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教学中章

2019-03-08 03:17文静
西部论丛 2019年8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

文静

摘 要: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陶行和先生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语文课本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是最重要德育阵地之一,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小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以道育人

语文教材中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道德精华。如果没有语文,德育就像是没有绿叶陪衬的红花;没有德育,语文教育也只是剩下河床的干河。

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德育总是处于尴尬的境地

首先,与教学工作细致相比,德育工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一些教师以中考、高考为“挡箭牌”,只重视考试内容的讲解,而忽略德育教育。其实“德”与“智”并不矛盾,优秀的道德品质与学习品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就像魏书生说的那样:“其实许多教师也悟出了这样的道理,那些语文教的好、成绩高的教师实际上都很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德育工作可能会占用了智育教学的时间,但这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良好的成绩还得依靠良好的学风,而良好的学分主要来自正确的,系统的德育教育。

其次,德育目标缺乏梯度差异。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有着明显差异,同一教育阶段的学生也有个体差异,要求同一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都达到同样的程度、水平和境界,显然是脱离实际的。小学生始终只是小学生,他们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还不成熟,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要简单地做出或好或坏的判断。

再次,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简单的向学生灌输道德,去记忆那些空洞抽象的道德观念,脱离实际。当现实与理论发生冲突时,学生的思想会产生矛盾,陷入混乱。小学阶段的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道德的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德育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二、面对德育的这种尴尬境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明确教材的广泛性,找准德育切入点

“道德品性的个体生成是在一定的价值情境或价值影响中完成的。”而语文教学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情境与影响,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狼牙山五壮士》、《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说:“文学是对新一代实行潜移默化的很有力工具,文学能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和世界观发生影响。”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结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1.抓住重点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它是入“道”之门。要找准“悟点”,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个性,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把握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把握得准,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点就越能落实。如:在教学第五册第八课《一次成功的实验》,理解实验成功的关键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句话时,我让学生先联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着提问:“从‘先字,你体会出什么?”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从先字,我体会出小女孩在危险时刻,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那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学生们思考片刻,有位学生发言:“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先为他人着想,然后再想到自己。”然后,我又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先为他人着想”,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其中有几名学生对自己在生活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为他人着想而感到惭愧,并表示今后要向小女孩学习,做到“心中有他人”。最后,我給学生布置以“心中有他人”为内容写一篇小作文。有1名学生以《爱心使我快乐》为题,写了自己坐公交车回家的路上,为一位迈着蹒跚步子的老爷爷让座的情景。文章最后写道:“只是举手之劳帮助了他人,就可以让自己很快乐。”由此可见,她已经把“心中有他人”这一良好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去了。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正确的思想教育。

2.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掌声》、《幸福是什么》、《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妈妈的账单》一课中,讲述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帐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开给他的一份帐单,这份帐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情深,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对比两份账单中进行说话、朗读训练,并感悟到母爱的无私、无价,让学生懂得亲人之间的爱是弥足珍贵而不求回报的,要主动帮父母做事回报父母的爱。

(三)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的实效性

学会做人,是语文德育的核心。当然,这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学识,而且要熟悉小学生所关注的特点,话题。小学生还缺乏较高的分析能力,很容易受到负面的内容影响,当社会的现实与所受的教育发生冲突时,正面的教育也会在学生心目中遭到怀疑。教师要关爱和引导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想法,正面引导学生。“小悦悦事件”在2011年震撼了国人的心灵,引发德育大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来探讨,分析和反思,课后写一篇关于“小悦悦事件”感想的作文,这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也是一次对学生进行道德文明教育契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他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开辟语文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走出去,到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同时加强两个课堂的渗透。让学生去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观察、体验、判断,去了解相关道德知识,自身不断内化。德育只有更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实际,把枯燥的德育内容变成与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的无痕教育,德育信息才容易被学生接收,并产生一种潜力在的自觉内化运动,才能转化为自我意识,实现思想品质的自我完善,这样才更持久,更深刻。

(四)体现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楷模作用

教师,作文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可以取法和模仿的榜样。尤其是语文老师,在小学里几乎都是语文教师当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深。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陶冶学生的力量源泉。人格的影响是一种长期的,隐性的影响因素,是通过教师自身人格的内在魅力引起学生的佩服,尊敬和模仿,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也形成良好的品格。小学生的模仿,不是简单地模仿外部特征,而是侧重與学习自己崇拜的人的精神,气质。所以,教师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做到“智如涌泉,行可以为表仪者。”

三、总结

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而追求有道德的教育不仅是语文教育的责任,更是整个教育的责任,整个社会的责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祖国及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加大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梁其贵.语文德育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2] 陈海孏.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 王庆梅.新课改小学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际[D].上海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小学语文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