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和胃1 号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2019-03-03 01:25张鼎轩娄鹏乐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嗳气反酸胃脘

张鼎轩,娄鹏乐,王 健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030619)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系指存在胃痛(灼痛、胀痛、隐痛或空痛)、脘腹饱胀、胃灼热、反酸、嗳气等症状,且内镜下可见胃黏膜发生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的一类消化系统疾病。本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导致CNAG 的主要因素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自身免疫因素、理化因素、精神因素等。西医治疗以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西医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抑酸剂、根除Hp、增强胃肠动力药、助消化药、胃黏膜保护剂、抗抑郁等[1]。常规西医治疗虽然取得良好疗效,但存在服药后病情反复发作,且存在毒副作用。

CNAG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导师王健教授临证依据个体差异,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明显。本课题是导师临床系列研究的一部分,本研究旨在观察自拟和胃1 号方治疗CNAG 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为治疗CNAG 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以2018 年8 月-2018 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56 例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 例。治疗组男13 例,女15 例;年龄25~60岁,平均(39.86±2.1)岁;病程1~5 年,平均(2.7±0.8)年。对照组男11 例,女17 例;年龄26~58 岁,平均(40.17±2.3)岁;病程1~5 年,平均(2.9±1.1)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均衡可比。

1.1.2 诊断标准

1.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 年,上海)》[1]及《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2]。症状为不规则上腹部疼痛、早饱、嘈杂反酸及嗳气等症状;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等表现;排除其他疾病。

1.1.2.2 中医诊断标准及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3],胃脘部疼痛为主者,诊断为“胃脘痛”;胃脘部胀满不适为主者,诊断为“痞满”。若以上症状不明显者,则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可诊断为“反酸”“嘈杂”等病。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 年,上海)》[1]。肝胃不和证主症:①胃脘部胀痛连胁,得嗳气或矢气可缓解;②脘痞不舒,每于情绪不畅加重。次症:①嗳气频作;②嘈杂反酸;③善太息;④呃逆。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 项和次症1 或2 项,即可诊断为肝胃不和证;若患者症状不明显,则参考舌脉象、胃镜及病理学相关检查,再予明确诊断。

1.1.3 纳入标准 符合CNAG 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65 岁;性别不限,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治疗期间需停用一切影响疗效观察药物。

1.1.4 排除标准 内镜下表现合并溃疡、胆汁反流、出血或病理学检查存在病变者;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及其他系统性疾病者;对研究药物成分过敏者;妊娠或准备妊娠、哺乳期妇女;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不能表达主观不适症状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治疗组给予自拟和胃1 号方,药物组方:柴胡10 g,麸炒枳实12 g,陈皮10 g,醋香附10 g,元胡15 g,郁金15 g,浙贝母15 g,茯苓15 g,蒲公英30 g,生姜6 g,炙甘草6 g。用法:水冲服200 mL,每日1 剂,日2 次,早上空腹、晚饭后口服。对照组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916),每日1 次,每次20 mg,早饭前30 min 口服,规格为每盒20 mg×7 粒。两组患者每周复诊1 次,28 d 后观察疗效、症状及体征的变化。治疗期间需饮食清淡。

1.3 统计学方法

根据观察指标和数据的差异,数据录入与分析均使用SPPSS 21.0 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疗效比较采用等级资料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所有临床资料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及2017 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1]。以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其主症和次症按照轻中重进行分级,主症胃脘胀痛连胁和脘痞不舒,依次记为6 分、4 分、2 分;次症嗳气、嘈杂反酸、善太息、呃逆症状,依次为3 分、2 分、1 分;若症状消失或无,记为0 分。

2.2 疗效观察

2.2.1 临床治疗有效率 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例(%)]

2.2.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病例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病例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分,x±s)

2.2.3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病例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病例中医证候单项积分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在改善脘痞不舒、嗳气、嘈杂反酸、呃逆等方面效果更佳(P<0.05),在改善胃脘部胀痛连胁及善太息症状方面,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分,x±s)

3 讨 论

导师王健教授致力于中医临床工作20 余年,对治疗本病经验颇丰。导师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素体脾虚是本病常见的病因,辨证可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食积胃肠、寒热错杂、气滞血瘀、脾胃虚寒及胃阴亏虚7 个证型。其中肝胃不和是本病初期常见的病理变化,故肝胃不和证是本病常见证型之一[5]。对肝胃不和证的治疗主张疏肝气、降胃气、健脾气,运用自拟和胃1 号方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压力的增加,郁而伤肝,横逆犯胃,脾失健运,从而出现胃痛、痞满等症状。一项关于慢性胃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显示,肝胃不和证可占27.1%,与肝郁有关证候的出现频率为54.6%。由此可见,临床上CNAG 以肝胃不和证最为多见[6]。

本病的特点突出在“滞”,故应顺应肝、胃各自的生理特性,遵循《内经》“木郁达之”“土壅疏之”之理,导师结合多年临床提出CNAG 肝胃不和证的治疗原则是疏肝气、降胃气、健脾气,自拟和胃1 号方治疗。

自拟和胃1 号方柴胡为君药,疏肝理气;枳实和胃行滞,为臣药;佐以醋香附、郁金、元胡,理气宽中,行气止痛;加陈皮、茯苓,健脾理气;蒲公英清热解毒、降泄滞气;浙贝母化痰散结消痈;生姜辛温通散;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诸药相配,药性平和,对CNAG 患者起到疏肝和胃,调理气机的作用,使气血调和,恢复脾胃运化。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证候总积分明显降低,治疗组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减轻中医临床症状,治疗组在改善脘痞不舒、嗳气、嘈杂反酸、呃逆等方面效果更佳(P<0.05),在改善胃脘部胀痛连胁及善太息等症状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自拟和胃1 号方治疗肝胃不和型CNAG 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嗳气反酸胃脘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钦丹萍辨治嗳气验案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
饱嗝不断,喝荸荠鸡金饮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