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内涵与理论特征

2019-03-05 09:17吴学磊王学军徐鲸红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说阶级马克思

吴学磊 王学军 徐鲸红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意识形态”这一词汇自特拉西创立以来,其内涵就一直备受争议。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关于意识形态的独特观点。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体现在他的诸多著作中,《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其意识形态思想的正式形成,经《共产党宣言》、《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等逐步深化。马克思通过对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确立起科学的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理论,明确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揭露了意识形态维护阶级统治的本质、阐明了意识形态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起了一个科学的意识形态学说体系。

一、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是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的观念部分,社会的物质生活实践决定着意识形态产生、变化与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颠倒观念与社会存在关系的错误观点,明确了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科学原理。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家们,将意识、概念、观念等抽象的因素当做产生现实世界的原因,却“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过世俗基础”。因此,在他们的眼中历史也就成了从天国降到人间的存在物。依照马克思的观点,“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生产的交往形式即各种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也就是说,“市民社会”是历史产生的现实基础,没有“市民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也就不会有历史的进步。同时,又因为“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所以,意识形态同人类的历史一样,也是由“市民社会”所决定的存在物。可见,马克思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家的过程中阐明了人类的历史以及在历史中所产生的意识、观念等精神产物都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而非观念的东西创造了社会的现实。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们为了生存必然要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同时,这一基础是“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也就是说,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思想的上层建筑就是意识形态,它是由物质生活实践所决定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形式会就随着人们改变现实生活的活动而发生变化。因此,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由现实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思想性存在物。

意识形态不仅受经济基础所制约,而且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因为创作与论述的需要,马克思把“重点放在从基本经济事实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观念”,这就给了他的敌人进行曲解或歪曲的把柄。这些理论家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歪曲为机械的“经济决定论”。为了反击这些错误观点,恩格斯指出,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对国家权力、法、宗教、哲学等起决定作用,但意识形态又“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并且,像宗教、哲学等虽然受经济基础影响,但是它们产生时期的经济水平比较低,它们也受到愚昧的自然观的影响,所以,“要给这一切原始状态的愚昧寻找经济上的原因,那就太迂腐了”。恩格斯的论证表明,我们在承认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不能陷入机械决定论的陷阱,必须看到意识形态发挥反作用时所表现出的相对独立性。

二、意识形态是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的阶级意识形态观点呈现出三种样态,即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与现实相脱离的虚假意识形态。

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指想要推翻旧的统治秩序的阶级,为了达成革命的目的,进行舆论宣传与动员时所创造出来的口号、理论与思想等精神内容。时代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催生了为改善自身生存状况而进行斗争的革命阶级,这一革命的阶级为了团结群众、领导革命,必须有相应的理念与口号作为行动上的指导。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这一个革命的阶级若想取得革命的胜利,首先要以全社会非统治阶级代表的姿态出现,突破旧的、没落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将自身利益说成是大家的普遍利益。事实上,革命阶级与其他被统治阶级有着多种利益上的交集,其思想主张体现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追求,反映着时代发展的历史趋势,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与拥护。特定意识形态必须首先成为特定阶级自觉的思想武器和工具,才能为这一阶级的斗争服务。革命阶级通过这种思想上的动员,以团结革命的力量,最终达成了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目的。简而言之,社会的变动催生了革命的阶级,革命阶级创造了革命的意识,革命的意识又促进了革命的发展。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指由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家创造的,反映本阶级社会关系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为目的的思想体系。革命阶级推翻旧的统治阶级之后,取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上升为国家的新统治阶级,这时需要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以巩固自身的统治。马克思认为,统治阶级作为一个社会的统治者,其自身的利益诉求会体现在这一时代的任何领域,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也必然是这种诉求的体现。所以,“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可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体现。并且,由于分工的存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日益分化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阶级。一部分作为思想家的精神生产群体,进行着本阶级意识形态的建构,他们精神生产的成果总和也就构成了自己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另一部分物质生产者则接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所以,“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虚假意识形态是指反动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腐朽统治,编造种种谎言以欺骗群众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当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意识形态颠倒了意识与现实的关系,将抽象的理论变成超脱于社会之外的、独立自足的东西;当这种理论仅仅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不能再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以至于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也就蜕变为虚假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人的意识无疑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然而这种反映在转化的过程中,却发生了颠倒,现实的东西成了结果,思想的东西成了原因。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这些创造者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很明显以往思想家们的这种依靠观念来建构现实的理论,完全把现实与思想关系颠倒了,必然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的进步。同时,以往的统治阶级作为少数群体的利益代表,决定了他不能超越其固有的狭隘性,为了维护其自身的阶级利益,其不得不借助于“虚伪意识形态”来巩固其腐朽的反动统治。

三、意识形态与文化互为发展的载体

在马克思看来,文化就是人类超越自身的自然本能所创造出来的不同于外在自然的生存体系,“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从广义上讲,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这既包括物质性的成果也包括精神性的思想结晶。意识形态作为反映社会存在的精神产物,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构成要素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的。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使文化呈现出意识形态性。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道德、伦理、宗教等精神财富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意识形态借助这些形式与文化交织在一起,体现着文化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成为人了人类精神性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首先,意识形态影响着文化生产的主体。进行精神性文化生产的阶级,受制于他所属的统治阶级的利益与需要,因此只能根据意识形态的要求进行精神文化的生产活动。其次,意识形态作为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影响着文化主体进行精神文化的生产时的方式。最后,意识形态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蕴含着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创作成果需要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审视,因此意识形态也就成了文化创作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生产深受文化的影响,其社会作用的发挥也需要文化作为载体。在意识形态的生成与塑造的进程中,历史的形成的文化传统为其生产提供了文化背景与土壤,提供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已死的先辈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活人的头脑。......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自己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同时,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也对社会存在产生作用与影响。然而,这种反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载体,文化便成为了意识形态发挥作用最显著和最主要的载体。在现实生活中,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经常把“普世价值”当做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文化,让其打着文化的旗号行意识形态之实,妄图造成其他国家思想上的混乱,这就从侧面体现了文化在意识形态发挥社会作用时承担着载体作用。

四、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实现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性飞跃,具有独特的理论特征。

(一)历史继承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作为一种开放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概而言之,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继承了法国启蒙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科学成分。如,“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创立者特拉西的“观念科学”的思想,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等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科学成分等。与此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学说又是批判的理论,他通过审视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实现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使之能够更好的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实践的需要。马克思在意识形态的批判中实现了对以往人类意识形态思想的超越,发现了新的理论世界。首先,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意识形态家们,明确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非“从天国降到人间”的意识决定存在。其次,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指出追逐剩余价值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编造种种美好的谎言来达到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最后,马克思依据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对自己的意识形态学说进行批判,在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了自己学说的飞跃。

(二)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逻辑严密,具有最高的科学性。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扎根在唯物史观之中,是伴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所确立起来的,它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首先,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指导,对前人的意识形态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扬弃,继承和发展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其次,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出了共产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最后,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揭露了资产阶级为剥削无产阶级的事实,使广大无产阶级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马克思宣称自己的理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因此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阶级性也就是其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作为最革命的力量,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重任。但是,“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需要理论的指导。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其主要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家们编造的谎言,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没有时间与能力去建构关于自身的意识形态,因此无法实现革命的实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作为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意识的虚假性,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指明了道路,成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

(三)现实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马克思将现实的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以现实的人与其实践作为历史的前提和理论的出发点,建构起自己的意识形态学说。以往的理论家没有看到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将上帝或者绝对精神等观念作为历史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则把“现实的人”作为变革社会的物质,指出是人通过实践的活动,改变着自身的生活环境,创造着历史。所以,“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因此,把历史归结于虚幻的神灵与抽象的观念都无法合理的解释现实。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是从分析现实的生活中来,体现着现实性。实践性又是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现实性的最深刻表现。这种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作为一种理论成果,是以社会实践为来源和发展的依托。“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其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又具有指导社会实践的现实指向性。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学说,它是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夺取政治的领导权服务的,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它以付诸实践去改变现实社会为依归,指引着无产阶级求得解放的方向和道路。最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理论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为真理,革命的阶级通过革命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真理性。

猜你喜欢
学说阶级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