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素养提升与“文化浙江”建设调研报告

2019-02-22 13:39王丽娜
关键词:社科社会科学浙江省

王丽娜 龚 茁

(1. 杭州师范大学 钱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 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人文社科素养是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对人文社科知识、方法和精神的认知、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的外在表现。“文化浙江”是由前期不同程度“自发”向后期高度“自觉”“自信”的发展过程[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公众在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方面会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在提升人文社科素养这一系统工程中,将价值、知识、实践等多个体系内化、深化、强化,使文化吸引受众而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做到“以文化人”,是新时代下“文化浙江”建设对提升浙江省人文社科素养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十几年来,浙江省在提升人文社科素养方面成绩斐然:2013年达标率为10.8%,比2003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公众对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经典观点掌握较好;初步实现了人文社科普及的平等;公众开始更多关注美好的精神生活,浙江精神扎根群众,完成了一次人文社科素养提升质的飞跃。但是,还存在一些与浙江省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与山东、江苏、广东等9省市相比,浙江省社科普及单独立法进程相对滞后;不同群体素养提升城乡差距仍然较大,2013年非农户口公众达标率为20.1%,农业户口公众达标率仅为6.6%,整体上约有九成公众人文社科素养不达标;“重理轻文”思想严重,对医学、理工类专业的偏好远高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科专业没有进入公众子女报考大学的专业选择前三名;“学习型”社会机制及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建设有待强化,超过50%的公众没有去过博物馆和展览馆[2]。为更好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公众人文社科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浙江”,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历史悠久、人文社科知识普及程度较高的部分西方国家和地区进行调研,讨论国外先进实践经验对浙江省的启示,提出对策,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一、国外基本情况

(一)指导理论

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人文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用“爱”的哲学来解决社会矛盾[3]。之后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生产的发展,更让社会感受到了自然科学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人文科学教育被淡化和削弱,甚至走向了被否定的极端。在指导理论上,西方提升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指导理论主要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德国哲学家舍勒和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美国学者哈琴斯基的学习型社会理论以及韦伯的理性选择理论等,对人文社科素养提升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二)制度建设

1.规划及立法

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完备的立法,明确了社会科学的学科范畴和实施路线,保证了人文社科知识推广普及的规范性。法国《研究与技术发展的方针和规划法》规定人文和社会科学尤其应当采取必要的方式,为建立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发挥作用。英国《科学技术法》明确规定了各种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技术中的研究与开发。俄罗斯联邦法律《科学与国家科技政策法》规定,科技活动是指旨在取得、适用新知识以解决技术的、工程的、经济的、社会的、人文的等问题。欧盟委员会欧盟科技第七框架计划加入了“社会经济科学和人文科学”专题,明确了对人文科学的资助范围[4]。美国于1985年推出“2061计划”,掀起了世界范围内重视科技和社会科学的新浪潮,英国、日本、加拿大、以色列随后效仿出台了类似法律法规。

2.公共文化服务

在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文社科教育功能上,国外非常重视图书馆和博物馆事业。以图书馆事业为例,1708年英国制定的《教区图书馆法》至今仍有效。《大英图书馆法》《公共图书馆调查程序法则》等明确了英国教育或文化活动场所的利用,规定地区每5000人要提供一个图书馆。美国《图书馆服务法》《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法》《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是联邦层面的三大法,全面规定了图书经费的来源和管理模式等。《加拿大图书馆和档案馆法》将国家图书馆的地位和级别大大提高,可以充分享有和调配各种资源。为抵御经济下行压力,日本确立了图书馆的独立行政法人、公立博物馆的指定管理者和公益法人改革等新制度,成效显著。日本市、镇、村的图书馆服务对象包括青少年、成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

3.公民阅读权利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较早将全民阅读上升到国家战略、国家工程和立法层面的高度。联合国1966年通过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五条确定阅读权利包含在文化权利之内。韩国政府充分认识到读书对振兴社会的重要作用,于1994年通过了《图书馆与读书振兴法》。1997年美国提出“美国阅读挑战”行动,次年颁布《卓越阅读法》,将阅读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后于2002年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教育改革法案,创设综合性的、州政府范围内的阅读计划。2001年和2005年,日本国会分别通过了《少年儿童读书活动推进法》和《文字及印刷品文化振兴法案》,确定推进儿童阅读和全民学习。与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和俄罗斯政府选择以系列纲领性文件倡导全民阅读[5]。

(三)办法和载体

1.基础教育

国外普遍重视从基础教育起就开展人文社科知识教育。语言教育上,美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阅读/语言艺术课程框架》要求学生对文学、信息课文以及人类发展等深入欣赏,培养终身阅读的兴趣。英国政府颁布了《全国英语读写素养策略》,规定各学校每天用一个小时专门来学习英语和数学课程,以强化读写能力和数学能力,各学校均按照全国大纲设定了读写能力目标和教学计划,并针对不同个体学生的不同需要制定了具体的教育规划[6]。经济知识普及教育上,美国既有适合幼儿园阶段儿童的简单经济普及读物,也有适用于高中或大学非经济类学生的教材。德国小学生们要学习一门叫作“Sachunterricht”的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科学技术现象和所在社区的社会、经济、历史等知识,并且熟悉货币流通、产品的生产程序、运作和服务、对货币的精确操作等经济现象。

2.政府主导

国外普遍由政府主导,促进目标集中化。澳大利亚在21世纪伊始举办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界峰会,商讨人文社会科学在21世纪中的作用,设计国家重点研究领域。1984年,美国人文科学促进会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科学报告书》,对衰微不振的人文教育表示深切关注。2002年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发布《人文科学和澳大利亚的国家研究重点》和《澳大利亚国家研究重点中的社会科学》研究报告[7]。德国将2007年定为人文科学年,核心主题为语言。日本在制定科研规划时总是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普及。日本每一期科技发展计划中都含有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强调科技进程一定要有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参与;全面掌握“综合知识”;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开展自主创新;站在政策基础上,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让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使制造业产生高附加值。

3.传统手段

利用传统手段仍是国外日常普及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特点之一。法国的“美好时节”全国性大型活动,每年活动安排达到了300多个,内容涉及文学、文化遗产、造型艺术等多个领域。法国公众几乎每天都可以在家附近的戏剧中心、歌剧院等场所享受到艺术普及教育。在美国,每年有5000万学生参加博物馆专门教育项目,70%的博物馆每年为学生提供100至300小时的辅导服务[8]。美国洛杉矶市最近推出了一个新的资助计划——社区影响艺术资金,为由非营利组织实施的典型文化艺术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教堂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在美国,教堂已经不仅仅是传播宗教的场所,更是开展慈善等社会活动、传播西方宗教人文历史知识、发展业余教育、学习英语的地方。传统媒体仍是社科知识普及的主力渠道之一,如美国的Tru Tv节目在普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4.新媒体优势

文学阅读推广上,瑞士办学历史最久的巴塞尔大学推出了面对全民开放的数字时代文学阅读素养类MOOC,设置了全面严格的课后阅读和测试体系。欧洲的“终身阅读者”专门从事推广青少年阅读。大英图书馆的“20世纪珍藏历史”App提供了超过6万册的纯数字化的文学名著,读者可以直接访问阅读。历史知识推广上,微软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教学游戏项目,专门致力于开发适合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的交互式游戏化教学软件。65.1%的体验者认为,数字游戏有助于他们了解游戏中所含的文化背景,如特定历史时期的房屋建筑、服饰风格、语言文学等方面[9]。研究成果推广上,欧洲已有50%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实现了免费开放获取。全球领先的社科OA开放获取平台有德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开放存取平台(SSOAR-Social Science Open Access Repository)和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网预印本库(SSRN-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等。

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的人文教育功能。以博物馆为例,城市中既有商业和文化成功结合的世界知名文化集中区,如纽约第五大道、柏林博物馆岛、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等,也有立足社区文明的博物馆,如美国奥斯汀艺术博物馆、加拿大魁北克艺术博物馆等。欧洲文化摇篮意大利,其博物馆充分利用历史建筑,有约4000个博物馆遍布在全国城乡各地[10],并且在2014年下半年,意大利国有博物馆、文化古迹门票收入上升了9%。其他国家,如美国有博物馆约6600座,平均3.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德国有博物馆约5900座,平均1.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法国有博物馆约5600座,平均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据美国博物馆联盟统计,博物馆的年观众量是其人口总量的三倍。全美博物馆每年在教育活动上的花费高达20亿美元,其中3亿~4亿投向了中小学生。日本共有博物馆5775座[11],随处可见以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为主体的免费宣传资料。

(四)成效

1.研究管理机制

国外社科研究的重要政策思想有加强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注意扶植跨学科研究;支持本土化的努力;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实功能与潜在功能并重等[1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社会学、行为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的经费预算总体上稳定增长,2003年经费预算为1.6亿美元,2006年为12亿美元,2015年为15.16亿美元,2011年以后年增长率约为2.7%[13-16]。在日本,政府提出了振兴人文社会科学的计划,并从2003年开始设立了旨在振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资金项目。2007年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发布“振兴人文科学基本计划”,拟投入4000亿韩元振兴人文科学,并设立“人文韩国”项目。俄罗斯对科学事业的国家拨款年年增加。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总额以每年20%~25%的比例迅速增长:2004年拨款4.5亿卢布,2006年拨款7.17亿卢布,2007年达到8.9亿卢布[17]。在法国,经济学是2005年以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获得资助最多的学科。

2.国家长线阅读工程

读书是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的硬通道,是自觉提升人文社科素养的主要内在途径。美国最成功的公共阅读项目“大阅读”(Big Read)每年推动300万人阅读文学和诗歌,人均耗费仅两美元。从2006年度到2013年度,全美累计共有1030个社区参与了“大阅读”活动[18]。英国的“阅读起跑线”(Bookstart)每年吸引超过200万名儿童参与,增强了儿童的社交能力。德国也将阅读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图书馆领域的财政拨款约占公共文化领域财政投入的15%。2013年日本的图书阅读率为54%,杂志阅读率为51%,分别比2012年提高了5%和4%。2016年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和日本约为8.5本,以色列为64本,相比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数字人文和计算机化社会科学

目前国外数字人文和计算机化社会科学主要体现在图书馆数字化上,大致有三种类型:电子文献数据库、互动学术、增强化书籍。在法国卡拉姆(Ca lame)平台上,可以检索到201个法国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库。“美国记忆”人文历史数据库获得政府和民间基金的广泛支持,获资助超过6000万美元。2000年日本建立了“贵重图书图像数据库”。2003年,法国国家图书馆实施了数字化项目“加利卡”,项目完成了14世纪法国古籍中1000余幅插图、30万幅静态影像和大批的历史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建立了包括诗歌档案库、加拿大影像、加拿大铁路史、家谱与家族史等多个文化遗产资源库。欧盟建立了欧洲地区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典藏库,有20个国家170多个机构积极参与,鼓励社会用户的参与和分享。其成效是,美国女性阅读群体对数字阅读的接受和使用强度由2011年的20%上升至2014年的40%;男性阅读群体上升幅度为33%。阅读能力方面,2006年日本青少年在所有参与调查国家中排名第15位,2009年上升至第8位,2012年则上升至第4位[19]。法国数字阅读有显著增长,24%的读者至少读过一本电子书,而2015年该数据仅为19%。2015年至2017年,纸质书和电子书阅读数量从16本增加到20本[20]。

二、国际先进经验对浙江省人文社科素养提升和“文化浙江”建设的启示

(一)整体态势

浙江省人文社科素养提升与国内外相比,同样具有明显优势。浙江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在于浙江能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传统[21]。主要表现为:经济上,浙江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22]。2016年浙江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总额突破70亿大关,文化投入总量逐年加大[23]。文化历史上,浙江具有高度自信,先天秉承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吴越文化,有着江南文化的共性。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建设文化浙江做出重大部署,连续16年举办浙江最大的社科普及活动“社科普及周”,组织“东海人文纪行”,发掘浙江的人文精神,外地户口居民对浙江的认同感大幅提升,2003—2013年浙江省人文社科素养指数年均提高3.71%,超过70%的公众能理性对待教育和社会分工问题。但是,与江苏(2006)、天津(2008)、山东(2011)等地调查结果类似,浙江省有时政素养偏低、城乡差距明显、自我评价不高、整体水平失衡等问题。

(二)建设基础

浙江省在人文社科普及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以场所为支点开展,如学校、社区、广场,较少以社区居民需求为标准制定长期普及规划方案。浙江省针对体力劳动者等群体的措施有限,而这些群体恰恰应该是人文社科普及更需关注的对象。浙江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的省份,外来人口比重达21.7%,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9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2年,其中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比重分别达到2.1%和26.35%。对该人群的人文社科素养提升举措还需进一步细化实施,例如完善、修缮一些公众场所和宗教场所等。浙江省逐步开始关注提升农村、宗教信仰群体等人群的人文社科素养,但针对低收入人群、外来务工人员、农民、残疾人、艾滋病患群等人文社科推广研究实践机制效应不显著,影响了浙江省人文社科素养提升覆盖面。

(三)推广载体

浙江省人文社科推广中,形式上文化场馆重“展”轻“教”,推广内容知识性太强,篇幅较大,单位时间内受众接收信息太多,缺乏通俗易懂的直观分类,受众被动接收,不易消化。虽然绝大多数文化场馆已经借助科技手段对展品项目进行了优化,但总体上展览以摆放式为主,推广以播放式为主,趣味性、互动性、参与性有限。功能上浙江省博物馆仍主要以精英教化居多,公众自用相对弱化,各级各类博物馆的数量、规模有限,居民开展自我保护传承、自主学习探索、寻求自我发展的功能需进一步加强。2012年没有参观博物馆和展览馆的公众达76.4%,没去过图书馆和阅览室的达71.9%,公众主要依靠电视(52.3%)、报纸(17.1%)、互联网(15.9%)获取人文社科知识,对图书(10.5%)、讲座(3.6%)等依赖程度较低。从国外看,美国国家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和我国台湾地区台北故宫将藏品高分辨率图片开放给公众免费下载并放弃一切版权,供公众进行再次学习、研究等举措值得借鉴。

(四)全民阅读

全民阅读具有典型的公益性和意识形态特征。国外通常由政府主导,提供财税政策支持,通过公共财政扶持和税收政策优惠等,才能够保障运转和发展。浙江省较早认识到阅读在提升公众人文社科素养中的重要作用,线上阅读和线下阅读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显著。浙江省已举办13届未成年人读书节,并承办首届全国阅读推广高峰论坛等。浙江省公众对图书的选择已从2003年的9.4%上升到10.5%,并有近70%的公众认为应“出版更多人文社科类图书”。浙江图书馆数据显示,2014年浙江省90后、80后年轻人借阅图书排名第一的是《平凡的世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经典传统文学。浙江省自2015年起已举办两届浙江全民阅读节,发布《2013—2014浙江省居民阅读调查报告》。2016年,浙江全省持证读者比上年(1403万人)增加13%,借阅量增加28%。从国外看,普遍对全民阅读进行了较为全面、严格、具体的规定,如美国从联邦到各州,都有完备、系统的法律和政策文件。从国内看,浙江省全民阅读工程的立法规范工作,已经落后于江苏、湖北、辽宁、四川等地。

(五)普及和研究成果

2013年,浙江省公众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渠道相对稳定,有15.9%的公众将互联网列为最主要的渠道,有2.5%~4%的公众不信任科研院所和公众机构,36.5%的公众说不清对网站的信任度。目前浙江省有76.5%的公众认为有必要“制作和播出科普类电视节目”。数据统计上,对信息平台的访问量、信息的点击率、转载率等没有追踪和分析机制,缺乏论坛、互动等版块。社科研究成果储存方式上,目前浙江省主要采取传统的库存模式,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对社科成果进行整理归档。在成果提取方面,公众主要通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图书馆等线上或线下服务获取。浙江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优秀资源,如钱塘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浙学文化等。浙江素有“文献之邦”之称,东汉以来浙江的存世文献就有2000余种,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项功能,将档案资源进行数据化处理,通过扫描或数码拍摄,以电子文件形式制作,包括文字、照片、录像、家谱等,再用直观的、创造性的、可持续的方式传播给公众,将其转变成历史文化可再生资源,社会公益和经济发展效益齐头并进,打造新世纪“百年文化浙江”品牌。

三、浙江省人文社科素养提升和“文化浙江”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对进一步健全我国文化法律制度、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精神文明社区化具有重大意义。浙江省应积极调整“大数据”环境下人文社科内外关系的变化,对人文社科的组织研究、社科普及、制度建设、科研管理等进行规范,为具体措施提供法律依据。尽早展开对社科立法的调查研究、组织论证,起草《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结合浙江省传统文化特色、特点,细化党和政府重要文件中关于强化人文素养和社科普及的内容,制定浙江省社科普及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着力提升社会科学普及的法律地位,提高公众的社会科学普及意识,形成尊重和发展社会科学的浓厚氛围。

(二)强化需求分析

充分发挥高校、研究会等智库力量,组织人力定期深入社区,调查问卷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组织社科界专家学者、专业人员、高校师生深入社区、乡村、福利院等,对精神文化需求不同的人群定期提供有关法律咨询、教育方法、婚姻家庭、文艺演出等方面的宣传普及活动。近年来,浙江省部分地区在社会科学知识进社区活动中取得显著成效, 这些活动具有较高的借鉴推广价值,如宁波市鄞州区开展的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就是。

(三)建设成果数据库

在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浙江省专属的人文社科数据库是“大数据”环境下促进浙江省人文社科普及和学术交流的发展要求和有效途径。浙江省可充分利用3D动画、VR等技术,充分开发“社科云讲坛”“阅读公开课”“动画科普”“社科视窗”等媒体资源,提高“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公众中的认知度,全方位展示浙江省优秀历史人文故事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在部分优秀普及基地中试点人文社科的虚拟现实推广,抢占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AR)技术社科普及先机,改善文化场所的展示方法,让优秀文化遗产和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对受众进行感官上的直观冲击。学术交流上,建设浙江省人文社科普及网站和“浙江省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及相关移动App,将浙江省社科界历年立项课题、结题成果、获奖成果等,以年度、课题类别、成果等为检索关键词,方便公众在移动电子设备上存储和进行反复学习。不断升级网络平台,统计发布的各项数据,定期发布统计报告,必要时可对用户评论进行文本倾向性分析等研究。建立西方人文社科教育文件数据库,为浙江省社科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四)打造城市阅读风景线

“文化浙江”需要浙江居民用实际行动去体现,而从阅读中培养人文情怀和获取知识,是建设“新时代百年文化浙江”的基本手段。目前浙江省线上阅读发展态势良好,为在互联网时代弘扬主流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浙江省应紧跟形势,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浙江省全民阅读立法工作。“中国青年阅读指数”等调查显示,纸质阅读仍为浙江人首选。公众的阅读习惯既需要引导培养,也需要宣传动员。浙江省可将杭州地铁、高铁站、机场等公众人流量大、阅读需求强烈的地方为试点,通过与地铁纸媒合作,以连载的形式刊登浙江省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引导深度阅读;或编写浙江省社科成果宣传手册,建立流动报刊站或设立免费书报取阅点,科学设计,为公众提供免费阅读服务,引导“低头族”为“读书族”。利用交通、旅游等城市窗口,打造“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浙江城市,提升浙江省城市文学气质,发挥城市辐射农村的积极作用,宣传浙江省引导培养公众阅读习惯的积极成效。同时,设计碎片时间的整合办法,引导公众从浅阅读模式到深度人文社科学习,用“书香浙江”提升公众的人文素养。

(五)综合发力,继续发挥传统文化优势

浙江省已推出基于浙江历史人文主题的“浙江山水人文动画”系列,未来可不拘泥于形式,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制作一批突出原创性、创新性的人文社科系列作品。成立浙江省人文社科外译专家指导委员会,规范人文社科场馆、景点、景观的外译,加快推动浙江文化走出去,积极参与大型对外人文社科交流活动。

猜你喜欢
社科社会科学浙江省
社科成果展示
《初心》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