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释问题探究

2019-03-07 11:21程菲菲
考试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离骚文言文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注释在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以及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言文的注释不仅起到辅助学生理解全文大意的作用,它更能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兴趣,是叩开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大门的重要环节。因此,教材中文言文注释的准确、简明、规范和系统化对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关键词:文言文;《离骚》;注释

人教版《离骚》篇是高中文言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离骚》一定给每一位高中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它读起来拗口、理解起来晦涩、背诵起来更是困难,正因为如此,教材中《离骚》篇的课下注释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离骚》篇注释注音问题研究

教材第17页课下注释④中“虽”字没有注音,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读作“suī”。但经笔者查阅资料得出结论如下:虽字应读“wéi”借为“唯”,只。王念孙《读书杂志》中说道:“虽与唯同。言予唯有此修姱之行,以致为人所系累也。‘唯字左或借作‘虽。《大雅·抑》‘女虽湛乐从。弗念厥诏。言女唯湛乐之从也。”由此可见,课下应注出“虽”字读音为“wéi”,不然的话“虽”与“唯”二字毫无关联,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去记住它,却不明白为什么“虽”字如此解释。

另一种情况是课下注释中给出读音,但笔者认为标注得不准确的,如:“茝”字在教材第17页注释第⑤条中给出注音为“chǎi”在文中是指香草名,即白芷。但作为“香草名”义的话在《辞源》第三版中给出的注音却是“zhǐ”。诸市切,上,止韵,照三。之部。意为香草。兰草之类。《楚辞·屈原〈离骚〉》中另有一句“茝”也读“zhǐ”:“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离骚》篇注释不准确的问题研究

教材中选段为《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部分。这一段集中表现了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以及热爱祖国却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感。采用极具楚地方言特色的语言,如果课下注释不够详细的话,学生很难达到情感共鸣。例如:教材第17页课下注释“②[太息]叹息”其中“太”字的意思并没有注释出来。太的意思为极大。古通“大”“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太”引申為极,最。《庄子·秋水》:“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大息”即太息。《史记·苏秦列传》:“于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司马贞索隐:“太息,谓久蓄气而大吁也。”原注释中只单纯解释为叹息意思不够详尽,情感也不够浓烈。因此太息应解释为大声地叹息,深深地叹气。

三、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离骚》篇注释不够简明的问题研究

教材第17页课下注释④中“谇”字解释为“谏诤”,注释是为了起到让学生更简单快速地理解文意的作用,但是学生一眼看过去并不能清楚明白“谏诤”是什么意思,还需要再查阅工具书才能真正明白。课下注释给出的这条解释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其实这个字是楚方言,赵逵夫的《楚辞语言词典》中给出的解释笔者认为作课下注释更合适:“谇:直言进谏。楚方言。王逸注:‘谇。谏也。”这样简单明了,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意,而且突出了屈原的耿直的性格特点。因此,笔者建议该条注释的释义内容应为:直言进谏。

与之情况恰恰相反的是教材18页课下注释⑤:“鸷鸟:鸷,凶猛的鸟,指鹰、雕等。鸟,这里指一般的鸟。”这条注释与上一段中的注释不同的是它没有将注释解释得更加难以理解,反而是有点重复拖沓。笔者认为这条注释后半部分对“鸟”做出注释是没有必要的。文言文注释需要注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注释、生字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等几个方面,而“鸟”字在本文并不在需要解释的范围之内,属于一般性词语,是学生熟知的词。因此“鸟”在课下注释中给出注释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四、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离骚》篇注释存在疑问项的问题研究

存在疑问项的注释主要问题是笔者在查阅资料期间不仅查到了课下注释给出的解释,还查到了其他解释,无法确定哪个解释更合理。其中有教材第18页第①条中有“偭”字的解释:“偭,背向,引申为违背。”在《辞源》第三版中查阅到解释:“偭:背,违背。”但在《楚辞语言词典》中却查到了这样的解释:“偭:面对着。《离骚》:‘偭规矩而改错。王逸注:‘偭,背也。赵逵夫《屈骚探幽》:按《说文》:‘偭,乡也。《少仪》曰:‘尊壶者偭其鼻。”

另外,教材第18页第B13条“鸷鸟”解释为:鸷,凶猛的鸟,指鹰,雕等。鸟,这里指一般的鸟。在《辞源》第三版中解释为:“鸷:猛禽。《说文》:‘鸷,击杀鸟也。参见‘鸷鸟(鸷鸟:猛禽,如鹰鹯之类。引申以比忠正之士。《楚辞·屈原〈离骚〉》:‘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但在《楚辞语言词典》中又出现不一样的解释:“鸷鸟:‘鸷为‘挚之借。鸷鸟,性情专一之鸟,即雎鸠。《诗经·周南·关雎》毛传:‘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郑玄笺:‘挚之言至也。谓王雎之鸟,雌雄情义至,然而有别。屈子以挚鸟自喻,表现了他坚持真理、恪守正道的情操。”

以上两个词两种解释都能解释得通,但究竟那种解释更为合理还有待商榷。

五、 结语

本文从人教版《离骚》选文的课下注释入手,分别从课下注释是否准确、是否需要注音、是否简洁明了以及存在疑问的注释项四个方面来讲文言文的注释可能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能够增加教材编写者对文言文课下注释的重视程度,能去挖掘文言文的课下注释其本身存在的更大的价值,促进学生以及教师改变对文言文晦涩难懂、难教更难学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7-18.

[2](清)王念孙.读书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辞源第三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21-3506.

[4]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

[5]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赵逵夫.楚辞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342-655.

作者简介:程菲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喀什大学。

猜你喜欢
离骚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不可回避就不要逃避
神性的转向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何为“言”,何为“文”——从“言、文并重”看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
文言文阅读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