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工作群的会话互动分析

2019-02-22 13:39
关键词:会话话语口语

陈 虹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1 引言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CA)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近年来,会话分析研究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所研究语料也从机构话语逐步扩展到日常生活会话。Heritage(1997:162)指出:“目前进行的会话分析研究至少分为两种。尽管它们在诸多方面有重叠,但各自焦点不同。第一种把机构互动本身作为对象进行考察,第二种是在互动中研究社会机构的运作应用”[1]。Have(1999:8)将第一种称为“纯CA”,第二种称为“CA的应用”[2]。纯CA主要关注互动交谈(talk-in-interaction)中的程序性步骤,研究从各种语境中抽象出来的话语共性;CA的应用则将互动交谈置于具体语境之中,特别是机构语境中去考察话语个性。也有学者认为,纯CA和CA的应用是CA研究的两个层次[3]20。第一层主要分析会话的互动模式(patterns of interaction)以及会话的序列结构(sequential structures);第二层分析隐藏其中的社会组织结构[4]306。

Pomerantz & Fehr(1997:71-74)突破了传统CA分析框架,提出了进行会话互动分析的操作工具(tools)[5],这些工具依次为:1)选择一个话段(sequence);2)描写该话段中的言语行为特征;3)考察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4)考察时间节点及话轮转换节点如何影响对言语行为和话题的理解;5)考察实施言语行为的各种方式如何体现互动各方的身份、角色和彼此间的相互关系。虽然Pomerantz & Fehr概括的五个方面还有欠缺和不足,但他们列举出了会话互动分析最基本的几个关键点,在具体语料分析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2 微信工作群对话的整体结构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会话由开端(opening)、主体(body)和结尾(closing)三个部分构成。会话的开端和结尾具有程式化特点,体现结构特征。主体则含有大量信息,会因每次会话性质、内容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微信工作群对话是与直接面对面口头交际有所区别却又十分相似的即时互动交际方式,它具有一般会话的话语共性特征,但因其特殊的媒介和信息传递方式,也具有独特的话语个性特征。会话互动分析理论可以用来观察和分析微信工作群对话的话语共性和个性,透视会话者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交际关系,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一般即时互动交际的特征和规律。

3 微信工作群对话的开端

美国社会学家Schegloff(1972)通过对500多次电话录音语料的研究发现,电话对话通常以“召唤—回答”(Summons—Answer)序列开始,后来他把这个序列称为电话通话不变的“分布规律”(distribution rule)[6]324。Schegloff提出的序列具有普遍意义,可以用来解释一般对话的开端。当对话发生时,发话人总要先以某种方式发出“召唤”。会话中起召唤作用的语言形式有许多,如可以使用对方的称谓:“Mary”“Mr. Li”“Dad”“Waiter”等;对不知姓名的陌生人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式礼貌地引起其注意,如“Excuse me”“Hello”,有时甚至可以用某些非言语行为,如举手、拍一下肩膀等。

在微信工作群一段对话的开端中,“召唤—回答”序列显现得并不明显。通常情况是,如果说话人不做出需要回应的特殊要求,受话人很可能不做回复,或者只有一部分受话人做出回答。例如:

(1)大米:@所有人 现将五一假期的有关安排分享如下:4月29日(周日)至5月1日(周二)放假调休,共3天。4月28日(周六)正常上班上课,安排周一的教学工作。请大家合理安排假期时间。

梁小栋:[美团打车]超大红包出没请领取:美团打车陪你吃喝玩乐上下班

江陵:@大米 收到

......

大米:@所有人 统一回复:谢谢各位老师,也提前祝各位老师假期愉快!

该群为某大学访问学者工作群,群里一共55位老师,回应发话人话语的只有17位老师,即三分之二多的访问学者老师虽然看到了通知但并没有选择及时回复。此外,说话人发起会话用以召唤的方式是微信独有的“@××”的方式,而不是常用的呼语和礼貌用语等。“@××”几乎是微信会话开头“召唤”的常用模式。

在微信工作群里说话人发起对话时,也可能直接说话而不发出“召唤”,受话人可能回答,也可能不回答。例如:

(2)教学办温老师:我下午去教务处开会,有个新系统排课的培训,下午不在办公室,有事请留言

教学办温老师:我下午去教务处开会,有个新系统排课的培训,下午不在办公室,有事请留言

教学办温老师:我下午去教务处开会,有个新系统排课的培训,下午不在办公室,有事请留言

该段对话发话人没有在会话时发出“召唤”,而是直接开始说话,回应他的只有一位老师,而且回应的不是其话语内容,而是话语形式。发话人说话后,没有人回答的情况在微信工作群中很常见,而且越是一般工作人员发起的会话,回应会越少,行政级别或职称越高的发话人,得到的回应会越多,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人对于领导和本领域专家、前辈怀有敬重和爱戴之心。

4 微信工作群对话的结尾

会话是一种合作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妥善地结束一次会话需要一定的技巧。Schegloff & Sacks(何兆熊2000:326)认为会话的结尾包括三个基本组成成分:结束系列(closing sequence)、前置结束系列(preclosing sequence)和话题界限系列(topic bounding sequence)[6]326。结束系列一般由会话各方的告别语构成,如“再见”“拜拜”“晚安”等。在正式结束之前,会话各方会先发出一些信号,向对方表明自己已经说完了想说的话,如果相关方也认为可以结束,也会做出一定的表示。Schegloff & Sacks认为这种前置结束系列在口语中通常用降调和拖长声调说出的“Okay”“So”“Alright”“Well”等词语来表示[6]326。如果在前置结束之前,会话各方表示对某一话题的交谈已经结束,就构成了话题界限系列。Schegloff & Sacks提出的会话结尾三系列说符合客观实际,正常会话的完结大体上都要经历此三个步骤,但每一次具体会话也可能发生自己独有的情况。

在微信工作群会话中,Schegloff & Sacks提出的会话结尾三系列说表现并不明显。微信工作群对话在很多时候不出现会话结束的语言标志,常常是直接开始新话题就暗示着上一个会话结束。在有些微信工作群对话中,为表示礼貌或不显尴尬,会用各种简单图标或动图表示会话结束,这时候常用的基本微信图标有、、、等。例如:

(3)工会常老师:可有男老师愿意报名参加篮球赛的,争取和中文传媒组个队来着,弃权很多年了。。。

李涛:你打得还不好啊,真谦虚

张萍:@ray张帅哥你在哪里,翻译实验室等你,请教几个问题哈

赵梅:领导们已在明德楼一楼大厅集合准备听课……

工会常老师:报名从速哈,截止到4月16日

该段对话涉及三个话题:工会常老师呼吁男老师报名篮球赛、张萍希望向ray张请教问题以及赵梅看到领导集合准备听课。呼吁报名篮球赛的话题结束时,没有出现Schegloff & Sacks提出的会话结束三系列。张萍希望请教问题的会话只有召唤和对方用“ok”手势图标表示的应答,也没有出现任何会话结尾系列。赵梅发起的领导集合准备听课的话题,群里有人为了不显冷场和尴尬,用笑脸图标简单表示回应,使得该话题成为有召唤有应答的标准完整对话,它也没有口语中常见的会话结尾三系列。

微信工作群中的对话几乎均与工作直接相关,话语明了直接,鲜有寒暄闲聊,结尾通常没有明显完结标志,受话人的应答就预示着会话的结束。例如:

(4)办公室王阳阳:各位省社科项目申报人@李一鸣@夜来风雨@草莓很甜@小叶@张俊 请尽快按照上次院内课题申报交流会上提出的修改建议修改个人申请书,并于5月18日(本周五)前发送至sun923@163.com。收到请回复一下。感谢。

李一鸣:好的。

张俊:收到。谢谢王老师通知。

在例句(4)中,发话人发出正式的工作通知,要求特定的受话人必须应答。受话人看到通知后,干净利落地回复,本次会话结束,没有使用寒暄和客套的社会口语交际技巧。Schegloff & Sacks提出的会话结束三系列说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口语交往活动,人们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手段来礼貌地结束一次口语交际。微信是能够记录下交往痕迹的即时通讯工具,在人数很多的工作群中,说话人发起的会话很快就会被新话题掩盖,有些人及时看到可能会参与会话,有些人没有及时看到,后来也就不再回复或不必要回应。话题更迭迅速,有时甚至稍纵即过,因此口语会话中以示礼貌和不唐突地结束寒暄的套语,在微信对话中常被省略或忽视也很正常。

5 微信工作群对话的本体

会话互动分析主要专注于会话本体分析,对其可进行两方面的具体操作,一是话轮发起、保留、分配以及在各个参与者间的传递与转换,二是会话的整体结构和信息表达方式。话轮有长短,插话有时机,有人见机插话,开始自己的话轮,也有人随时把讲话权让与他人。讲话人选用何种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引导会话参与人理解自己的行为及所谈论的话题,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5.1微信工作群对话的话轮转换

早在1974年,学者们就总结出话轮建构、话轮分配和话轮间协调的一套基本规则。这套规则包含了会话互动分析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则。话轮转换通常发生在话轮转换适切点(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上,但这并非意味着在话轮适切点上一定要发生话轮转换。话轮转换存在三种情况:(1)在话轮转换适切点上发生话轮转换;(2)未到话轮转换适切点就发生了话轮转换;(3)到了话轮转换适切点还未发生话轮转换[3]24-25。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微信工作群对话的话轮转换常常会出现第二种情况,即尚未到话轮转换适切点就有人发起新会话。虽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会造成口语对话中两人或多人说话重叠的混乱情形,但会引起两个或多个会话话题同时进行的复杂局面,容易出现理解失误增多、信息交流不畅的危险。例句(3)中就有三个话题相互交织,第二个话题的发话人张萍没有等到当前说话各方完全说完话,就突然发起了新的话题,使话轮发生转换。第三个话题的发起人赵梅也没有等待话轮转换适切点,就在群里通告了领导即将听课的事实。多个话题混杂在一起,会增加会话参与者信息识别和理解的难度以及时间成本。为了让各自话题的信息交流能够正常进行,不发生混淆和理解错误,会话人采用了“@××”的方式,标示出自己参与的是哪个话题的会话,以避免发生误解。

微信工作群会话符合第一种和第三种话轮转换的情况很难界定。例如:

(5)金玲:不好意思,请问哪位老师9号没有监考呀,我想换一场,9号要带小孩参加钢琴比赛

张俊:除非是只带商学院课,一门监考都没有的

Helen:@金玲 我们院监考时间都是一致的,找其他学院的老师吧

Helen:@徐雯 到教务小温老师那里去拿

金玲:嗯嗯,已经解决了,找了个经济学院的老师换了一下

刘悦:2018教学大赛报名通知

刘悦:请符合条件的老师踊跃报名

Paul:有学生问如果发表期刊达到要求,是否可以申请论文替代?有谁知道吗?

赵梅:论文替代申请早已截止了

在这个会话中,金玲发起的会话虽然以她自己解决问题而结束,但后面刘悦发起的新会话与其被认为是发生在金玲结束会话的话轮转换适切点上,不如说是刘悦随意发起会话的时机,正好落在金玲结束会话的话轮转换适切点上。在微信工作群中,大家发起新会话都比较随意,随机插话或引入新话题的情况非常常见,这些话语都按照发话的时间先后而依次排列发表,因此很难确定一个恰好发生在话轮转换适切点的话轮转换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也不能排除有人是等到一个话题结束,才发起新会话的。

此外,日常口语交流中未到话轮转换适切点若有人插话,一般会引起两人或多人说话的重叠,甚至出现争夺话语权的现象。其结果是,或者插话人退出,当前说话人继续;或者当前说话人放弃,插话人获得话语权,继而发生话轮转换。但在微信会话中,说话人的话语被程序设定为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发表,因而无论多少人插话、怎样插话,都不会出现说话重叠的现象,只会依次列举出来。这虽然减低了发话人对话轮转换适切点的关注和把握,但增加了受话人分辨和理解信息的负担,也导致多个话题经常交错混杂现象的出现。受话人在回应信息时,必须要特别注意自己所回应信息的发话人是谁以及话题是哪一个。

例句(4)中,刘悦发起的新会话既无人回应或插话,刘悦本人又没有意愿继续当前会话。如果在日常口语中出现这种情况,该话轮未能发生转换,其结果是当前会话出现停顿、沉默,进而导致会话终止。但在微信会话中,前面发表的会话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依然呈现在手机微信界面上,这样就很难确定该话轮在话轮转换适切点是否发生了话轮转换。微信会话界面上每条话语都标有时间,有些会话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有些会话完成的时间间隔很长,甚至一周或更长的时间后还可以进行前面的话题,因此很难使用口语中利用话语停顿时间间隔的长短来判断是否到了话轮转换适切点。

5.2微信工作群对话的信息表达

说话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引导对方更好地理解所谈论内容的方式有很多种,口语中选用哪些语言形式和非言语行为来组织自己的谈话,是每个说话人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微信工作群中,会话的信息表达呈现出日常口语会话和现代即时通讯工具所共同影响作用下的新特征。

根据人类感知通道,模态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即构成了多模态(multimodality)。张德禄(2009:24)认为,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是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7]。从这个意义来说,微信工作群会话的信息表达具有多模态性,其会话属于多模态话语。一般认为,多模态话语的媒体系统分为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前者以语言为信息载体,后者以非语言的物质媒介为信息载体[3]228。与日常口语对话一样,微信工作群会话中语言媒体也体现为声音符号和书写符号。微信会话的信息输入既可以用多语种语言的书写符号,也可以便捷地按住特定按钮直接说出语音符号。在日常口语会话中,非语言媒体主要包括交际者的五类肢体动作,即象征性行为、解说性行为、情绪表达行为、调控行为和体适性行为。微信工作群会话的非语言媒体则主要体现为工具和环境。手机设备、互联网平台、微信程序都是工具性媒体。交际者在利用工具性媒体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环境中已有的相关因素来进行交际,包括丰富多彩的表情符、动图、音频、视频以及各种网络链接资源。

6 结束语

会话分析主要是对日常会话的分析,用于揭示其会话结构模式和信息内容特征。在口头与书面会话中话轮转换作为其核心内容而被广泛研究。微信会话,作为一种既属于口头会话,又可归于书面会话的话语形式,近年来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探究微信会话本身的结构与特征外,还应该从微信会话本身出发,利用会话的结构和特征去剖析人类文化,透视会话者的社会行为,理解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关系,分析机构身份与权力,体会会话参与各方的态度和情感,推断社会心理,解释交际互动甚至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和问题。

猜你喜欢
会话话语口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QQ和微信会话话轮及话轮转换特点浅析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基于集群节点间即时拷贝的会话同步技术研究①
口语对对碰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练习口语的一些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