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2019-03-11 06:30周燕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学方式翻转课堂

摘 要:“互联网+教育”就是互联网新成果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重组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新形态。“互联网+教育”冲击师生界限,树立新型师生关系;打破知识垄断,培养更高学生素养;重置教育资源,拓宽多方教学渠道。“互联网+教育”将给教学方式带来一系列转变,这种改变大致为以下四个方面:教学流程的转变,由“课堂讲解+课后作业”转变为“课前学习+课堂研究”;教学内容的变革,由“传授知识”转变为“问题探究”;技术应用的转变:由“展示内容的工具”转变为“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工具”;教学评价的转变:由“传统纸质测试”到“多角度、多方式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周燕,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湖北 武汉 4300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1-0112-03

所谓“互联网+”,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解释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提升每个行业的效率。

因此,“互联网+教育”就是互联网新成果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重组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新形态。

一.“互联网+教育”的现状分析

1.“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一是“互联网+”冲击师生界限,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导者。

可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非常便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渠道开展自主学习,只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和困惑时才需要老师的指导。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辅导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根据个人实際情况设计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进度,在课堂进程中发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问题和需要,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

二是“互联网+”打破知识垄断,培养更高的学生素养。当下,知识和技术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互联网+”打破了知识垄断,在开放的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学习资源。比如,学习者可以在网上获得国外大学免费的优质讲座视频,看到界面简洁、通俗易懂的可汗学院教学内容。这帮助我们大幅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并且降低获取成本。

互联网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学生主动吸取知识的需求和愿望,使他们将知识的学习融合于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但是这对学生的学习素养要求更高,学生需要独立自主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调控学习过程,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这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上下功夫。三是“互联网+”重置教育资源,拓宽多方教学渠道。一方面,“互联网+”扩大教育的辐射面。将传统的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极大地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互联网+”实现教育的跨越性。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使原本受时空限制的学校教育打破了封闭的堡垒,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比如与体育明星在直播课堂互动,听艺术家亲自讲解自己的创作初衷,和航天员实时交流遨游太空的经历……通过互联网上的“慕课”,成千上万的学生都能获得这样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指出,以慕课、微课程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课程资源得以共享,这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2.“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MOOC模式。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英文缩写,即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2011年前后,首个MOOC平台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教授上线运营,其目的是希望有需要的学生能够免费或低成本地使用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之后又有几个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商与国际上的顶尖大学合作,创建了edX、Coursera及Udacity三大平台。截止到2017年,网络数据显示,中国上线慕课数量达到5000门,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人数突破7000万人次,超过11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慕课在我国中小学兴起是在2013年,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牵头,与中国20余所知名中小学共同发起成立了C20慕课联盟。

第二种模式是翻转课堂模式。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森林高中的化学老师乔纳森和亚伦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使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翻转课堂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翻转课堂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这种教学方法把直接教学从集体学习空间转移到个人学习空间,即学生在来上课前就通过视频或者其他学习课件接受教学,而课堂上,教师将时间用于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个性化教学。这样就把集体空间变成了一种动态的、交互的学习环境,而教师则是在学生运用概念和创造性的参与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于2012年第3期策划专题,邀请重庆聚奎中学教师和台湾邹景平教授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介绍了“翻转课堂”相关理论和学校实施“翻转课堂”的经验和做法。虽然我国翻转课堂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2014年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仅2013年一年相关论文就高达118篇。2012至2014年,翻转课堂设计与开发研究的论文比例为19.4%。尤其是近几年“一师一优课”的推进,促进了翻转课堂的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方式转变

要了解“互联网+教育”给教学方式带来的转变,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式包含几个要素: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原则、教学活动。

传统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运用、积累、沉淀,有其自身的优势,“互联网+教育”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为其所用,而不是重建新的教育方式。“互联网+教育”构建师生之间以交流讨论为主的学习环境,打造出探究型、常态化的自主学习环境,这些都是传统教育所缺乏的。因此,“互联网+教育”并没有改变教育本质,改变的是教学环境和教学实施的细节,这种改变大致为四个方面。

1. 教学流程的转变:由“课堂讲解+课后作业”转变为“课前学习+课堂研究”。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中可以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教后学”的流程,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层面上,很少花时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对于高一层次的分析、评价、创造则时间更少,如图1(P114)。而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流程则是将以前课堂上教师纯知识性的讲解放到了学生个人的学习空间,学生学习的自由性更广泛。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教育具有富媒体的性质,文字、音乐、视频甚至VR(虚拟现实)资源都能够拿来制作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多方位使用课程资源。因此,课堂时间则进行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中较高层次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容量会更大,对文本或知识的拓展面会更广阔,学生的学习也将更深入。

2. 教学内容的变革:由“传授知识”转变为“问题探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奠基者斯金纳认为,对于同一主体而言,那些被强化的行为将越来越强,而没有被强化的行为将逐渐消失。因此,课堂上,如果把知识讲解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的听讲行为(记笔记行为)被强化,学生则会仅仅在记忆和理解层次学习;如果将对问题的探讨作为教学内容,学生的主动行为(互动和讨论)被加强,那么学生就在更高的认知层次上学习。所以课堂的学习关键点在于学生是否在积极思考,是否在做学问,是否借助教师的教学有效深入地在学习。

3. 技术应用的转变:由“展示内容的工具”转变为“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工具”。电子设备目前大多被用于PPT、视频的播放,它是教师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其技术的应用比较单一。“互联网+教育”只是把老师的粉笔黑板变成了讲稿课件。简单的信息浏览、机械的操作和练习,其实质仍为重复训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当教学内容发生转变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讨论时起到辅助作用。

4. 教学评价的转变:由“传统纸质测试”到“多角度、多方式的评价方式”。在传统的课堂上,评价一般采用结果性评价。这种相对狭窄的评价渠道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导致形式程序化,内容单一化。而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学习评价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有对学生课前独立学习的评价,对学生平台互动交流的评价,对学习成果展示的评价等。评价主体多元:专家、教师、学生本人、学习同伴都成为评价主体,这有助于最终的评价结果更有效。评价形式多样化:一是电子评价,基于语音技术的朗读评价,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批改;二是在线评价,除了当堂检测的及时反馈和进阶练习外,还能将直播、在线专家引入课堂。多渠道的评价,一方面让更多的新思维冲击旧有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哪里,学习就要延伸到哪里;学生怎么想,教學方式就应该怎么变。事实上,对教育而言,“互联网+”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挑战。“互联网+教育”应该是在现有学校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有效解决传统教育的痛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不仅仅是将线下的课堂教学变成网上教学,或是仅仅将真人授课的内容转变为视频、录音内容。这种教学新方式应该以现有的学校体系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求学习为目标,将以教师施教为导向转向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通过线上学习与线下督促的结合,成为未来教育普及知识、学习讨论、展示成果的重要载体。教师还需要更具体的设计和大范围、长周期的实践,不断修正错误,才能通过互联网这一载体形成高效、便捷的教学新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杰.翻转课堂与微课(初中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2] 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 乔纳森·伯格曼,艾伦·萨姆斯.翻转学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程 哲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教学方式翻转课堂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