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寺院周边的社区研究

2019-03-08 02:52尕藏卓玛
西部论丛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区

摘 要:本文以拉卜楞寺周边社区“塔瓦”村为例,以分析“塔瓦”一词的词义考究,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词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通过对“塔瓦”一词的研究,不仅能了解其历史形态,可以整体把握藏区的村落形式,最终得出假设性结论:藏区寺院与周边社区互惠互利的关系这一要点,运用到藏区新牧村建设中。

关键词:拉卜楞 社区 塔瓦

“塔瓦”一词是音译词,据《汉藏大辞典》对其解释,释为“边际、界限、尽头”,“塔瓦”也属于名词,一指边地居民;另一指寺院附近的居民。辞典对“塔瓦”这个词的解释落脚点在“人”,对于“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描述,前一种为“边地”,比较模糊,而后一种解释比较明确,即寺庙附近。

一、塔瓦作为一类人称代词

(一)“塔瓦”被释义为寺院周围的赤贫户或流浪人。解放前,藏族社会的社会阶层分为贵族阶层、贫民阶层、贱民阶层,而塔瓦则属于贱民阶层。“藏族的贱民阶层有‘约仓(奴户)、‘过约(终生奴隶)、‘塔瓦(住在寺院周围的贱民)等。贱民阶层的共同特点是,缺少或没有生产资料,生活贫困,人身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中载:“塔瓦指依附在寺院周围居住的赤贫户。他们基本上没有人身自由,是被视为最贫苦、最下等的人。”“赤贫户无生计者,或出于受惩罚,或出于无奈来到头人账房周围或寺院周围做苦役,头人周围者称之为‘乌拉赫,寺院周围的称之为‘塔瓦。”

(二)诸多文献中明确解释“塔瓦”即“奴隶”,且特指寺属奴隶。《黄南藏族自治州概况》一书中载:“塔瓦是奴隶。”《黄南藏族自治州概况》一书中明确指出:“塔瓦是奴隶。”《同德县志》记:“塔瓦是寺院周围的人,实际上是寺院的奴隶。”《河南县志》记:“每个寺院都有自己的实属寺院奴隶的寺院‘塔瓦,寺院‘塔瓦及大部分僧众只有为寺院劳动的义务,没有享受勞动收获的权利,一切劳动收获,只有宗教上层有权处置。”以上资料记载中的“塔瓦”的解释均偏向于“人”。

(三)在有些文献中,塔瓦并不属于纯粹的奴隶之意,其境遇和地位并不似奴隶般悲惨,相较于奴隶尚有一定的特权,暂且解释为“半奴隶”。此处,塔瓦对所依附的寺院履行繁重义务的同时享有一定的权利。“塔尔寺的属民即一般所说的寺院的寺户,甘青藏区称之为塔瓦。这部分农民在清朝时代不给政府纳粮支差,仅给塔尔寺交租粮。”

二、塔瓦作为一种地名代称

其一,有些文献中记载,塔瓦是一种部落形式,或称作塔瓦部落,或称作寺院部落。此类部落一般围绕在寺院附近,并且供寺院服役。《藏族部落制度研究》中指出,“塔瓦,义译有族、小族、小部落,赤有寺院部落,音译通常作塔瓦或塔哇。”在陈庆英主编的《中国藏族部落》中,塔瓦被解释为藏族部落的一种组织形式。书中列出石藏寺塔瓦部落、拉加寺塔瓦部落、刚察寺塔瓦部落等各种情况。以石藏寺塔瓦为例,在“清末明初,当时社会十分动荡,有一些小部落和牧民为了躲避战乱和沉重的差税而就近投奔了当地的石藏寺,以寻求寺院和藏班智达的庇护,藏班智达的藏拉德也由此迅速扩大。由于大量的人口前来投奔,石藏寺的藏拉德和塔瓦部落成为人户众多的部落。”[1]

其二,藏族村落或社区往往是在部落的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来。寺院周围的塔瓦户聚居,逐渐形成村庄的规模,人们把他们所居住的村庄称为“塔瓦”。“塔瓦”作为村庄或社区的含义稳定传承下来,并特指围绕寺院而形成的村庄。例如,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瓜什则乡驻地被称之为塔瓦,其因以村民居住在寺院周围而得名。以及拉卜楞寺院的上塔瓦村和下塔瓦村都是指居住在寺院周围的村庄。如今,塔瓦村庄和近邻寺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寺院政教合一制度被彻底推翻后,“塔瓦”百姓不再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受寺院的控制,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塔瓦依然受传统影响,认为自己和寺院有着特殊的关系,尤其在保护寺院和为寺院出劳务之力的时候。特别是在各种宗教活动时期,塔瓦村的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其三,在藏族坊间说“去塔瓦”有“去街上”之意,塔瓦即代表市集。《青海百科大辞典》中记:“塔瓦,青海东部农业区操汉语的藏族群众方言,是藏族人对商户在藏区驻地的称呼。”[2]笔者认为,塔瓦指代集市的含义,是在寺院经济兴起之后。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塔瓦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货物流通和经商的场所,吸引了大量的回、汉、蒙人在此定居,长此以往,塔瓦成为集市的代称。

三、其他解释

有些文学作品中将塔瓦通俗地解释为“讨口子住的地方”,并且塔瓦隶属于当地的大寺院。“塔瓦的讨口子每月初一、十五能在寺院里领大布施。”[3]塔瓦在此是寺院周围贫困人聚居的地方,并强调塔瓦百姓能在寺院领到布施。据《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载:拉卜楞曾统辖三十五庄,十八牧族,七千帐篷,人口约两万。在拉卜楞附近有十三庄,拉卜楞市集主题是一个寺院大集团及其附属的上下两塔瓦。塔瓦意为清道夫住所。[4]此处“清道夫”道出了塔瓦与寺院的密切关系,塔瓦的政治立场是依附于寺院的。

综合大量文献记载,塔瓦一词内涵丰富,且为历史产物,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时期藏族社会的一种发展情况。 塔瓦或指完全依附于寺院,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资产额奴仆;或指与寺院关系密切,对寺院履行一定的义务并享受一定的权利的属民;或指自行成为一个小团体,小部落,并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寺院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或指不清净之地;或指清道夫住所;或指贫苦人、流浪人聚居的地方.

四、塔瓦与寺院的共生关系

民主改革前,拉卜楞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拉卜楞寺在政治和经济上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拉卜楞寺在物质方面占有大量资源,塔瓦居民所住的房屋、所耕的农田、所用的交通工具等都是租用寺院的,连他们劳动所用的生产工具以及居民的衣食都是寺院间接提供的。所以,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塔瓦居民的发展离不开寺院。然而,正是因为塔瓦居民租用或租种寺院的房屋、农田、牲畜、从而也推动了寺院的经济发展。

随着拉卜楞寺名声远扬,上、下塔瓦村的住户逐渐增多,并出现了作为交易市场的“从啦(市场)”清末民初,拉卜楞寺开始开放塔瓦,允许各族商人居住经商,于是内地回、汉商人逐渐入驻拉卜楞寺周边,页成为了塔瓦的一份子,塔瓦的规模由此开始扩张。塔瓦从最初的寺属居民和村庄变为周围农牧民交易其商品的初级市场。到形成以塔瓦为中心的市场,再到塔瓦的繁荣、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以 其为中心的城镇,到现在的极其繁华,都收到了拉卜楞寺的极大影响。拉卜楞寺的影响,不仅确定了它本身的地位,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其塔瓦的繁荣和发展。在拉卜楞寺政教合一制度被彻底推翻后,它仍然吸引著大量的各族人来此生活。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提到的“宗教四要素说”。宗教是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它具有宗教观念、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制度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要素呈现出一定的次序,宗教观念是核心,宗教情感次之,宗教行为再次之,宗教组织和制度则属于最外层。[5]从这四个层面来剖析世俗信众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便得到了理论的解答。塔瓦之于寺院,寺院之于塔瓦的重要性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来不来信众的宗教观念的形成,宗教情感之深厚,宗教行为之虔诚,拉卜楞寺宗教制度之完备,使得寺院与信众密不可分。从客观环境和心理上,宗教满足了人们内心的孤独感、恐惧感和无助感,在宗教中寻找到了心灵的港湾。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共同的宗教观念和价值观得到重新整合。[6]尽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宗教活动依然是拉卜楞信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信众对佛教信崇已然内化于心。

五、塔瓦文化对藏区村落建设的启示

藏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一方面,在广袤的土地上,水草丰富,大部分人以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青藏高原自然条件高寒严酷,生产生活环境较为恶劣,游牧的移动性规避了自然风险。另一方面,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河谷和山麓地带形成农耕区和农牧交错区,在这些地方,人口集聚,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活动,并逐渐形成村庄或城镇。在某种程度上,“定居”、“村庄”、“城镇”灯饰农业文明的产物。而游牧文明的特点是居无定所,本无村庄可言。但是现在很多游牧区域也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村落,我们发现,这些村落多围绕寺院而建,人们仍然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游牧地点相对比较固定,在定居点上人们安居乐业,不再定期举办搬迁。牧民在保障了生产劳动的同时,有了固定的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不仅满足了他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更满足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对于世世代代信仰藏传佛教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寺院或者宗教活动场所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地方。这是人们寄托灵魂的地方,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所以,寺院在人们从游牧到定居的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典型的如拉卜楞塔瓦,对于游牧民定居于村落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注释

[1] 青海社会科学藏学研究所.藏族部落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28

[2] 严正德等.青海百科大辞典[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533

[3] 白翼.共波父子[J].红岩,1957:7

[4] 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编.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M]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84年574

[5]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76

[6] 丁莉霞.藏族不同社区僧俗藏传佛教信仰状况的特点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6.05

参考文献:

[1] 严正德等.青海百科大辞典[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

[2] 白翼.共波父子[J].红岩,1957

[3] 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编.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M]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84年

[4]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

[5] 丁莉霞.藏族不同社区僧俗藏传佛教信仰状况的特点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6.05

作者简介:姓名:尕藏卓玛 ,性别:女(1983-9),籍贯:四川成都,学历:博士,研究方向:民族学,单位:四川省图书馆。

猜你喜欢
社区
Battle for Bohemia
影像社区
社区团购大战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镇江万科社区获“全国社区侨务工作明星社区”荣誉称号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