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型心律失常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以参麦注射液的效果评价

2019-03-07 02:05姚蕴函
智慧健康 2019年6期
关键词:参麦麻黄附子

姚蕴函

(长春公交医院(红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慢病科,吉林 长春 130000)

0 引言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以心率过缓(<60次/min)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发生机制是机体无法正常形成窦房结冲动或(和)传导窦房结冲动的过程有障碍[1]。临床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在病情较轻时无临床症状,心率<40次/min时可发生心绞痛、头昏、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易疲劳、活动后气促等症状。临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是药物疗法啊,常用药物有抗胆碱药(阿托品、山莨菪碱等)、拟肾上腺素药(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等)[2]。但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可体现明显的副作用。中医理论中,缓慢型心律失常是心肾阳气亏虚导致的心悸、心动无力[3]。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养护心血、疏通经络、解表温阳的功效。相关的研究证实,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改善心动过缓[4]。参麦注射液具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的功效。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对缓慢型心律失常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以参麦注射液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开展本研究,并纳入此期间来我院就诊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60例参与本研究。纳入标准:①心率<60次/min,胸闷心悸,眩晕失眠。②心肾阳虚,畏寒乏力,胸闷心悸,唇紫,面色苍白。排除标准:①脑肝肾器质性病变。②精神疾病。③对本研究中药物过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在26-70岁,平均(45.63±4.57)岁;病程在1-12年,平均(4.92±2.71)年。对照组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在27-69岁,平均(45.72±4.26)岁;病程在1-13年,平均(4.96±2.65)年。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P>0.05。

1.2 方法

两组均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60 mL,1次/d。观察组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 g,附子9 g,细辛3 g,丹参15 g,人参15 g,黄芪15 g,炙甘草15 g,肉桂12 g,桂枝12 g,五味子12 g。水煎服,温服,2次/d,1剂/d,连续用药4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两组实施中医证候评分,评分原则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心悸失眠、胸闷头晕、畏寒乏力、唇紫面白等)严重程度。症状越重,评分越高。治疗期间定时检测两组24 h动态心电图,将治疗前和治疗后的24 h平均心率、24 h最慢心率进行对比。根据治疗后临床症状、心率的改善情况判定治疗效果。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连续2天24 h平均心率>60次/min。有效: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检查结果基本正常,24 h平均心率较治疗前提高≥15次/min但未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心电图检查结果未明显改善,24 h平均心率较治疗前提高<15次/min且未恢复正常。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效果经判定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25% VS 66.25%),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n(%)]

2.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24 h平均心率、24 h最慢心率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评分、24 h平均心率、24h最慢心率经统计学分析,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24 h平均心率、24 h最慢心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前后差异经统计学分析,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7.52±1.65)VS(10.21±1.77)]、24 h平均心率高于对照组[(61.79±2.11)VS(58.15±2.19)],24 h 最 慢心率高于对照组[(50.78±1.67)VS(47.31±1.69)],P<0.05,详见表 2。

表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24 h平均心率、24 h最慢心率(±s)

表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24 h平均心率、24 h最慢心率(±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中医证候评分 24 h平均心率 24 h最慢心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80) 16.23±2.35 10.21±1.77 51.62±2.52 58.15±2.19 41.37±3.28 47.31±1.69观察组(n=80) 16.33±2.15 7.52±1.65* 51.55±2.69 61.79±2.11* 41.33±3.15 50.78±1.67*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心搏频率和节律、冲动传导发生异常。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引发心律失常的原因为器质性心血管病、药物中毒、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上按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率失常[5]。缓慢型心律失常较常见的有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各种传导阻滞。临床主要通过心电图检查确诊缓慢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心动过慢、脉缓、心悸失眠、乏力眩晕等。

在治疗上,使用抗胆碱药和拟肾上腺素可以增强心脏窦房结自律性、缓解冲动传导阻滞。但抗胆碱药和拟肾上腺素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使用效果不但无法明显提高,还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加重患者的身体和经济负担。非药物疗法也可治疗缓慢型心率失常。例如为患者安装起搏器。但安装起搏器的费用较高,还容易对患者的机体造成创伤,老年患者的耐受性也对安装起搏器有所限制。

中医理论中,缓慢型心率失常病机的根本为心肾阳虚。气血运行失调会使气血无法濡养全身脏器,脾无法有效统血,使机体气滞血虚,痰瘀聚于胸腹,表现出胸闷心悸、乏力失眠等。参麦注射液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和麦冬皂苷,能强心升压,改善冠脉流量,增加机体耐缺氧能力,减少心肌耗氧量,保护、修复心肌细胞,提高传导效率,抗心律失常作用[6]。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养护心血、疏通经络、解表温阳的功效。麻黄为君药,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附子为臣药,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辅助君药鼓邪外出;细辛可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协助附子纹理散寒。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麻黄附子细辛汤可增强心肌功能,并提高冲动传导速度,增强房室传导功能与拟肾上腺素药作用相似。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以参麦注射液合用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证实,缓慢型心律失常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以参麦注射液的效果明确,可提高心率,减轻临床症状。

猜你喜欢
参麦麻黄附子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Effects of Shenmai Injection (参麦注射液) Combined with 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 Injection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Peripheral Serum Levels of TNF-α,TGF-β1 and IFN-γ in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麻黄-杏仁药对成分-效应间变化规律
HPLC-ELSD法同时测定参麦止嗽糖浆中8种成分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
参麦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