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质量提升途径研究

2019-03-08 02:52聂海岭
西部论丛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提升质量

摘 要: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的先锋模范代表,是先进性、模范性的体现,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后备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百年目标的操作规程,时代青年既是践行者也是见证者。历史使命对高校学生党员提出更高要求,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党员质量迫在眉睫。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学生党员质量途径并加以分析。通过入党过程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入党动机、通过党支部生活加强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通过学生组织提高大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三个方面的途径逻辑衔接,突出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的特点,旨在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党员质量,对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全面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关键词:学生党员 质量 提升

一、通过入党过程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入党动机

所谓入党动机,就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是推动其争取入党的精神力量。[1]这是主体的一种主观价值选择(内在动力),具有一定的目的导向(行为目的),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发展。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指与我们党的性质、纲领、宗旨、任务要求相一致的内在动力和行为目的。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以,只有坚定的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伟大事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才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入党动机根据内在动力和行为目的可以分为“崇高信仰型”、“追求上进型”、“盲目从众型”、“功利实用型”等类型。[2]

正确的入党动机是由于大学生对党的先进性的认同,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功利化”的入党动机使入党申请人以自我为中心,谋求个人利益,缺乏责任担当意识。目前,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现象时有存在,入党动机各种各样,如有的同学入党是为了毕业后找工作增添个人优势,有的同学是为一时的集体竞争。当然,我们需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保持党的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大学生党员是党员干部的后备力量,培养大学生党员正确的入党动机,从源头上保证党的队伍的质量,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要加强党员的入党过程教育。

过程教育是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在其过程哲学思想指导下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论思想。该理论倡导教育是一个过程, 重在过程管理和训练。其主要内容是:教育的主题就是生活的艺术,教育应该包含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活跃思维,激发和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生活乐趣的过程,是对未知世界的探险并获得发现的快乐;教育的节奏应该是人类经验的连续行进,教育应该因人而异。[3]入党过程教育重在对入党申请人入党过程的管理和培训,强化入党申请人对党的知识学习方式方法的掌握,通过体验式教育,促使入党申请人优化整合现有的党的知识,端正对入党过程的认识,培养正确的入党动机。具体举措如下:

一是入党程序要严格规范。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章》,规范入党程序。《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一章明确规定了党员发展原则,对入党申请人,入党介绍人,基层党支部等职责主体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入党流程做出明确指导。规范入党程序,主要是指防范无条件突击入党,抵制不合理的入党流程。入党程序有明确的流程图,主要包括提出入党申请、参加党校培训和考试、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发展对象、确定预备党员、成为正式党员等程序,各个环节之间还有明确的时长规定。在现实生活中,偶有以入党当作鼓励政策的现象存在,如有的高校党组织为了鼓励学生升学,提高升學率,承诺对成功升学的学生突击入党。党组织在不具备环境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不采取突击入党的形式。非正常情况下的突击入党,入党申请人不具备党员基本素养,入党动机不单纯,思想不纯洁,为党员队伍发展留下隐患,破坏了党组织公信力,扰乱了入党程序,是党组织不允许和不认可的。严格规范入党程序体现在入党环节的不可或缺,不可逆反,不可交替。有的党组织为了便于操作,简化入党流程,人为将入党流程中的某个环节取消,或调整入党培训环节,这都严重破坏了入党流程的规范性和严肃性,破坏了党组织威信,破坏了党员群体形象。严格规范入党流程还体现在流程环节间时间的严格控制。入党流程的环节时间是为了充分培养入党申请人,党组织通过充分的时间对入党申请人进行充分考察、培训、发展,逐渐培养入党申请人正确的入党动机。严格控制入党流程环节间时间主要是指不能人为压缩入党流程环节间时间。

二是加强入党申请人的教育培训。过程教育理论强调过程管理和训练的重要性。高校入党教育培训的组织主要是基层党支部,载体是党校。基层党支部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职能机构,是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党支部的有效组织和科学管理直接影响党员对党组织的认识,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应为党员提供周到的组织服务、完备的信息服务、个性的流程服务、以诚挚的服务态度影响服务对象的认知和成长。党校是教育培训的主要载体,党校教育培训是入党申请人或党员深入认识或了解党的主要途径。党校教育培训应坚持知识教育和责任教育相结合。党的知识教育目标不在于增长人的技能和才干,培养其一技之长,而重在对人心灵的触动,培养人正确的“三观”,不具备现实的功利性目的。党的知识教育要避免走进应试教育的误区,防止片面地提升入党申请人应对党的知识的考试能力,培养入党申请人学习党的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党组织的吸引力。[4]党的责任教育注重培养入党申请人或党员的牺牲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端正其正确的入党动机,培养其自觉的行动力。

二、通过党支部生活加强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

随着国际化节奏的加速,我国校园文化呈现多样性发展的趋势,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受到的挑战性愈来愈强。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直接影响高校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关系我国两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意识形态教育目的是通过教育把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人们接受的思想观念,并唤起强烈的聚合心理,最终上升为人们共同信念,为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整合提供服务。[5]大学生党员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体现在学生党支部生活的开展上。党支部是学生党员重要的活动载体,承载着学生党员的管理和教育任务,党支部生活作为党员政治活动重要形式,是开展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课堂。在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上,党支部生活应结合以下三点开展。

第一,组织生活形式可以多样,主旨不能变味。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定期开展的党员生活,主题明确,主旨严肃,是开展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党员必须要在一个组织中参加组织生活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马克思列宁建党理论的重要原则。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严格党的政治生活。党的政治生活要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不能搞假大空,不能随意化、平淡化,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善于模仿创造。大学生党员开展的党组织生活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形式上的时尚新颖能够吸引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组织生活。比如有的学生党支部将当下最热门的电视电影或者网络游戏,组织改编成学生热爱的组织生活形式。但有时候,部分党员将党的组织生活当作自己“放松放假”的机会,过组织生活时自由散漫,使组织生活走了样、变了味。组织生活不仅需要活泼,也要严肃,党组织生活的主旨永远是严肃的。在组织生活形式创新创造中,切忌内容和主旨不能假大空、不能庸俗化和娱乐化。党的组织生活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政治色彩不能变,党的思想不能丢,组织原则不能改。

第二,开展“体验式”组织生活形式,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体验式”的组织生活形式能够让广大党员切身体会党的建设的历程,促使党员自觉维护、自觉践行党的意识形态。佘双好教授认为“体验式”教育是遵循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全部教育性经验的课程理念,以课堂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体验、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和旅游活动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个体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为特征,以直接经验为主要课程内容,所展开的教学活动。[6]“体验式”组织生活是以党性理论学习为基础,以现场体验、历史回顾、场景再现等实践形式开展的组织生活。“体验式”组织生活加强了党员党史认识的客观性,强化党员以唯物辩证观理解认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力,有效深化党员的历史认知和自我反思,促进党员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提升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比如,在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地开展党支部组织生活,就能够加快学生党员对党史的认识,有效提升学生党员的理解能力和认同程度。开展“体验式”组织生活,主题安排要合理,主旨要鲜明,形式上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实践调研,参观考察或者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演变外出观光或者游玩,切忌组织生活不能娱乐化庸俗化。开展“体验式”组织生活目的还是在于深化意识形态教育,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三、通过学生组织提高大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影响力包括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利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即以组织赋予的权利为载体而形成的影响力,非权利性影响力是由自身因素产生,包括组织成员的品德、才华、知识、气场等方面。大学生党员影响力是指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与其他同学交往中, 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它属于非权力性影响力, 主要建立在崇敬、信服的基础上, 是基于学生党员个人的品格、才能、知识、感情、气质和作风等因素而产生示范作用, 是一种自然性影响力。[7]根据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大学生党员群体规模相对较小,党组织职能作用与学生生活关联度不够紧密,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缺失,示范作用不强,其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较弱。非权利性影响力受主体影响较大,参差不齐,难以寻求统一的制衡点,所以,本文不对非权力影响力本身讨论,而主要讨论如何通过权利性影响力促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提升,也就是讨论如何通过权利载体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通过高校学生组织提高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的举措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党员在学生组织中要勇于亮明党员身份。党员身份意识是一种身份认同,是党员的社会角色、地位、作用在观念上的反映,体现了党员对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高度认同,对个体在组织中的责任与义务的准确理解,对党的组织与纪律的绝对服从。在集体活动中是否需要亮明党员身份,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方面、身份意识不等同于身份区别。身份意识体现了身份认同,包括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两个方面。个体认同是指大学生党员在多重身份中对自己党员身份的高度重视,集体认同是指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组织、党的纲领、党员群体的价值认同。对党的身份意识认识不够的学生党员,有些时候往往以较浅薄的认识对待亮明党员身份的问题,有的以亮明身份强调个人重要性,强调自己与其他人的区别,以达到引起旁人重视的目的。我们所说的集体活动中亮明党员身份是指在集体活动中党员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接受群众监督。比如一些党员示范岗,它的作用一是模范榜样作用,二是这个岗位“亮明了身份”接受群众监督。另一方面、“亮明党员身份”目的在于凝聚共识,团结力量,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发挥好表率带头作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在困难面前,复杂环境下亮明党员身份目的在于更好地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帮助群众排难解忧、扶贫济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亮明党员身份”不仅是一种口号,也是一种誓词,一种承诺,有助于广大党员在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增强执政为民观念,加深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同时也让广大群众亲身感受和认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二,大学生党员发挥好学生组织赋予的专项职能作用。与学生会、社团、班委等学生组织形式相比,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学生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中作用发挥的机会空间相对较小。学生会、社团、班委等组织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组织形式多样,组织数量较多,成员量大面广,活动形式自由,其中的组织负责人能够通过组织职能较为容易的构建人际关系,传递组织声音,建立组织公信。相比之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形式单一,组织数量较少,党员数量有限,重要的是,党支部的职能不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所必须的。不兼任其他学生组织骨干的学生党员缺少自然服务学生的职能,这是大学生党员影响力欠缺的主要原因。就是说,学生组织的权利性影响力大于党组织的权利性影响力。所以,大学生党员可以通过所在学生组织,发挥好学生组织赋予的职能,认真负责,积极作为,进而扩大党员影响力,也即通过权利性影响力提升非权力性影响力。首先,学生党员注意在学生组织中践行服务宗旨,借助学生组织职能扩大党的宗旨意识宣传,将学生组织服务学生的职能和党的服务宗旨形成合力,把党的服务春风化雨般送到学生身边。其次,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体系现状下,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党员时可以重点考察学生组织负责人,通過发展学生组织负责人,提升党员队伍的质量,借助学生组织平台,扩大学生党员影响力。其次,学生党组织要自觉搭建学生活动平台,通过专项活动,扩大党员影响力。如党组织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群众,融入群众,获得群众支持,树立良好形象。

第三,大学生党员在学生组织中要发挥领导力。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尤其是能够引导人朝着一种正确的方向前进的能力,或者是组织影响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的能力。[8]校园文化活动中领导力的发挥一般是指人格魅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等的发挥。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学生组织中,学生党员要有意识的积累广博的知识、锻炼文明的谈吐或优雅的举止、沉淀个人人格品质和厚积薄发的综合能力、恪守道德遵从教化、敦厚品行,建构个人人格魅力。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是指社会实践能力,是相对于认知能力而言的,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

他是人的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的素质形成的基础。大学生党员可以训练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知识创新应用能力,来达到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党员通过在学生组织间开展沟通协调能不断获得组织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党员通过人格魅力凝聚学生、通过实践能力服务学生、通过组织能力引领学生,不断构建和完善个人领导力。以领导力服务广大学生,建立学生威望,取得学生信服,进而扩大学生党员在学生组织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9月.

[2] 张平、杨西锋.中国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述评[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 邓汉平.过程教育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思维定势养成路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9月.

[4] 薛立强.大学生入党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天津高校的调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第3期.

[5] 孙月娟.近十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述论[J].教育评论,2016年第4期.

[6] 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7] 张紅君.高校学生党员影响力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8] 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5期.

[9] 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作者简介:聂海岭,男,汉族,1987-2,河南睢县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提升质量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新形式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员管理路径刍议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论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理念及其价值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