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入境旅游研究进展

2019-03-04 07:59陶玉国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入境图谱文献

俞 露,陶玉国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入境旅游研究进展

俞 露,陶玉国

(江苏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以CSSCI数据库中选取的291篇样本文献为研究数据,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相应的知识图谱,分析入境旅游研究进展。结果发现,入境旅游研究领域在不同时期涌现出许多研究者,但较深入的合作仅局限在少数学者间。研究主要围绕入境旅游流、入境旅游市场、市场竞争态等热点展开,入境旅游研究大致经过起步阶段、成长阶段、稳定阶段和深化阶段。未来入境旅游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一带一路”国家的游客入境旅游意愿、提高客源国市场贡献度、出入境旅游的平衡关系等。

入境旅游;知识图谱;CiteSpace

入境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旅游产业成熟程度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取得的良好发展实践,客观上推动了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入境旅游研究受到学术界持续广泛关注,积累了较多的成果,涉及入境旅游的客流流向[1-3]、空间结构[4,5]、市场特征分析[6,7]、旅游竞争力[8]等内容,但已有研究对入境旅游研究进展整理较为少见,缺乏详细系统的分析,难以把握研究的态势。

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当前入境旅游研究综述现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以CSSCI数据库检索的1998-2016年291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尝试绘制入境旅游研究知识图谱,识别入境旅游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与重要节点文献,反映知识网络结构、研究热点的转向与变迁,展现该领域发展历程,希冀为把握入境旅游研究进展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了系统而客观地筛选出关于国内入境旅游研究的有效样本,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作为入境旅游文献计量分析的统计来源,该数据库目前已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在内的25大类、500多种高水平学术期刊,是国内公认的权威数据库。入选CSSCI的刊物影响较大、学术水平较高、编辑规范,且反映我国社会科学界各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来源文献质量较高,在各个研究领域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能反映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

在设定样本检索条件时,将篇名(词)设定为“入境旅游”;鉴于该数据库从1998年开始收录文献,所以将检索的时间范围设定为“1998-2016年”。由此得到符合条件的有效样本文献记录291条。

(二)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通过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与计量学引文分析、贡献分析等方法结合,并利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展示学科知识领域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9]。本文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对检索出的291条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生成作者合作、共被引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和文献共被引时间线图谱。

通过作者合作及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可以为了解入境旅游领域研究者的学术影响力提供新的视角。关键词共现图谱有助于展现该领域发展过程中的研究热点。而文献共被引时间线图谱则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重要文献,有助于认识入境旅游研究的发展进程。

二、图谱绘制与数据分析

(一)入境旅游研究者分析

研究入境旅游的学者较多,少数合作紧密,但大多处于独立分散的状态。各学者之间的联系较少,仅少数学者组建了学术共同体,具有代表性的是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机构相对单一。由图1可知,由马耀峰、白凯、刘宏盈等研究者形成的人数较多、合作较密切的核心研究团队,与以孙根年为中心的规模较小的次核心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由吴晋峰和任瑞萍两位研究者形成的第三核心团队的合作发文量也较多,虽与核心和次核心研究团队同处一个机构,但联系较少。除陕西师范大学外的其他研究机构的队伍较小,成果不多。

图1 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图2 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

入境旅游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孙根年和马耀峰。从图2的节点大小来看,孙根年和马耀峰的节点最大,文献被引次数最多,均为47次,属于第一梯队;陆林、陈秀琼、刘宏盈的文献被引频次(Frequency)较高,都达到20次以上,属于第二梯队;而第三梯队的队伍较为庞大,其被引次数均在10次以上,主要包括保继刚、张佑印、卞显红、赵东喜等学者。从网络中心度(Centrality)来看,孙根年和马耀峰仍属于第一梯队,他们的中心度分别是0.52和0.29,表明两位研究者在该研究领域中比较有影响力,特别是孙根年团队人数虽少,但影响较大;陆林、陈秀琼的中心度均为0.19,影响力也较高,属于第二梯队;而王家骏、牛亚菲、张红等学者虽被引频次较低,但影响力颇高,中心度均达到0.10以上,表明他们的文献同样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属于第三梯队。

入境旅游研究领域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发展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其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学者。知识图谱中的引文年环(Citation Tree-rings)代表该作者的被引历史,引文年轮的颜色代表相应的引文时间,连线的颜色表明首次共被引的时间,线条颜色随被引时间的临近趋于暖色调。从图2节点连线的颜色来看,吴必虎与张红的节点连线颜色最接近绿色,表明这两位研究者较早地为入境旅游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文献被引次数都达8次以上,且被引时间较早,分别是2002年和2003年。2004-2010年期间,在该领域较有影响力的研究者主要有马耀峰、孙根年、陆林、陈秀琼等。随后是刘法建、王永明、李创新等人,他们都一定程度上发展和完善了入境旅游领域的研究。总之,该领域研究受到了主流研究者的持续关注。

(二)研究热点识别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选取的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并将相似含义的关键词进行合并,例如入境旅游流和旅游流等,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图谱,详见图3。在该图中,入境旅游处于中心位置,它的频次和网络中心度都居于首位,其次是入境旅游流、入境旅游市场、市场竞争态、经济增长、亲景度等。结合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入境旅游的研究大多以“入境旅游”这一关键词为文章的中心内容,以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面板数据等定量模型作为研究方法,从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时空差异等角度围绕入境旅游流、入境旅游市场、市场竞争态等热点展开,这些共现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能指示入境旅游研究的走向。

(三)研究发展路径分析

图4 文献共被引时间线图谱

表1 关键节点被引文献

不同的研究热点一般基于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勾勒出了入境旅游研究的发展路径。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发展,入境旅游研究的内容正在不断丰富完善。为了解入境旅游研究的演进路线[10],通过CiteSpace软件生成文献共被引时间线图谱,详见图4,并归纳出关键节点被引文献,详见表1。

图5 刊文数量图

从图5刊文数量图来看,入境旅游研究的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和深化阶段。

起步阶段(1998-2003年)。此阶段关键文献数量较少,研究尚未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从2000年开始,入境旅游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主要从入境市场等角度分析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及趋势预测。马耀峰将全国入境旅游流划分为5大基本旅游流区[1],张红等则在实地抽样调查基础上分析了上海等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市场的结构特征、时空变化规律[2,3]。入境旅游趋势预测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例如吴江华等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相应的研究[28]。该时期研究重点为热点旅游城市的入境现状特征及规律分析。

成长阶段(2004-2007年)。期间大多文献运用定量方法,从区域市场竞争、旅游经济差异测度、影响因素等方面聚焦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孙根年依托区域市场旅游竞争态模型剖析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入境旅游的客源地市场和目的地市场的竞争态势[8]。陆林等研究者开始探讨入境旅游发展的省际差异[11,20]。庞丽和陈秀琼都认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区域间的差距会逐渐缩小[12,21]。陈秀琼通过研究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间动态演变过程,验证了发展入境旅游业确实能起到调整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12]。卞显红等以长江三角洲的6座城市为例,构建了模糊综合评判矩阵模型,对该区域的旅游流份额、流动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16];该文为研究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提供了一个新的动态视角。还有部分学者则着眼于分析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背后原因,例如敖荣军认为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非常大,而造成这种差异不仅因为各地区的旅游资源不平衡,且还有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其他影响因素[15]。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颇丰,侧重于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方面。

稳定阶段(2008-2011年)。该阶段的理论研究在旅游流和旅游经济等方面都有新发现。在这段时期,一些学者侧重从宏观角度探讨问题,研究内容更趋于细致和完善。赵东喜选取我国的省域面板数据,不仅同时考虑时间与截面信息,而且从收入与市场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影响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的原因和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13]。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大国优势为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潜力和发展后劲。孙根年选取资源—区位—贸易三大因素,提出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的三因素假设,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入境游客地域分布和目的地选择的宏观规律,并提出经济贸易联系对入境旅游的影响这样一个新视角[14,24]。乌铁红等学者构建新模型作为测算工具,从不同角度分析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成因[22,23]。还有一些学者对入境旅游中旅游流的规律、特征及转移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4,18,29]。刘法建等尝试以旅游流的内在联系特性入手,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入境旅游流特征,进一步将旅游流研究与网络分析的理论技术相结合[14]。张佑印和王永明等以北京为案例地,通过杠杆原理、构建旅游流扩散指数等新方法,分析北京入境旅游流向其他省市空间扩散的动态转移规律及扩散路径模式,对我国入境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起到一定补充[30,31]。这一时期的研究为入境旅游的均衡发展和各省市旅游政策的制定等宏观决策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深化阶段(2012年至今)。该阶段入境旅游业发展迅速,研究成果的实践性显得尤为重要。之前关于旅游流的研究大多基于数量规模的分析,对旅游流的质量鲜有涉及。李振亭首次提出了入境旅游流流质的概念,并对中国近20年入境旅游流流质变化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不应该过度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张,特定阶段质量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26]。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一直是国内学者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深化阶段的研究完善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们试图对中国城市的入境旅游现状及其差异性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万绪才等补充了现有研究在区域范围方面的不足,从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层面对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性进行探析,并进一步深入探究影响因素,为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19]。张子昂等对微观尺度即县域入境旅游展开了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入境旅游方面对微观尺度单元的研究内容[32]。王克军提出入境旅游市场贡献的概念,有利于推动我国向国际旅游经济收益大国转变,给实践带来更多便利[33]。该阶段的成果进一步完善了入境旅游研究的实践意义,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更加多元,尤其是旅游流和区域差异方面的研究趋于全面。

三、结论与展望

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入境旅游研究领域291篇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入境旅游作者合作知识图谱、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以及文献共被引时间线图谱。这些知识图谱清晰地反映入境旅游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合作关系、研究热点以及研究的发展路径,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入境旅游领域的研究现状。具体结论如下:

(1)入境旅游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孙根年和马耀峰,他们在文献被引频次和网络中心度方面都属于第一梯队,在该研究领域中有较高的影响力。该领域在不同阶段都涌现出许多学者,其研究具有持续性,并形成了核心研究机构,但机构不够多元且机构之间缺乏深入的合作。在今后入境旅游研究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学者组成多元化、有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有效发挥领域内学术研究的团队效应,对提高本领域的综合水平带来良好的影响。

(2)入境旅游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入境旅游流、入境旅游市场、市场竞争态、经济增长、亲景度等,研究方法以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面板数据等定量方法为主。从研究内容来看,入境旅游各阶段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流和旅游市场等少数几个方面,研究主题较为单一。从研究方法来看,入境旅游研究经常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等相关理论方法进行分析,然而旅游学科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门类,该领域的研究与很多其他学科交互性不强,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性略显不足。未来仍需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为入境旅游研究的理论、实践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3)国内入境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真正受到关注则是在21世纪初期,经历了起步阶段、成长阶段、稳定阶段和深化阶段,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深化阶段。结合入境旅游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程,未来入境旅游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沿线省市入境旅游的发展趋势研究将成为近期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同时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游客入境旅游意愿及行为等方面也值得研究;第二,近年来入境旅游发展相对平稳,如何提高客源国市场对我国旅游业的贡献价值,如何培育高质量的入境旅游市场,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对我国进一步提高入境旅游发展水平有实践意义;第三,在出境旅游蓬勃发展之下,如何平衡出入境旅游的关系也值得学者们关注。

[1] 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2001,16(6):44-46.

[2] 张红.我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0,15(2):56-57.

[3] 刘静艳,马耀峰,张红.上海境外游客旅游空间流动趋势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01,40(S2):119-122.

[4] 马晓龙,吴必虎.西安旅游区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5):95-97.

[5] 翁瑾.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与中国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动[J].旅游学刊,2008,23(6):30-35.

[6] 林德荣.福建入境旅游市场中台湾客源市场特征分析[J].旅游科学,2007,(1):46-49.

[7] 任瑞萍,吴晋峰,韩立宁,王奕祺.京,沪,穗口岸入境外国旅游市场特征对比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7): 642-646.

[8] 孙根年.新世纪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1):121-125.

[9]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10] 李远航,张真真,宋攀.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外在线学习研究历程与热点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36(2):100-103.

[11] 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12] 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12):1271-1280.

[13] 赵东喜.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分省面板数据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1):41-45.

[14] 刘法建,张捷,陈冬冬.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J].地理学报,2010,65(8):1013-1024.

[15]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财经研究,2006,32(3):32-43.

[16] 卞显红,沙润,杜长海.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分析[J].人文地理,2007,(2):32-38.

[17] 孙根年.大国优势与中国旅游业的高速持续增长[J].旅游学刊,2008,23(4):29-34.

[18] 陈刚强,李映辉,刘娟.中国入境旅游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变化[J].地理研究,2011,30(6):1044-1054.

[19] 万绪才,王厚廷,傅朝霞,等.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重点旅游城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2):337-346.

[20] 周玉翠,陆玉麒,谢江红.我国国际旅游的区域差异[J].经济问题探索,2005,(9):41-44.

[21] 庞丽,王铮,刘清春.我国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3):51-55+128.

[22] 乌铁红,张捷,李文杰,等.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及成因——基于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5): 189-194.

[23] 姜海宁,陆玉麒,吕国庆.江苏省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09,24(1):23-28.

[24] 孙根年,张毓,薛佳.资源—区位—贸易三大因素对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J].地理研究, 2011,30(6):1032-1043.

[25] 李创新,马耀峰,张颖,等.1993~2008 年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时空动态演进模式——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0,31(2):257-268.

[26] 李振亭,马耀峰,李创新,等.近20年来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变化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 40(1):94-99.

[27] 唐顺铁,郭来喜.旅游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1998, (3):38-41.

[28] 吴江华,葛兆帅,杨达源.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国际入境旅游需求的定量分析与预测——以日本对香港的国际旅游需求分析为例[J].旅游学刊,2002,17(3):55- 59.

[29] 刘宏盈,马耀峰.基于旅游流转移视角的云南入境旅游发展历程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7):23-27.

[30] 张佑印,马耀峰,马红丽,等.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旅游流平衡点转移规律研究[J].旅游学刊,2009,24(12):31- 35.

[31] 王永明,马耀峰,王美霞.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特征及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6):1019-1024.

[32] 张子昂,黄震方,曹芳东,等.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时空跃迁特征及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16,35(6):1177- 1192.

[33] 王克军.主要客源国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贡献分析[J].旅游学刊,2017,32(1):32-41.

Research Progress of Inbound Tourism Based on Citespace Knowledge Mapping

YU Lu, TAO Yu-guo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Based on 291 samples selected from CSSCI database, corresponding knowledge map through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software to explore inbound tourism research progress is analyzed. It finds that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rs emerging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inbound tourism research field but more intensive cooperation is limited to few scholars.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inbound tourism flows, inbound tourism market and competition conditions etc. Inbound tourism research generally goes through initial stage, development stage, prosperity stage and deepening stag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future inbound tourism trend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Belt and Road” country tourists inbound tourism intention; improving tourist country market contribution and balance relation of entry-exit tourism, etc.

inbound tourism; knowledge mapping; CiteSpace

F592

A

1009-9115(2019)01-0080-06

10.3969/j.issn.1009-9115.2019.01.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31),江苏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教师科研支持项目(15XWR013)

2018-03-22

2018-05-25

俞露(1994-),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

(责任编辑、校对:王淑娟)

猜你喜欢
入境图谱文献
中医药知识图谱应用现状分析及痴呆痰瘀互结证知识图谱构建探索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绘一张成长图谱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警查證截獲非法再入境男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