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播音创作基础“具体感受”的方法谈朗诵

2019-03-08 02:52秦轩
西部论丛 2019年6期

摘 要:朗诵作为播音的姊妹艺术,其创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朗诵也属于“大播音”的范畴,是学习或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必备能力之一。将播音创作的具体方法运用到朗诵表达中可谓是锦上添花,若要将一篇稿件较好呈现于受众,表达者的感受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播音创作基础“具体感受”的方法来谈对朗诵的参考价值,以“第二十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以下简称“齐越节”)的《有两个年轻人将要远行》为例分析。

关键词:播音创作基础 朗诵感受 齐越节

在历届“齐越节”中,除入围全国复选、总决选的参赛高校、选手外,参赛作品更是备受关注。今年“齐越节”主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再出发”,笔者与搭档选择诗人晏明先生的《有两个年轻人将要远行》作为参赛作品,该作品在社会流传度中并不算高,但明白晓畅且意味悠长的立意较符合今年“齐越节”的主题。对于90后而言,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节点中,只亲历过一小部分,若要通过朗诵的形式表达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波澜壮阔、伟大成就、历史意义等,“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感受能力的強弱直接决定了朗诵的张力、感染力。

一、具体感受

首先,形象感受方面。在播音创作中形象感受不是独立的感知,而是多种感知交叉、融合的综合感知。如视觉、听觉、味觉的叠加,如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的重合,又如因某一种感觉所引起的幻觉等等。在播音创作“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环节中已经是一种综合感受的表达。同理,在朗诵中若只表现某种感受,会使作品单一、呆板、乏味。如:“有两个年轻人将要远行/那遥远的远方/在闪着诱人的眼睛/一个要去戈壁滩/一个要去大森林。”。在朗诵者心里,应是带着祝福将这两位致力于西部边疆的革命青年目送到目光尽头之处。通过时空转换看到在戈壁滩或大森林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赋予的期待,感情已由“小我”转换为“大我”,从两者无私、依依不舍的爱情升华为家国情怀。

“那是去年“五一”的黄昏/银河般的广场/簇拥着灿烂的人群。节日的焰火/在透明的夜空飞闪/那焰火美丽得像多彩的爱情”。这更是有强烈的形象感受,有跨时空、视觉、嗅觉、运动知觉等等。两人在天安门前回忆前一年“五一节”此时此地的景象,是人群已逐渐散去还是夜幕降临时霞光满天众人驻足观赏,表达中给一些悬念,下两句便给出答案,原来大家是在等待看焰火表演。此时,将要离别之情已不断涌上心头,只能跨时空地回忆那时美好的画面来安抚现在较悲伤的情绪。甚至在主人翁的嗅觉记忆中,都还记得焰火的味道,通过多种形象感受的融合,整体还原“那是去年‘五一的黄昏......”种种感受推断出表达的情感色彩,应是由欢乐逐渐到沉默不语。

其次,逻辑感受方面。稿件中,有“潜伏”的逻辑,也有直观体现的逻辑。直观体现的逻辑链条是系列具体的关联词:“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但往往能体现出表达者的功力和呈现效果的是将“潜伏”的逻辑通过逻辑感受加以分析,再做有声语言表达。

逻辑一般会分为整体逻辑、局部逻辑。整体逻辑是情感表达的主线,局部逻辑可以作为情感表达亮点。稿件中的整体逻辑是两人对情感的依依不舍,离别之时的难分难舍,是自行强硬的将对方拉开。冷静思考后,伟大理想便在心中不断生长,其还是两人共同心之向往和下决心要去实现的。由此看来,巨大转折便出现在稿件中,如上文所讲,是由“小我”向“大我”的转折。稿件中的局部逻辑,如:“无论是在森林的帐篷边/或是在戈壁滩的石油城...”。这里,局部逻辑感受是假设条件关系,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明确这里的局部逻辑关系,整体逻辑表达更有底气,不管两人何时何地,他们之间的情感有增无减,无论是对彼此或是祖国。又如,段落、④之间的情感、氛围的转折。由热烈到沉寂,由两人之间的个人情感到立志奉献国家的崇高理想。节日的焰火/在透明的夜空飞闪/那焰火美丽得像多彩的爱情/他们开始快活地相爱/共同的理想在鼓舞他们。④今夜的月色是这样迷人/就像那姑娘泉水般的眼睛/他们在广场上走了一遍又一遍/亲爱的广场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第三、具体感受与整体感受。从播音创作基础的角度来看,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都属于具体感受的范畴,但单由具体感受是不行的,要将具体感受里的每一个环节形成综合的整体,可称之为整体感受。整体感受是各种感受的深化,而不是各种感受的混合运用。若混合运用会出现朗诵形式大于内容,场景冗杂,基调错综复杂等情形;若恰当运用整体感受可将朗诵提升档次,实现质的飞跃,给受众明晰的基调、细致入微的视听体验,极强的代入感。从稿件中不难看出,爱情与理想、写实与多变的场景、时空转换、视觉切换、整体与局部逻辑的结合等等多种感受交织相融。难点就在于理清和明晰感受,使得相互之间又不混合,做一个整体感受的表达,整体感受的准确判断与稿件基调成正相关的关系。

二、创作主体的独特感受

多数情况下,创作主体都不是稿件内容的亲历者,只能凭借类似的感受嫁接到稿件内容上去,尽量贴合意境。参赛而言,指导老师可谓是“感受唤醒者”,本次参赛由金北平老师全程指导,在感受稿件内容、生发情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将自身的认识、感受具体、形象绘声绘色地教授给学生。如在稿件中,字里行间都展现着两个年轻人为祖国奉献青春的壮志豪情。金北平老师为了使笔者与搭档能进一步体会和感受,用近两小时分享了他父母奉献边疆,为祖国、改革开放、国家建设的故事。不涉及任何技巧,只作情景讲述,从一个个细节中让学生感受到“有两个年轻人将要远行”,如此距离,就在身边。令人记忆犹新,感受交流之后的朗诵已达到忘掉技巧、形式,朗诵中,是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如幻灯片似的流利播放。每一次获得了相关的感受可以将这些感受存储起来,形成“感受库”,需要运用的时候便轻松调取。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多加留存和记忆,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三、结语

以《有两个年轻人将要远行》为对象,从感受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解析,可见,无论播音创作还是朗诵等一系列有声语言表达,不能言之无物和无依据。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和感受,捕捉画面;在学习中要更灵活,将姊妹艺术的知识恰当运用其中。在有理有据、有感受的基础之上才能为稿件和表达加分、添彩。

参考文献

[1] 张颂,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M],2013年版。

[2] 陈晓鸥,谈播音感受[J],有线电视,1994年。

[3] 常楷婕,朗读感受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

作者简介:秦轩,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