出,全称量词在进行右向量化时,右侧的内容必须是焦点:

(7) a.都谁来了?

b.他都买呢子的衣服。

(8)买衣服,他都买呢子的。

依照熊氏的观点,(7)a中“谁”,以及(7)b中“呢子的衣服”实际上为句子的焦点。“都”本来为左向全称量化词,正是因为这些焦点可以左向移位(逻辑层面),才使得“都”表面上看存在右向量化现象。就我们当前的研究来看,“谁”是句子的焦点这个推论就得到了证实。但是,焦点是可以被转变的,也正是由于“谁”焦点地位的改变才使它有了其他的释义,详见下文。

此外,特别的标记词可以帮助确定对“谁”的解读:

(9) a.谁把门锁了啊?

b.谁把门锁了吧!

(10) a.是谁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完了?

b.咱们高中谁考取了普林斯顿大学哩。

(9)告诉我们,“啊”是疑问标记词,它帮助句子构成疑问语气,相应的,“谁”成了焦点,也就成了疑问词,而非虚指或任指性不定代词。相应的,“吧”,是感叹句标记词,它帮助(9)b定位为感叹语气,那么该句中的“谁”只能做虚指意解释。(10)a中的“是”突出了“谁”的焦点地位,而(10)b的“哩”类似“吧”是感叹句标记词,那该句中的“谁”也只能是虚指的某人。

三、疑问代词非疑问句用法的产生机制

(一)疑问代词同否定词的互动

当否定词处于疑问代词前时,否定的辖域就包括了疑问代词,这时,否定词就会影响到疑问代词的解读:

(11) a.没有谁听得懂他讲话。

b.不是谁说了我坏话吧。

c.今天上午没谁来过这里。

(11)a-c分别包含了汉语的否定词及不定代词“谁”。这些句子共同特点是否定词位于疑问词“谁”前面。在否定词的作用下,这些疑问代词都失去了[+wh]特征,不再表达疑问含义。上面几句中的“谁”都是虚指的含义。 如(11)a中“谁”意在指代任意哪个人,而相应地,b和c两句中“谁”也是虚指的某个或某些人。所以,是否定词动摇了“谁”的焦点地位。“谁”的[+wh]特征变为[-wh]。那么,它唯一所剩的就是不定指代词语义特征。否定词可以影响“谁”的语义特征,与否定词的自身语义特征相关联。否定词是对事物或陈述作出否定,其相关的语义是笃定的,一定的。“谁”是疑问性质的,不确定的,那么,否定词同疑问代词“谁”在语义上产生矛盾,必须有化解的方法。(11)诸句里,否定词位于疑问词前,其辖域包括疑问词,前者分量重于后者,那么后者就作出折衷,改变自身的语义特征,满足否定优先的大局考量。

此外,上文提到,“谁”是自带焦点的词汇,它是天然的焦点;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如否定词的影响,“谁”的自然焦点地位是可以被动摇的,这涉及一个去焦点的过程。问题是,当自然焦点“谁”失去了它的焦点地位后,哪个成分会继承这个焦点呢?观察(11)各句,我们发现各句中的否定词成了最引人瞩目的对象,也就是说否定词成了新的焦点。不管怎么讲,当“谁”不成为焦点后,它的[wh]特征呈现负值,即不再具备疑问特性,那它相应呈现出的就是虚指含义。我们可以说否定词同“谁”在语义上的矛盾化解及否定词对于疑问代词“谁”的焦点地位的改变起到了共同创造出“谁”虚指用法的作用,可视为语法上的共感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谁”采取何种意义是有倾向性的;首先,作为天然焦点的“谁”语义特征是[+wh]和[someone],此时它的释义就是普通疑问代词用来对人称进行提问的,这是“谁”的语义首选;第二,当类似否定词这样的语法因素使“谁”的[+wh]特征变成负值时,“谁”只能采取[someone]即虚指意义,虚指意义是“谁”退而求其次的释义;最后,当“谁”出现在全称量化词前时,采取的是任指意义(详见后文论述),这种用法在诸多用法中是最局限的。

(二)疑问代词和全称量词的关系

1.“谁”同全称量化词的融合

上面提到,任指意义是“谁”最有局限性的解释,这一节将讨论这个应用范围较窄的释义的成因:

(12) a.谁都喜欢水果。

b.在这样的状况下谁也能理解

(12)体现的是“谁”作为任指解释的情况。其含义相当于每一个人或大家,也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所知晓的团队中的每个人。“谁”之所以会有这种任指的解释,还是要从“都”“也”这两个全称量化词身上寻求原因:

从语义上来讲,“都”“也”全部是用来肯定二者之前的主语全部性地从事了述题关涉的某种活动,或者都有着某种经历。“谁”在自然语言中的语义特征是[+wh],是质疑的、不确定的。 “都”“也”如果要总括前方的主语,前提是这个主语必须是已经明晰的、确定的内容,至少不能是完全用于质疑的疑问代词“谁”。这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都”“也”前的“谁”一定不可以是疑问代词用法的“谁”。吕叔湘认为“都”“也”前的“谁”是任指意义;可是我们认为“都”“也”前面的“谁”同所谓虚指用法的“谁”是同样的概念。我们前面将“谁”分解成[+wh] 及[someone]/[不定指代词],简单讲,“谁”就是疑问加不定指代词的集合;在所谓虚指用法语境下,“谁”仅剩下不定指代词特征,这在前面论述过;在所谓任指用法语境下“谁”事实上仍然仅剩下不定指代词的特征,这个不定指代词加上“都”和“也”以后融合成新的语法单位,共同构成全称性指称成分:

(13) a.谁进过这个房间(肯定语气)。

b.谁都进过这个房间。

c.谁也进过这个房间。

(13)a “谁”是传统学派命名的虚指用法,b、c是任指用法;无论哪种用法,“谁”既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意义的。我们讲“谁”是不定指代词,加上它单复数均可的特征,我们姑且用 “什么人”来替代这个“谁”,根据我们正常语感,“什么人”完全可以替换上面的“谁”,无论是虚指还是任指场合:

(14) a.什么人进过这个房间(肯定语气)。

b.什么人都进过这个房间。

c.什么人也进过这个房间。

那么,我们总不能说“什么人”也分为虚指和任指吧?说到底,“谁”本身就是疑问加上不定性指称,在没有“都”和“也”的时候,如果它不是焦点,那体现的就是虚指意义;如果它不是焦点但是有“都”“也”做它的全称量化成分,就会产生全称性效果,但是此时的“谁”同所谓虚指的“谁”还是同样内容,不应一分为二。

将“谁”的虚指同任指用法合并来看,在理论上具有整体性,而且从西方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同样一个“谁”就两个特征[wh] [不定代词],在非疑问句场合,去掉了[wh],剩下的就是[不定代词],这可以解释虚指的“谁”,可是针对所谓任指的“谁”恐怕还少了全量称谓的语义特征,只有通过将“谁”同“都”或“也”融合我们才能获得全量称谓特征;这种有关语法的融合观点我们在下文还会进一步论述。

总之,“谁”只有在句子中充当焦点时才可以用疑问的功能;如果“谁”失去了焦点地位,如被否定词或全称量化词影响了,那“谁”体现的是虚指含义;将“虚指”同“任指”化为一体有利于语法的整体性,理论上也更加有合理性;因为所谓任指的“谁”出现场合过窄,仅出现于全称量化词前,单独归类会增加理论负担,当然这不可避免地涉及语法融合的问题。

2.“都”同疑问代词用法的“谁”

疑问代词“谁”同“都”的关系还体现在另外一个场合:“都”位于句首,后接“谁”的疑问用法

(15)都谁参加了比赛?

(16) a.都哪些人参加了比赛?

b.都什么地方值得参观?

c.都几点了?

可以发现,(15)中“谁”位于“都”后,此时,“谁”是句子的焦点(因为它不在“都”的左向全称量化范围内),句子呈现疑问语气。“都”字去掉,句子也是可以接受的。当然,如果具备“都”,表明说话人认为是不止一个人参加了比赛。如果去掉“都”,说话人则有可能认为是某个人 (单数意义)参加了比赛。

“都”是左向量化词,被它全称量化的词大多位于左侧:

(17) a.你们都是很诚实的青年。

b.这些都不重要。

c.蔬菜水果都是健康食品。

d.小明小华都拿到了奖学金。

如(17)所示,“都”仅对左侧内容起量化、总结作用;但是如熊仲儒指出,“都”右侧可以出现焦点,焦点会在逻辑层面发生移位,进而使“都”具备左向量化范畴:

(18) a.他都买呢子衣服。

b.他都吃香蕉、葡萄,其他不吃。

(19) a.买衣服,他都买呢子的。

b.水果,他都吃香蕉、葡萄,其他不吃。

如(18)(19)所示,含有“都”及左侧量化焦点的句子,都可以补充出一个话题。那么,(18)a、b两句在逻辑层面一定存在左向的焦点位移,为“都”的左向量化创造辖域。(15)也是类似的道理,一方面“谁”是句子的焦点,使其具备了疑问的释义;另一方面,在逻辑层面,这个“谁”左向移位形成类似(20)的结构:

(20)张三、李四、王五都参加了比赛。

这样就满足了“都”的左向量化,使“都”后的“谁”具备了复数解释。不管怎么说,上述论证同我们当前对于“谁”的自然焦点论不谋而合,证实了我们的推论。“都”其实不光是同“谁”搭配表示复数性质的疑问,还可以后续“什么”“哪些”等疑问词表达复数疑问,如(16)所示。限于本文主要讨论“谁”,这里不多加论述。

(三)语用因素

“谁”在没有任何语言背景的状况下,且相关句子中“谁”没有位于全称量化及否定词辖域内时,“谁”是句子的焦点,相关句子呈现疑问语气。这一节讨论的内容是当 “谁”不处于否定词及全称量化词辖域内,但是有特别的语言环境使“谁”失去焦点地位时,相关句式体现出非疑问语气的情况:

(21) a.谁光吃肉,你看盘里仅剩下青菜了,快,不然青菜也没了。

b.谁把水泼到地面上了,脚踩上去很容易滑倒的,我都差点滑了一跤。

c.我到时叫谁帮个忙,放心,最后期限前我一定完成工作。

d.管是谁,一旦有困难大家都该互相帮助。

(21) 四个例句中都包含“谁”字,非要将这几个“谁”字解释成疑问代词倒也不违反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可是正常的汉语语感告诉我们,最好是将这些个“谁”作虚指解释,如(21)a句,目的不在于探知是谁仅吃肉,不吃菜,而变相强调“肉没了”的现实,告诉听话人快把剩下的菜吃掉。再如(21)b,其意图也不是要询问是哪个人把水泼地上了,说话人强调的是地面滑,他差点滑倒。(21)c就更加不是问自己能找谁帮忙,说话人是讲一定能找到某个人,帮自己在最后期限前完成工作。(21)d则是说,对任何人都要援助,一视同仁。

我们可以粗略地讲是语用因素帮助这些个“谁”摆脱了疑问用法,得到了虚指的解释,因为这些包含“谁”的句子不是孤立出现的,它们都有上下文,或者说是语境,帮助我们感知到说话人要表达的虚指用法。这些语境帮助动摇了“谁”的焦点地位,“谁”不再构成疑问意义。由于(21)四句话复杂的语言环境和意图,听话人不会把焦点放在疑问词上,例如(21)a强调的重点,焦点是“肉没了,再不快,菜也没了。”(21)b焦点是地面滑,提示听话人有可能摔跤。(21)c的焦点是最后期限前一定会完成任务。(21)d的焦点则是大家要互相帮助,这都是语用因素帮助去了疑问词的自然句法焦点。在实际的语流当中,表示疑问意义的“谁”和表达虚指的“谁”在音调上也是有差别的。(21)四句话的谁就应当是轻声的,有关音调同“谁”的互动下节会详细论证。

(四)音调同“谁”的含义解读间的关系

(22) a.谁进了阅览室

b.我踩了谁

上面两个句式,在不加标点符号的前提下,是明显的歧义句。(22)a有可能是在问“哪个人进了阅览室”,也有可能是说“某人进了阅览室”这一事实。(22)b有可能问:“是谁被我踩了”,也有可能在陈述“我踩了某人一脚”。在现实的语流中,声调就成了区别性的判断工具。就两句话而言,如果是疑问目的,两句中的“谁”被重读拉长就可以了;如果意在陈述,两句中的“谁”被轻声化就行了。值得一提的是,当“谁”被轻声化后,句子的其他成分会相应获得重音。因此,如果意在陈述,(22)a的重音换到了“进了”上,而(22)b中“踩了”获得重音。这个很好理解,讲一句话,总要有重点突出的内容,即句子的焦点。 顺带回顾上文,我们提到过“谁”的焦点地位是可以被动摇的,最明显的就是否定词及全称量化词都可以动摇“谁”的焦点地位:

(23) a.谁都会参加这次活动。

b.谁也能想通这件事。

(24)没谁愿意在下午买不新鲜的副食。

无论是(23)表达全称性的句式,还是(24)带有否定词的句式,里面的“谁”字都不再是焦点,前面阐述过,这里不再重提。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当否定词动摇了“谁”的焦点地位后,焦点就转移到了否定词上;同理,全称量化词“都”“也”动摇了“谁”的焦点地位后,焦点就随之转移到了全称量化词身上。更进一步,音调是焦点的衬托者,哪个成分是焦点,那个成分就获得重音。这个论点用在包含否定词和“谁”的句式上是没有问题的:

(25) a.没谁愿意跟他来往,

b.今天上午没有谁来过这里。

上面两个例句中,正常的语感都是否定词“没”获得重音而且发音时长被拉长。到了包含“都”和“也”及“谁”的句子,情况没那么明了:

(26) a.谁都想心情愉快。

b.谁也是可以理解你的。

根据我们上文的观点,“谁”在上面两个句子中一定不是焦点,因为它没有被作为疑问代词使用;句子实际的焦点应该是动摇了“谁”天然焦点位置的全称量化词“都”和“也”,那相应的后面二者应该获得句子的重音;可是事与愿违,根据我们一般的语感,好像是“谁”获得重音。

仔细品读(25)a、b,我们发现“谁”被拉长、加重,而“都”“也”这两个全称量化词相对一个普通的汉字在语流中所占的时常则要短许多。简单讲,“谁”变长,而“都”“也”变短了。笔者认为从音系层面讲,“谁都”及“谁也”融合成新音系单位(上文已经提到),由两个元素构成的新单位共同承载语音上的负荷,而且新单位也共同构成新的语法单位,共同充当句子焦点。这样说证据有三:

其一,“都”字句可以完全没有前面的“谁”:

(27) a.谁都知道

b.都知道

(28) a.谁都肯帮忙

b.都肯帮忙

在(27)(28)两组句式中,“谁”仿佛是冗余成分,缺失了“谁”句子仍然成立。如两个b句所示。更重要的是两个b句中重音在“都”上,所以含有全称量化词的句子焦点应该是相应的全称量化成分“都”。

其二,在主语为“谁”以外的指称性成分时,重音仍在“都”上:

(29) a.我们都知道

b.大家都参加了讲座

c.小孩子都喜欢玩

d.全班同学都对书法有兴趣

其三,语音上的融合现象其实非常常见:

(30)a. I’m going to go

I’m gonna go

b.I want to go

I wanna go

在上面的英语例句中,going to go 和want to 就分别融合成了gonna 和wanna。汉语不是表音文字,可是在专业的音系分析中,研究者们还是用国际音标标示汉语字词,“谁都”“谁也”在融合后和融合前的时长及各元音,辅音的内容方面必然也会有类似(30)那样的变化。

汉语内部其实也常见类似的融合效应:

(31) a.咱俩一起去

b.他们仨都来

(32) a.咱俩一起去

b.他们仨都来

仔细品读(31)两个例句,在现实口语语流中,a句中的“咱俩”不会说得一字一板,往往是“咱”的鼻音韵尾没有了,而“俩”也变得短促,同“咱”的摩擦音头及元音韵腹融合在一起,基本可以标记作[za lja];而两个b句中,“们”基本上变为一个开口的前鼻音同“他”和“仨”融合在一起,可以标记为[tan sa],而不是一字一板地把这三个字的发音分别说出。

将“谁”和“都”分析为融合成分还有一个好处:吕叔湘将“谁”分成(1)疑问代词,(2)任指,(3)虚指;可是“谁”其实就是两种语义元素的组合:(1)[wh疑问] (2)[不定指指称性成分],去掉(1)就剩下(2),我们就获得虚指意义,任指意义就无从归纳,这一点我们在前文有所提及。

其实,下面的例句可以很好地证明我们的论述:

(33) a.你跟谁讲,谁都会理解

b.谁提意见,其实谁也是为你好。

(33)展现出一组例句,每句各包含条件句和主句。按照吕的论述,在条件句中的“谁”(都处于主语位置)应该是虚指,而主干句中的两个“谁”由于位于“都”“也”前,应该是任指。可是根据我们的语感,a、b两句中,条件从句的“谁”同主干句中的“谁”应该是同指关系,也就是说有共同的指代。既然指代上相同,怎么好讲一个是虚指而另一个是任指呢?将“谁都”“谁也”分析成融合成分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融合性成分是句子的焦点,在语音上这个粘合成分共同获得重音。

四、各种语法因素的交错作用

综合前面各小节的论述,“谁”的解读取决于许多因素,有句法上的因素,如全称量化词“都”及否定词的影响,有“谁”自带焦点的因素,有语境的因素,还有音系因素。那么,会不会有这些因素交错作用的状况呢?这些因素对于“谁”的解释是否有强弱的差别呢?

首先,“谁”自带焦点是影响它本身释义的最弱因素。随便其他的因素都可以逆转“谁”的天然焦点位置,语境可以,语调可以,全称量化词也可以。其实,我们前面整体论证的也就是这个问题。正因为“谁”的焦点地位可以被动摇,这个词才不会仅仅有疑问的解释,它才会有虚指、所谓的任指等解释。那么剩下的因素:语调,语境,全称量化词,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孰强孰弱呢?

在诸多因素中句法因素是最强的,否定词和全称量化词完全可以决定“谁”的解读:

(34) a.“谁”没谁会去买不新鲜的蔬菜水果。

b.谁都喜欢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

上面两句分别包括了传统意义上行虚指和任指用法(当前研究中被合二为一)。不论怎样重读两句中的“谁”,我们也不大可能获得疑问意义的“谁”。那么可以讲,句法因素大于音系因素。语调只能在一个没有什么复杂的语境的,不包含全称量化词及否定词的“谁”字句里起影响作用:

(35)a.谁进了屋

b.你得罪了谁

(35)两个句子都不含全称量化词,也没有语境成分。如果将两句中的“谁”重读,它们就成了疑问代词;就a句来讲,是问具体是谁进了屋子,就b来讲,是问得罪的是谁;如果将两个“谁”轻读,它们就是虚指意义的无定代词;这个环境下,a句是讲有某人进了屋子,b句是说得罪了某人。另外,针对(34)这样的包含全称量词的句式,根本找不到什么语境可以使“谁”发生歧义解释,无论怎么变换语调,“谁”也不可能有疑问的释义。这说明全称量化词对“谁”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侧面证明了我们前面的“谁”同“全称量化词”的融合说,正是因为二者发生了融合,全称量化词对于“谁”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因为这种影响存在于融合成分的内部。相应的,句法内部的另一个影响因素“否定词”的作用就要小了:

(36) a.不是谁都参加了会议。

b.谁都不参见会议。

(37) a.没谁也不理他。(并不是谁都不理他)

b.谁也不理他。

上面两个例句分别包含了否定词“不是”“没”及全称量化词“都”和“也”。两个b句情况非常明了,两个“谁”都同后面量化词融合作全量称谓解释。到了两个a句,则除了全称量化词外,多出了否定词的参与;理论上,否定词的辖域包括了“谁”及后面的全称量化词“都”“也”,那否定词的影响应该是第一位的,按照这个思路,两个a句中的“谁”应该作虚指代词解释,而非与全称量化词构成的全量称谓性质的语法融合物的一部分。可是,事与愿违,(36)a 和(37)a中的“谁”只能同后面的“都”“也”结合,作全量称谓解释。两句大概的意思是 “不是哪个人都参加了会议”以及“并不是说谁也不理他”((37)a多见于口语,将没字拉长)。换言之,(36)和(37)的两个a句中,“谁”先同后面的全称量化词融合,共同受否定词辖域的影响,而不是“谁”单独接受否定词辖域内的否定作用。

上面的观察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否定词相对于全称量化词来说,其对于“谁”的解释的影响偏弱。第二,“谁”同全称量化词是具备融合过程的,正因为二者的融合,否定词才无法插足优先对“谁”的解释作出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36)(37)的句子面对语调的影响也是免疫的;无论“谁”的语调怎样变化,这些句子是不会有歧义的。那么,语调在同强势的句法因素作用时,它不起决定作用,只起到衬托陪衬的作用。

现在只剩下语调和语境这两种相对弱势的能够影响“谁”的焦点地位的因素了。这二者的力量也是具有参差对比的:

(38)谁把水泼地上了,我差点滑倒。

(38)在没有标点符号提示下,倾向于将“谁”做虚指解释,因为这句话有语境衬托。仿佛说话人强调的是“差点摔倒”这件事。但是在实际语流中,如果将“谁”重读,那获得的解释就是“谁”成为疑问代词,那么在没有否定词、全称量化词这样强势的影响者的情况下,语境对“谁”的解读的影响力不及语调那么大。下面对“谁”的解读的影响者排个序:

“谁”自带焦点 < 语境 < 语调 < 句法 <(否定词 < 全称量化词)

重新梳理,按照上面的排序,全称量化词对“谁”的意义影响最大,否定词其次,二者并归句法范畴;影响力最小的是语境,语调则介于语境同句法之间。

五、总结

综上所述,“谁”实则在汉语中仅有两种用法:一为虚指,相当于不定代词,在否定及肯定语境中都有可能出现。一为任指。所谓的任指用法,实际上是虚指的“谁”同全称量化词“都”“也”粘合后的产物。这个语法上的粘合物相当于汉语中的具有全称性质的称谓词,相当于英语中的everyone。我们也有好多证据来证明这种有关粘合的假设。第一,“都”作为全称量化词所存在的句式中,可以完全没有主语,重音都在“都”上,“都”前方也可以是其他词,如:“大家”,重音仍是“都”。那么,唯有“谁”在“都”前时,“都”的读音时常缩短。这说明了“都”同“谁”的融合。第二,汉语内部及其他语言中可以见到这种融合。第三,文章指出,在能影响“谁”的释义的诸多因素中,否定词及全称量化词代表的句法因素最为强大。语境及语调因素都无法在包含否定词或全称量化词的句子中对“谁”的解释发挥影响力。此外,在否定词和全称量化词之间,后者对“谁”的影响更大。否定词必须在前两者粘合后才发挥否定作用,这更加证明了我们的全称量化词同虚指意义的“谁”的粘合假设。另外,语调在影响“谁”的解释方面,相对于语境要大些。最后,语调在强势的否定词及全称量化词前仅是“谁”具体含义的衬托者,不是起区别意义的影响者,只有在否定词及全称量化词缺失的状况下,语调才有意义。

猜你喜欢
全称语调代词
2022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2022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2022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代词(一)
代词(二)
2019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谈谈诗歌的语调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现代哈萨克语命令语气单句语调对比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