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女性文化现状及文化育人策略研究
——以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9-02-21 10:33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济南文化学生

(1.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307;2.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一、研究背景

现有女性文化研究成果分两类:社会范围妇女女性文化和校园学生女性文化。本文所提“高职高专女性文化”主要是指我国目前职业教育高职高专院校(以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中,适龄的在校学生(包括男生和女生)的精神思想和行为中与“女性”和“文化”相关的内容,涵盖在校生的性别意识、职业理想、婚恋、审美、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生活技能、兴趣爱好、情感心理、文学艺术修养等方面,侧重从女性成长角度分析校园女性文化的现状,核心是突出女性教育的办学特色。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济南幼高专)是以招收女生为主的师范类院校,2011年由建国最早的五大幼教基地之一的济南幼儿师范学校、百年老校济南师范学校、济南广播电视大学合并升格而成。现有学前、初等、艺术和职业四个学院,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市场营销、会计、计算机应用八个专业,总人数5002 人,男生280人,女生4722人。学校合并升格前招收济南各县区初中起点毕业生,培养3+2大专毕业生,目前招生以山东省各地市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为主。学校人员构成以女性为主,正处于创优升本的转型期,招生计划、教育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从规格和品质上提升要求迫切,校园里的女性文化现象是学校综合实力中不可忽视的组成元素,打造女性职业教育的文化品牌是应时顺势之举。

二、济南幼高专女性文化现状分析

济南幼高专在校生来自山东省各地市,年龄在15-22岁之间,各学院各专业现有2+4初中起点本科、2+3初中起点专科、3年高中起点专科三种学制,相较于过去济南地区生源和3+2初中起点专科学制有所改变。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女性”特色一直是济南幼高专在教育教学管理、校园生活氛围、文化实践活动方面的标签和品牌,随学校发展转型。生源和学制的调整在传承学校女性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有新发展。

(一)“文艺”特色有传承、职业塑造新高度

鉴于师范类专业(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为主的校情,艺术教育和社团活动的分量明显高于其它文化内容。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分量重于其它专业和公共课,学生对音体美艺术课程认可度也高,专业课程中最受欢迎的是与表演能力训练相关的教师口语,各级各类校内校外文艺演出活动频繁,学生擅长弹唱跳、技能水平扎实过硬,获奖保质保量。统计显示,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率为2/3,艺术节、宿舍文化、社团活动、运动会是主打品牌。这与女生天性喜好艺术、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欲望强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关,但是高中起点专科生源艺术素养整体低于初中起点专科,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和热情却明显高于初中起点专科,以往初中起点学生声乐、舞蹈、钢琴考级覆盖面近乎100%,而目前在校高中起点专科学生报考率前三的是教师资格证、CET4和计算机二级证,再次是普通话等级证、声乐等级证和驾驶证,少数同学报考育婴师和会计资格证。可以看出,学生对所学专业认知更为现实,除去少数学生入学前已考取艺术特长证书,大部分学生在本校完善艺术技能的同时,也重视行业资格的获取。

(二)“女性化”气质标签、审美品位有待提升

女生为主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成长氛围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比如,性格好静、居家、攀比心强。调查得知,课外时间的活动场所最常待的是宿舍,闲暇时间购物、宿舍睡觉和追剧,而健身、看书、游戏所占比例低于4%,有46%的同学表示会记账理财,有77%的同学表示擅长的生活技能是厨艺,女生勾心斗角的现象很普遍。再如,偏好人文、情感细腻,擅长形象感性思维、理性思维欠缺。统计显示,学生最爱综艺类选秀、娱乐节目(《声临其境》《偶像练习生》《这,就是街舞》等),看书喜好青春类和言情类文学,大约六成同学表示没有记录日志和规划时间的习惯。

济南幼高专学生的艺术素养内外兼修,初中起点专科学生接受五年艺术类教育从气质到形象都传递美的信息,具有引领时尚的审美能力和品位。但调查发现,高中起点专科学生对审美从意识到品位都严重缺乏,比如学生更看重内在美,对外在形象美的重视程度不足,服饰妆扮从众心理明显,虽然对学校统一发放的服装和衣着管理标准,7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17%表示喜欢、8%表示一般,但谈及个人着装风格、时尚与怀旧的喜好等问题,没有明确的个性观点和眼光;自评女性魅力,态度冷漠,超过九成未做回答,对于是否在意异性的评价,在意与不在意对半比例。高中起点学生整体对“女性美”和个人形象的意识尚未形成。

(三)文化行为自主有选择、异化痕迹明显

目前在校生以90后、00后为主,与新世纪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同步成长,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着重打造核心素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在教育大发展中提高,但学生对外界环境变化引发的异化影响却难以摆脱。

首先,考学竞争和就业压力让学生三观更实际,校园文化促成长。统计显示:所有被调查者都不喜欢济南幼高专女生多、男生少的校园氛围,原因是男女比例失调、不利于成长。入学时报考济南幼高专学校的原因,40%是受分数限制,27%是听从家人建议,16%是考虑就业,个人兴趣喜好仅占16%;但到了二三年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和认可程度明显提高,51%表示喜欢,11%不喜欢,一般的占22%,对未来职业的工作对象(幼儿和小朋友)的兴趣,约7成表示喜欢,对未来工作的期待和不期待的比例约为9:11;同时学生最关心的是就业和经济收入,最担忧的是没钱,有极少数忧愁自律性和择偶。从数据看,这批学生可塑性建立在校园归属感之上,从最初没有更多选择到适应再到接受的转变,校园文化影响下,学生在对自我、学校、社会的平衡和契合中,表现出了个体精神成长中非常可贵的弹性和自愈能力。

其次,高中起点学生经历高考,认同中规中矩的教育方式,备考过程中刷题、记忆造成的思维固化现象非常普遍,学生习惯顺从和被教化,丧失了独立思考、反思和质疑的能力以及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比如,学生都渴望自由,但涉及列举身边的压迫现象,只有个别表示在纪律管理和约束上,对女生比对男生更加严格,未见其它更广范围和深层的思考;再比如,学生对于带有原创性质的班歌比赛、创业大赛、科技节和跳蚤市场等校园文化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率非常低。另外,通讯工具升级迅速,校园网全覆盖,校园手机卡学生特惠服务,QQ、微信、淘宝、微博、抖音、支付宝、美拍、BILIBILLI、爱奇艺、优酷,喜马拉雅等app客户端无缝隙充斥学习和生活空间,视频和图像超过音频和文字,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媒介方式,学生对手机和图像媒介的依赖使其失去了更多锻炼和发掘潜能的机会,辐射到生活中,容易滋生惰性,难以培养自主开拓意识。比如,前面所提绝大多数学生最担心的是缺钱,但82%的学生表示在课外时间不做兼职,并且未来规划中有创业想法的很少,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可以做微商。谈及所学专业和职业的远期计划和目标,回答近乎零。长期使用便捷服务,造成学生更习惯成为机器上的零件,而非开启机器的操作者,主动策划、开拓创造的意识逐渐消退。

(四)传统文化做底蕴、文化视野待拓宽

21世纪中国文化软实力能量在逐步强大中释放,90后和00后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从阅读到生活都传递“中国”文化的气息。统计发现,学生追星和偶像崇拜以国内当红艺人为主,韩流已经消退,TFBOYS、黄子韬、赵丽颖、白敬亭、杨幂、张艺兴、陈伟霆、彭于晏等大批中国艺人取代了韩国明星的地位,还有学生的偶像是习大大和彭妈妈;文学经典书目阅读偏重中国文学,以四大名著为主,有学生读《女训》,还有学生喜欢现当代范围的精英文学:《白鹿原》《活着》《兄弟》《家》《春》《秋》等;对两性的认识比较传统,9成认为女性应远离烟酒,对爱情看中两情相悦,对异性希望未来的他是高富帅,性格忠厚、孝顺、专一、善良、顾家、有责任心和上进心、优秀体贴,个别要求学历高、门当户对、有人格魅力、经济独立、三观合等,这些标准贴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此外,音体美等主课中民歌、民族舞、武术、水墨工笔画、手工制作,口语课吟诵等技能训练也充实了学生中国风的人文底蕴。

受限于年龄特征和应考现实,学生对自然科学、政治、外国文化了解甚少。比如,闲暇的影视观赏自然科学类节目观众较少,只有少数学生喜欢《自然科技》《探索发现》《美丽中国》等;关注国家政治与考试关联密切,手机新闻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关注率在37%左右;外国文化阅读以儿童文学为主,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窗边的小豆豆》《灰姑娘》《一千零一夜》《小猪佩奇》等,而对于起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和思想知之甚少,没有接触过任何专业的女性主义书目,从未听闻过萨特和波伏娃,没有参加过女性的活动(包括社会和校园),约九成学生没有听说过“女性文学”的术语,提及女性作家,有印象的都是中国作家:李清照、冰心、林徽因、杨绛、三毛、毕淑敏、张德芬,外国女性文学作品只读过《简爱》,这与女生为主的校情极不相符。

济南幼高专作为建国后著名的老牌中师升格转型而成的基层师范类教育人才培养单位,代表了当前我国高职高专的一类院校。从上文现状统计看,目前济南幼高专女性文化的亮点是文艺特色和传统文化人文教育,不足在于在校生有一定自主意识和文化鉴别能力,但文化积累不深厚、政治素养不过硬、女性意识和两性平等的独立思考和行为能力有待启蒙。

三、文化育人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民国时期梁启超即提出“文化育人”的主张。习近平讲话“三个重要”指出了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创新、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因此,结合济南幼高专创优升本、以女生为主的现实情况,如何有效开展特色文化教育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核心,也是转型过渡的关键环节。

女性话题时至今日已不再陌生,女性在当今社会上的地位和角色早就今非昔比。济南幼高专在校生以高中毕业为主,整体具备一定文化基础和艺术潜质,但应试经历催生了思维定势,学生身为女生天性中的文艺才情和表现欲望受到压抑,再加上家庭管制和父母观念的影响,属于学生自己原生态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未曾展现就被限制输出、格式化。鉴于此,把握学生的成长动机和兴趣天性,利用学生的可塑性,以学生最擅长和最欠缺的为切入点,盘活和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开展富有文化内涵和性别思想的教育实践,比生硬灌输教化的方式更能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一)性别特色与“女主”成长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自我实现与人格成熟》中肯定了因成长需求而引起的动机对生命个体成长的作用。[1]问卷调查中学生选择就读济南幼高专、考证谋求行业资格是学生成长动机的外显,同时不乏有通过社会认可获得自我存在感的心理需求。弗洛姆指出:“成长是引导个人朝向最后自我实现的繁复历程,是生命历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现象。”[2]而“自我实现是基本需求一个一个在较高层次之需求出现于意识中之前获得完全满足”[3]。济南幼高专在校生作为生命个体的“自我实现”关乎学生女性意识和性别平等思想的培养。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形成的。[4]因此,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自我实现”之前关于生理、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友情和爱情、自我尊重和自信成就方面的需求是校园特色女性文化教育的着力点。

综合考虑学校有组织文体活动的传统、学生具有文化鉴赏力和人文底蕴但悟性、审美、视野有不足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成立女性成长工作室,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层面施加女性文化影响。首先,开设系列讲座或沙龙活动,创设同龄人和师长共同交流关于女性生理健康、心理成长和情感困惑、法律法规、职业规划、创业指导等问题的环境,推介女权主义理论、表现女性以及女性作家经典作品、女性文化相关理论读物和影视等文化产品,普及服饰、化妆、礼仪、插花、家政等内容;其次,集中选取以表现花木兰、梁红玉、秦良玉、秋瑾等女英雄为代表的古今中外女性杰出人物为主的文学作品,以文学选修课程或论坛的形式带领学生研读、自由讨论、点评,结合当今社会女性如何定位自我、面对爱情、家庭和事业、自立自强的话题引入关于女性地位和性别平等的思考,再利用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创编训练基础,鼓励学生对文学原作进行戏剧形式的改编和表演,借机提高文化创新和艺术审美能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重振学生的自信心、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再次,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办学特色、交流空间联系学生感兴趣的院校,建立微信或QQ联谊平台,合理利用节庆、假期等机会定期举办侧重女性特色的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强调学生离校后走向社会胜任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和组建家庭成为母亲的角色定位,以施压促进成长,打造与少年儿童相关的校园文化品牌,践行“童心、童真、童趣”校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女性在学前和小教专业的优势和责任。妈妈的素质决定民族的未来,教育者有责任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女儿性”、“妻性”、“母性”并领悟个中真正的深意。

(二)文化记忆与自我身份认同

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成长阶段的年龄划分,济南幼高专在校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包括:熟悉自身的感觉和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是一种自然增长的信心,相信自己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认同危机中。[5]统计发现,学生对政治关注少,国家民族观念不强,女生普遍有人际关系困扰,没有远期规划和理想,约半数同学对学习状态、校园建设、管理不满意,谈及女性家庭、事业发展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表示无所谓。换言之,学生对自我身份的定位不清晰、精神信仰体系尚未形成。

埃里克森定义身份认同是人们在文化记忆基础上所建立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6]。与此同时,社会学家扬·阿斯曼又指出文化记忆是把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储存并传播下去。[7]于济南幼高专学生而言,学校建有校史馆、王尽美研究基地,是革命先驱王尽美、文学家臧克家的母校,这份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是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底色和源头。国家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和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冠名英雄校友和名校后人的自豪、骄傲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精神的归属,更进一步,将名人效应外延,打造济南幼高专“英雄”文化品牌,联系山东地域文化如孔孟之乡、尧舜文化、泰山精神、沂蒙精神等内容,丰富学生的艺术展演、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支教实习、节庆礼仪等文化实践活动和样式。比如,寻找家乡文化中“英雄”事迹进行校园展示;把“英雄”理念和精神融入学生管理,评选“英雄集体”、“英雄个人”,建设公平正气和谐校园;清明节、国庆节、抗战胜利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等节日融入“英雄”主题活动;“英雄”系列话剧影展、故事大赛、辩论赛、手工制作、绘画雕塑。只有当学生自己完全融入饱含英雄精神、革命意志、民族意识、国家担当内容的文化生活,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才有望从根源上缓解,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工作注入新活力。

作家铁凝指出,时代新人最重要是精神上的新,是新的精神气质、新的生命追求,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中国与世界的新的认识和新的想象,以及由此而来的新的行动与实践。[8]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孕育时代新人,同时也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女性文化的发展关乎民族复兴大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9]但只要稳固文化的根基,紧扣“成长”主题,“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10]民族的希望就一直都在。

猜你喜欢
济南文化学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聪明的学生等
Hi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