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2019-03-07 11:21朱建智
考试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兴趣方法

摘 要:本文阐述了朗读教学中的常见误区,从加强朗读的指导入手,结合朗读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朗读教学;兴趣;方法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过程,是在再重现原作的基础上,融入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且运用各种技巧进行语言艺术的再加工的一项活动。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朗读与听、说、写是紧密结合,更是开启小学语文教学高效的“金钥匙”。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老师进行科学的指导才能实现的。

一、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常见误区

在十六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我们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一) 朗读时间较少

传统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大部分读书的时间,很多老师以为“读一读,过去就行了”。这种“雁过无痕”朗读不能利于语文教学整体效果的提高。

(二) 朗读的要求不明确

指令性的分配朗读任务,机械性的重复,不管是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闹,其实学生们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是没有用心、用情去读的。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的不良习惯。

(三) 朗读的要求高,良性评价少

许多老师严格按照《课标》对学生做出朗读要求,先前没有进行朗读指导,而发现学生读得不好,就予以批评性的评价:“一点感情都没有!”“这么小声!”“要读出角色当时的心情!”……试想一下,孩子们当时的感受。时间一长,学生容易失去朗读的兴趣,积极性自然就不高了,有口无心地“念经”就成了课堂常见的一种朗读现状。

(四) 公式化的朗读指导

朗读的关键是能表情达意,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常用的方法就比较简化,许多老师常教学生在朗读时“遇到感情色彩浓烈或暗淡的,就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碰到急促或悠闲的,就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这种带公式化的朗读指导,学生往往不得要领,虽有轻重缓急之分,但读不入心,听不倾心。

(五) 朗读面不够广

公开课上,我们常看到的都是经常举手的(优秀生)被请起朗读,许多不敢举手的(后进生)基本没机会朗读。因此,大部分学生大多时间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要全体学生都学会朗读。

(六) “放羊式”的朗读

在平时的课堂上,许多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要读出感情”或“把……感情读出来”而不作指导,要求“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大部分学生只会感到大声读就是了,而且以读得最大声为荣,场面虽然热闹,但是学生读得真的有感情吗?孩子们能有环境真正地静心去思考问题吗?

(七) 中途打断学生的朗读

常有这样的情形: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时,老师突然说:“×字读错了,发音要念成……”及时指正按常理是好的,然而学生好不容易投入并沉浸朗读意境之中,不停被打断唤醒!学生的朗读,还容易进入语言文字中,进入角色并读出感情吗?

朗读的总体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没能达到朗读要求,这除了与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有关,更多的是因为教师没有授予学生以正确朗读方法和技巧有关。

二、 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是教授学生朗读的基本知识,掌握朗读的基本技能

(1)发音要规范、正确。

(2)声音的轻重和停顿要合理。

(3)速度的快慢要适中;

(4)语气、语调要恰当。如朗读《小英雄雨来》中的“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时,就必须以一种高亢的声音、激昂的气息读出豪迈之气,爱国之情!

二是强调学生要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准确地掌握标准读音和朗读要领,流畅而正确地读出各种句式的不同语气,做到句读清楚,语气流利,感情鲜明。

三是结合实际,提出朗读的目标。如在教授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课文《母鸡》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按下列要求进行初读课文:

(1)边读课文,边划出不懂的字词。

(2)你喜欢母鸡吗?为什么?母鸡有哪些习性呢?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读不懂的字词,让其自行查字典,我再进行检查指导,然后指名口答上述问题。通过这样带要求的初读,使学生感知整体,对课文就能有个初步的印象。

四是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进入意境。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主动创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最佳时机和朗读的环境,学生就能在有味道、有画面的氛围中进入朗读的角色,从而实现有效的朗读。

五是让“赛读”成为激励学生爱上朗读的途径。“赛读”,顾名思义就是比赛朗读,在这里很多课堂上,常常以谁比较大声,谁读得准确,谁读得通顺为标准,甚至是以教师个人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赛读”的结果,往往一小部分成功拿到奖品或者鼓励,大部分成为失败者。这种方式“赛读”并没有珍视和保护好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说没有尊重到孩子们的努力付出,力求让他们都有相应的成功的喜悦。

六是提高教者自身的朗读水平。再优秀的学生,都需要有学识的老师进行点拨。在小学阶段,语文老师的朗读水平决定了她所任教的班级的朗读水平。如果老师自身对朗读文本疏于研究,固守简单的朗读经验和朗读模式,那对自己和学生都是不负责任的。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1)认识自身的声线,了解自己适合朗读的课文体裁。

(2)咬好字,吐好字,多练绕口令,说好普通话。

(3)多听广播(如收看中央电视台)、多听课文配套的范文朗读,熟练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4)熟读将要教学的课文。

(5)养成经常看书、朗读的习惯,激发和丰富教者的情感。

小学生朗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更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个性影响个性、以精神塑造精神的人文和心灵的沟通。愿广大教师走出朗读教学的一些误区,让朗读教学之花开得更为鲜艳,更具魅力,共同走上教学相长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红梅.琅琅书声中学语文[J].文教资料,2008(1).

[2]沈秀娟.谈朗读指导的方法[J].安徽教育,2006(6).

[3]范凯利.感情朗讀指导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3).

[4]薛海芹.让我们的朗读更精彩[J].成才之路,2009(2).

作者简介:朱建智,广东省惠州市,广东省博罗县石湾镇铁场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兴趣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