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毒品犯罪侦查讯问的逻辑艺术

2019-03-05 03:23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供述讯问杨某

周 磊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031)

当今的毒品犯罪往往呈现出集团化、智能化、隐蔽化等特点,对侦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侦查措施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侦查工作的需要。大胆探索,创新思维,是毒品犯罪侦查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警力不足、能力恐慌的现实状况下,努力挖掘侦查人员自身的潜力,向大脑要警力,开展侦查思维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侦查讯问是重要的侦查措施和手段之一,在毒品犯罪案件侦查中,讯问难是侦查人员面临的突出问题。犯罪嫌疑人十分狡猾,反侦查意识强,反讯问伎俩经验丰富,为了逃避或减轻法律的制裁,不供、少供、谎供现象比较普遍。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可以借鉴逻辑学科的相关理论,以逻辑思维的规律为指导,开展侦查讯问逻辑艺术研究,提高侦查讯问效率,为侦查人员侦查破案提供一些智力支持。这里所说的逻辑艺术就是逻辑方法包括逻辑规律在内的巧妙运用技术,即从逻辑的视角对毒品犯罪侦查措施与手段讯问的技巧进行讨论。

一、同一剥伪艺术

逻辑理论认为,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保持同一。这是要求人们的思维保持确定性的规律,否则思维就会产生混乱。它是人类思维最基本的规律。有意或无意违反这条规律就会犯逻辑错误。[注]① 公安部人事训练局.逻辑学教程[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思想必须保持前后一致。如果不能保持前后一致,就说明其思维陷入了混乱,违反了人们思维的常态,出现反常现象。这时,人们应该引起高度警惕,敏锐地发觉对方的阴谋,剥除其伪装。在毒品犯罪案件的侦查实践中,如果犯罪嫌疑人故意违背它的时候,就说明这个人在撒谎,进行伪装,企图隐瞒实情。巧妙而灵活地运用思维规律同一律,容易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可以有力地揭露犯罪嫌疑人的事实真相,剥除其伪装,达到侦查讯问的目的。例如:在一起涉嫌走私、贩卖毒品罪案件的抓捕中,侦查人员袁某和叶某抓获犯罪嫌疑人杨某后进行的一次突审,主要的审讯技巧就是采用同一剥伪艺术来突破案件。

(案例节选)

问:“请把你的事说说吧,老实交代!”

答:“你们搞错了吧,我是守法公民,你们凭什么抓我?”

问:“你自己做了什么不知道吗?”

答:“我什么都没做啊!”

问:“你随身带这么多现金干嘛用?”

答:“我我是做生意用的。”

问:“做什么生意?”

答:“我是做橡胶生意的。”

问:“有什么证据证明你是用这些钱做橡胶生意的呢?”

答:“有啊,我是刚从老挝回来,还签了承包合同。”(边说边用戴着手铐的手指着自己的衣兜,合同还在我口袋里呢。)

侦查人员袁某示意叶某把合同取出来。叶某是某县公安局专门抽调出来配合这次行动的民警,擅长老挝语。

问:“杨某,你认识老挝文字吗?”

答:“认识啊。”(不知所措)

问:“这是承包合同吗?”

答:“是的。”(实为离婚协议)

问:“真是吹牛不打草稿,这明明是一份离婚协议啊!”(说着就把所谓的合同举到杨某的面前。)

答:“不语。”(手开始发抖。)

问:“杨某,你不要再演戏了!”(杨某惊慌失措,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

答:“那我我”(吞吞吐吐还是不供述,想抵赖。)

问:“我再问你,你一个人带四部手机是咋回事?”(反常)

答:“作为一个跨国公司的老板,身上带几部手机不是很正常吗!”

问:“不老实!你在骗谁呢,你看这怎么解释?”(出示另一组民警发来的短信)

答:“我,我说”[注]刘楚仁.禁毒专班[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

原来薛某在前往某县城的途中,被另一组民警顺利抓获。从薛某的手机短信中,发现楚某发来的一条短信:“已见过杨某,我在某县新城广场等你,速来!”杨某把毒品卖给了楚某,薛某是去接应楚某的。

在审讯中,当问杨某身上携带这么多现金干嘛用时,他说是用来做橡胶生意的,从老挝刚回来,并且有签订的“承包合同”,按照同一律的要求,“承包合同”的思想应该保持下去,可是,结果他的“承包合同”实则是“离婚协议”,显然出现了不一致,说明他第一次违背了同一律;他说自己是跨国公司的老板(做橡胶生意),这一思想应该保持下去,但是,手机收到的短信是杨某把从老挝走私来的毒品贩卖给了楚某,就是说杨某是在做毒品生意,与前面的做橡胶生意出现了不一致,这是他第二次违背同一律。他的“承包合同”使用老挝文书写,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企图用老挝文字欺骗民警(以为一般民警看不懂),想蒙混过关。出现故意违反同一律现象,说明他在撒谎,进行伪装,企图在隐瞒实情。

作为思维的基本规律,同一律对人的思维具有某种强制性。巧妙运用同一律,能够戳穿说谎者的谎言,剥下其伪装,进行有力的揭露,达到有效突破审讯的目的。

二、矛盾辩假艺术

不矛盾律也叫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也就是说,相互矛盾或反对的两个思想,不能同时都真,其中必有一假。根据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内容,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肯定两个具有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思想,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同一对象作出自相矛盾的反映,否则该思想就不能被承认是真的。它也是关于人们思维确定性的规律,有意或无意违反这一规律,都要犯逻辑错误。

在毒品犯罪案件的侦查实践中,犯罪嫌疑人为了掩盖其罪行,往往前言后语自相矛盾,侦查人员可以运用不矛盾律(矛盾律)抓住犯罪嫌疑人的逻辑错误,有力地戳穿其虚假的辩解,顺利突破案件。侦查讯问过程, 实际上就是发现矛盾,揭露矛盾的过程。利用矛盾是讯问犯罪嫌疑人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发现矛盾和掌握发现矛盾的方法。常见的矛盾有:同案犯供述之间的矛盾,同一个犯罪嫌疑人前后供述之间的矛盾,犯罪嫌疑人供述与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自然规律、人文历史、社会习俗、常识习惯、客观事实方面之间的矛盾。[注]张怡然.犯罪嫌疑人的反讯问手法及其对策[J].法制与社会(司法天地),2015.11(中).侦查讯问人员在讯问过程中,首先要扎实做好基础工作,比如仔细阅卷、细心观察、认真听说、深入调查等发现矛盾,其次要努力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主要是找出产生矛盾的原因。在运用矛盾时,要妥善掌握时机,利用嫌疑人与同案犯在利益关系上的矛盾、使用证据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等。利用矛盾时要遵守两条规则:一是不要按常规思维提问,要具体细致重复交叉提问,矛盾会暴露得更多;二是当矛盾暴露时,不要立即揭露批判, 相反地适当提问,引导其把话说得明确坚定,使之“作茧自缚”,伺机一举戳穿,给予有力的揭露与批驳,受讯人也必将理屈词穷,无言可说,从而迫使其供出真实的案情。[注]张醒.探微讯问凶杀案件犯罪嫌疑人的逻辑对策[J].辽宁警专学报,2012,(2).例如,在一起贩卖毒品罪案件中,拼凑毒资的组织者李某、集资人张某及其的老姘同时被抓获,对张某的讯问如下。

(案例节选)

问:“张某,今天你有没有想好,能和我们谈谈你的情况吗?”

答:“想好了。”

问:“好,那我问你12月27日晚上你提着一个黑色的袋子摔门而出匆匆忙忙乘电梯下去干什么?”(楼道有监控摄像头)

答:“扔垃圾。”(说明手中提的是垃圾袋)

问:“但是之后在你家门口不远处的广场电线杆附近,你递给李某的还是那个黑色的袋子啊!”(出现矛盾,露出破绽)

答:“不语。”

问:“好好回忆一下当时手里到底提的是什么?”

答:“是,是垃圾。”(神情开始慌张)

问:“那你老姘怎么跟你说的不一样呢?”(筹集的现金,说明手中提的是现金袋子)

答:“那我记不清了。”

问:“不老实,袋子里到底是什么?”(步步紧逼)

答:“想起来了,我提的是西瓜。”(不是垃圾袋——出现矛盾)

问:“大冬天的,你晚上拿着西瓜下楼去干什么?”

答:“送,送给李某。”

问:“哦,那送给他的应该是一个整西瓜吧?”

答:“是的。”

问:“那怎么听说黑色袋子看起来不是很重啊?”

答:“嗯,西瓜不是很大。”(几万元的现金重量和一个成熟的西瓜重量相差很大,出现破绽。)

问:“不要再编造了!你知道你家门口附近有几个摄像头吗?”(暗示拍下的事实无法抵赖)

答:“不语。”(惊慌失措)

问:“好好想想吧,想好了再告诉我。”

答:“我说,可我要找何警官说。”(迫不得已,找自己信得过的人供述。)

辨别毒品犯罪嫌疑人口供的真假,最常用的逻辑方法就是有效地运用不矛盾律(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如果侦查讯问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不矛盾律(矛盾律),并且将其转化成有效讯问的逻辑艺术手段,那么就能胸有成竹地依据不矛盾律(矛盾律)的要求,主动去寻找疑点,发现矛盾,顺利解决问题。

本案中,从对集资人张某的讯问可以看出,多处出现矛盾,露出破绽。矛盾一:张某说提的黑色塑料袋是垃圾与给李某的黑色塑料袋(不是垃圾袋)相矛盾,如果是垃圾的话按照常理下楼后就会扔掉,不会再递交李某的。这是犯罪嫌疑人张某的供述与常识习惯相矛盾。矛盾二:张某的供述垃圾袋子与他老姘的供述筹集的现金(即现金袋子)相矛盾,这是属于同案犯供述之间的矛盾。矛盾三:张某前面的供述垃圾袋子与后面供述的西瓜袋子也相矛盾,属于同一个犯罪嫌疑人张某前后供述之间的矛盾。矛盾四:张某的供述“西瓜袋子”与“现金袋子”轻重之间也存在矛盾,这是供述人的供述与客观事实相矛盾。侦查讯问人员需要有很好的辨别真假的能力,善于发现犯罪嫌疑人自己供述中的谎言和矛盾,戳穿其虚假的供述,迫使犯罪嫌疑人不得不供出事实真相,达到讯问的目的,以理服人,制服犯罪嫌疑人。

三、排中确定艺术

排中律也是思维的基本规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换句话说,就是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思想中不能同时认定都是假的,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按照排中律的要求,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中必须做出非此即彼,排除中间的选择,不允许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如果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就会犯逻辑错误。在毒品犯罪案件的侦查实践中,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罪责,蒙混过关,总是千方百计地隐瞒案件真相,编造假口供,必然会导致两个相互矛盾的供述。因为假口供不是自己真实所为,考虑不周,记忆不牢,不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经不起反复提问,容易露出马脚,所以很难自圆其说。假口供容易与已知的案情真相之间相互矛盾,或者口供自身前后相互矛盾等,侦查讯问人员要善于发现矛盾,瞅准时机,揭露矛盾,将排中律的原理转化成有效的逻辑艺术手段,发挥逻辑不可战胜的力量,掌握讯问的主动权,让犯罪嫌疑人必须做出确定性的选择,从而一举突破案件。[注]汪海燕.破案的逻辑艺术[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例如,在一起毒品犯罪案件中(民警访谈资料整理),面对审讯,犯罪嫌疑人姜某依然拒不开口,再次对姜某讯问如下。

(案例节选)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侦查讯问人员从包里取出一把钥匙)

答:“知道,是钥匙。”

问:“这是哪里的钥匙?”

答:“不语”(回避)

问:“梦圆小区的吗?”(偶抛证据)

答:“点点头。”

问:“你认识三姐吗?”

答:“以前听说过。”(含糊其辞)

问:“不是问你是否听说过,我是问你是否认识?”

答:“不认识。”

问:“那你认识二哥吗?”

答:“也不认识。”(企图回避问题)

问:“你给一个不认识的人(二哥)汇了三十万元钱,你自己能解释过去吗?”(出现矛盾)

答:“不语”(回避)

问:“如果说三姐和二哥你都不认识,那么‘表妹 ’(毒品)你认识吧?”

答:“脸涨得通红。”

问:“你不要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清楚,这些证据足以够你定罪量刑了。我们主要想给你留一个机会,让你自己说。这个人你认识吗?”(感觉时机比较成熟了,出示手机里的照片,把正在医院救治的民警照片给他看。)

答:“不认识。”(毫不犹豫)

问:“你终于讲了一句真话!你是不认识他,让我来告诉你,他是谁。他是人民警察,为了救你却被车撞伤的。”

答:“谢谢这位警察!”

问:“你最好的感谢方式就是认罪伏法,供述犯罪事实,积极协助我们民警侦查破案。”

答:“能给我一支烟吗?”

问:“可以。”

答:“我我交代。”(迫不得已)[注]周水清.审讯策略与取证技巧[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随着讯问新方法、新经验的推陈出新,讯问技巧也会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加以运用,如此才能牵出大案要案线索,达到侦查预期的目的,体现出讯问技巧在侦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注]王昊,梁将,王永兴. 论刑事侦查中讯问技巧[J].法制与社会(司法天地),2015.7(上).排中律强调在相互否定的两个思想中必须做出明确的选择,确定其中的一个思想。侦查讯问时要明确简练,尽量避免使用不妥当的复杂问句。在讯问中做到一问一答,使人容易辨别事实真相。要在熟悉案情的基础上发问,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不要发问。同时,要及时辨别嫌疑人供述中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因为犯罪嫌疑人总想推脱法律责任,每当侦查讯问人员就某些实质性问题进行追问时,他们往往闪烁其词,或保持沉默,企图蒙混过关。以逻辑思维为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讯问,才能体现讯问的意义,实现讯问目的。

本案中,侦查讯问人员充分利用排中律这一基本规律,结合所掌握的证据,设置一些具有矛盾关系的问题,连续或间断发问。面对侦查讯问人员的发问,姜某都故意违反排中律,采取回避态度,想蒙混过关。侦查人员依据排中律的要求,能够快速识别出犯罪嫌疑人供述中的逻辑错误,及时进行应对,掌握讯问的主动权,以“棋高一着”的讯问艺术迫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当讯问人员问到“这是哪里的钥匙?”时,姜某本来可以回答“知道”或者“不知道”,这是一对矛盾关系,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真,没有第三种情况。但是姜某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以沉默进行回避,不做出选择。当讯问人员抛出一点证据时,才勉强“点点头”;当讯问人员问到“你认识三姐吗?”,本应回答“认识(三姐)”或“不认识(三姐)”,也是一对矛盾关系,但他仍然采取回避的态度,只说“以前听说过”,再次违反排中律,讯问人员及时识别出其逻辑错误并纠正后,犯罪嫌疑人才回答“不认识”;讯问人员问到“那你认识二哥吗?”企图回避“不认识”,但讯问人员问到“你给不认识的人(二哥)汇了30万元钱”时,姜某“不语”了,此时违反常理,露出破绽,出现矛盾。讯问人员继续追问“如果说三姐和二哥你都不认识,那么‘表妹 ’(毒品)你认识吧?”,他顿时涨红了脸。“毒品”是核心问题,拼凑毒资,参与贩毒,姜某当然知道。对于讯问人员的一系列提问,姜某故意违反,他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接下来,结合思想教育等,迫使其就范,显示了逻辑不可战胜的力量。

结 语

总而言之,在侦查实践中,积极运用逻辑思维,能够有助于侦查人员学习掌握新的审讯方法,为高效、快速突破毒品犯罪嫌疑人口供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大量毒品犯罪已破成功案例进行梳理总结,以逻辑思维规律为指导,总结出三大讯问逻辑艺术:一是同一剥伪艺术,二是矛盾辨假艺术,三是排中确定艺术。对讯问逻辑艺术进行研究,力求能够进一步提升侦查人员严密的思维能力,牢牢掌握讯问的主动权,侦查讯问人员以“棋高一着”迫使犯罪嫌疑人不得不如实供述,认罪伏法,从而瓦解其抗审意志,有效达到讯问目的。

猜你喜欢
供述讯问杨某
比较法视域下被告人庭前供述证据能力的三种模式
——以被告人翻供为主要研究视角
重复性供述排除规则的现实图景与完善路径
——基于118份裁判文书的实证考察
“送上门”的逃犯
侦查讯问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儿子能否继承父亲生前赠与他人的财产
论重复性供述排除规则
16岁少年盗窃同村村民钱财获缓刑
将捡到的钱捐给灾区,应当承担责任吗
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
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以公安机关侦查讯问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