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2019-03-07 11:21竭蔚
考试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高考复习复习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习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论是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还是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又或者是政治、历史等研究人类发展历程的学科,都有其自身的核心素养。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在高考复习阶段,教师与学生应抓住历史核心素养的重点展开复习,将两者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与综合素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高考复习;复习策略

一、 重视历史解释,明确史学价值

在复习历史课程基础知识点的备考环节,学生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精准定位,以此加深自我认识与记忆。学生对历史解释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还需根据史实中的叙述了解其内在价值和情感体验,明确其定位,并设身处地地挖掘具体史实的内容,以此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历史难题。学生在分析历史解释时,应深入到时间、地点、人物与具体事件,追求历史事件的具体性、科学性、客观性,以此把握史实的因果关系与内在联系。例如,在2015年全国1卷的历史考卷中,有一个题目是这样的“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则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学生在解答这一道题目时,需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对时间、对象、事件进行一一分析,并准确了解“外戚干政”“家天下观念”“母系社会”“刘氏同姓诸侯王”以及“安宗庙,重社稷”等知识点的具体定位,再结合材料所给的信息,对其历史解释与史学价值进行深入探究。从对知识点历史解释的具体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刘氏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强大等问题早已被解决,与西汉初年这一时间段不相符,再运用排除法得出正確选项。学生在解题时,应遵循以材料为基础,并尽可能地提炼出有效信息,结合自身对历史解释与史学价值的了解,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推断。

二、 通史复习,培养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占有主导地位,历史课程的知识点往往围绕着特定时间与空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展开论述,只有紧紧把握每一知识点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才能梳理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与整体逻辑,才能更好地应对考卷中角度刁钻的难题。高考历史全国卷的命题与编排也十分注重对时空观念的考察,大部分的文字材料题都会提到年份、时间等相关字眼。例如,2017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综卷Ⅰ25题(如下所示),题干中按西汉的各个皇帝纪年给出其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从中可以看出汉高帝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的郡级行政区数量的变化,教师可在历史复习阶段引导学生加强认识时空观念的力度以及逐渐形成时空意识,不仅清楚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还可以脱离教材,联系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因而这一题可以从分析“汉高帝十二年”“汉文帝十六年”“汉景帝六年”等公元纪年入手,那么从时空史观出发,就可以很轻易地判断并确定该阶段为西汉统治时期,在结合历史背景和郡级行政区的地理空间信息的基础之上,就能够准确的分析出西汉统治时期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严格的结论,正确答案也呼之欲出了。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行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据此可知( )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图1 2017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综卷Ⅰ25题

三、 史观引领,突出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注重对人类社会客观事物的研究,对其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揭示性。在进行历史课程的复习中,学生应时刻遵循唯物史观的观点,在其指导下从多个方面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并挖掘历史价值与自我价值。例如,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综卷Ⅱ29题(如下所示),通过分析题目可知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其原因是根据地的土地革命。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教师应该通过在历史复习中突出唯物史观,使得学生可以用唯物史观的观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具备了该观念,才能在接触该题之处就意识到这一题主要是考察生产力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的知识点。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图2 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综卷Ⅱ29题

四、 理解家国情怀,把握考察立意

近年来,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的命题方向与出题内容逐渐向家国情怀靠拢,并带有民族的自豪性与骄傲性,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升爱国热情,增加其对国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家国情怀指的是以国、家为主的爱国爱家思想感情。例如2016年全国1卷的第40题的材料二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可以看出其中有关人口压力的事件正是当下的时事热点话题,因而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应着重抓住家国情怀要点,并把握时事政治与时代热点,关注高考出题内容与现代发生的重大事件的紧密联系。可以看出该材料把材料结合时事政治与历史事件,因而也着重考察学生会通过联系古今事件的材料分析能力,因而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口压力问题的解答了解相关时事,在紧紧把握相关时事热点以及解答材料的同时结合现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探讨。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历史全国卷高考的复习策略中,学生应基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点展开复习,重视历史解释,培养自身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及唯物史观,感受时代背景与人物情感,以此解决历史难题,培养自身历史思维与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竭蔚,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漳平市,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高考复习复习策略核心素养
高考复习英语作文讲评策略和模式
浅谈2016年6月之后的四级听力复习策略
2017高三地理复习策略之我见
浅析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策略
突破区域地理软肋,提升高考复习动能
化整为散,条分缕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