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医养结合”发展路径优化研究

2019-03-13 13:07张皎月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路径优化医养结合城市

张皎月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国家与社会的关注。文章结合针对城市老年人需求展开的实地调研,分析现状发现当前“医养结合”存在忽视老人自主联合能力、忽略需求的个性化与多元化、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老人互助组织、服务私人订制与政府加强支持等意见。

关键词:城市;老年人;医养结合;路径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养老问题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产业发展和老龄事业的要求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预计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2.55亿人。社会养老面临沉重负担,城市家庭照顾功能弱化,对新型健康养老理念的追求,这一系列问题都促进了“医养结合”的发展。医养结合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无障碍活动为一体,它打破了传统医疗和养老分离的现象,从而达到提供老年人精准、便利的医疗服务的目的。从老年人的生命历程视角来看,老年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异质性也较大。“医养结合”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因此了解老年人对于它的认知与需求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城市“医养结合”的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老年人的需求与期待无法得以完全满足。如何在服务开展过程中,充分了解老年人诉求,优化城市“医养结合”发展路径,成为当务之急。

一、城市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需求研究

(一)老人对“医养结合”的了解程度及必要性认知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为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问题提供了可靠保障。然而,当前老年人群体中普遍存在对“医养结合”认知模糊甚至缺乏了解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养结合”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对200名老年人对于“医养结合”认知与需求的相关调查显示,30.5%的老年人完全不知道,28%的老人听说过但完全不了解,30.5%的老人知道但不太了解,11%的老人知道也比较了解。89%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模式的了解仅处于浅层,大部分老年人缺乏这方面的认知,这表明“医养结合”认知的普遍性较低。

对200名老年人展开的调查中,1.5%的老人认为“医养结合”完全没有必要,2%的老人认为没必要,20.5%的老人表示不清楚,37.5%的老人表示比较有必要,38.5%的老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其中,共计76%的老人认为“医养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即大部分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持支持态度。

(二)对养老服务的具体需求

大部分老人对送餐服务/社区食堂、买菜购物、打扫收拾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需求较高,此类服务能够满足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对200位老人展开的调查显示,58%的老人选择了送餐服务/社区食堂,25%的老人选择了买菜购物,49.5%的老人选择了打扫收拾。除此之外,部分老人有特殊需求,如因疾病导致不能生活自理的老人,对个人身体照料的需求较高。在调查中,有24.5%的老人选择了个人身体料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人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渐渐增加,部分老人表示愿意选择老年大学来培养兴趣爱好。在调查中,有48.5%的老人选择了文体娱乐,有30.5%的老人选择了老年大学。老人的心理需求同时是不可忽视的部分,除了家访聊天、电话问候等日常陪伴,针对老人易发的抑郁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等,还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服务需求。在调查中,有23%的老人选择了家访聊天,有22.5%的老人选择了心理咨询,有14%的老人选择了电话问候。

老年人的文化层次、年龄大小、身体条件、职业生涯、情感经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不同,对“医养结合”的需求也不同。了解老人所生活的年代、社会环境、地域习俗以及对他影响重大的生活事件,有助于制定出更完善的服务计划。以拆迁安置社区与单位制社区为例,农村拆迁安置社区中老人更注重医食等基本需求的满足,而单位制社区中老人更追求文化娱乐的需求。

(三)对医疗服务的具体需求

老年人通常伴随着一系列基础疾病,伴随年龄增大,身体机能也不断下降。调查表明,大部分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仅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从基础的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到上门或就近诊疗,到预防、康复、护理服务,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在医疗服务中,针对每位老人身体状况的差异,提供更为具体的以个体健康为导向的服务。根据老年人自理能力程度的差异,可以将老年人能力划分等级,分别为“能力完好”、“能力衰退”和“失能”老人,这些老人接受医养结合服务的地点和方式应有较大差异。在调查中,有50%的老人选择了建立健康档案,有30%的老人选择了健康体检,有39%的老人选择了上门/就近疾病诊疗。从中可以看出老人对基础生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较大。44%的老人选择了预防保健,29%的老人选择了护理服务,25%的老人选择了康复服务。老人的预防保健意识一般较强,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对政府政策支持的需求

对于老年人来说,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实行“医养结合”模式的坚固基石与重要保障。在调查中,部分老年人表示政府的資金补贴力度是他们是否入住“医养结合”的重要考虑因素。同时,通过政府的有力监督与管理,能够推动“医养结合”的专业化与普适化。面对“医养结合”专业化人才的缺乏与流失的问题,需要政府不断推动相关人才鼓励机制,加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人员素质,优化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是“医养结合”机构不断发展的关键。养老问题涉及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多个政府部门,其有效联合才能强化监管以规范机构运营。

二、当前城市“医养结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老人的自助及互助能力

当前“医养结合”发展情况中,忽略了老人的自身感受与能力,使老人处于被动参与的状态。而在服务过程中,老人缺乏归属感,丧失自我认同感,其自身能力被忽视,渐渐使老人处于零散化的状态。生理机能的衰退、社会地位的下降、生活空间的缩小,使得老人在外界力量的干涉下,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使其自主能力退化。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人的个体社会化,干涉了其正常的社会交往。

(二)忽视需求的个性化与多元化

除了满足老人的基本需求外,“医养结合”还要注重不同层次老人的需求多样化。根据老人的不同生理状况,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等不同程度的医疗服务。老人如同树状图的顶端,而其身后的枝节还包括他的婚姻、子女、经济等等。独居或丧偶老人往往在老年期有对伴侣的渴望,情感需求。在调查中,有一位抗战老兵杨爷爷,他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较好,却缺乏精神支撑,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他常常质疑自己活着的意义。对于这类生理状况较好的老人,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

(三)政府监管与支持力度缺乏

在机构内多种活动不能得以开展的原因往往是资金短缺,机构内老人费用缴纳来源一般分为三种,自己缴费、单位缴费与国家缴费。政府给予每张床位一定的补助,但补助金额相比于缴纳金额来说较少。虽然政府已经针对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金与福利保障,但是该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而在调查中,多数老人表明,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他们考虑是否会入住“医养结合”的重要條件之一。而在关于“医养结合”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医养结合”本身同时涉及医疗与养老两个方面,因此可能造成监管部门重叠、混乱不清的情况。在具体的监督管理上,造成缺乏管理、监督力度不到位的情况,影响了“医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

三、从老年人需求角度出发的城市“医养结合”路径优化

(一)鼓励老人自助与推动互助组织建立

在适老化设施的安置与老年人活动的设计上,让老人最大程度地实现生活自理,合理锻炼与饮食、保持社会参与、参与刺激脑部的活动等都有助于防止老人进一步衰老。在老人的继续社会化过程中,以热心且有能力的老人为首,建立老人互帮互助组织,使得部分老人可以在群体中起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老人互助的模式可以有多种,如一对一模式,一领多模式,通过专业人才对组织的辅导,使得组织更具同时具有自发性与建设性。通过加强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群体与群体间的社会互动,促使其适应新事物、新环境,顺利实现角色转变。

(二)“医养结合”服务中的私人订制

在老人接受“医养结合”服务之前,机构应安排人员,对老人的身体状况与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与记录。为满足一个老人的情感需求与物质需求等,需要服务人员从生理状况到心理状况全方面地了解老人。通过对家属及老人的访谈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包括个人资料、家庭背景、生活情况、重大生活事件等。其次,还应包括老人的智力状况和个性特征。其中,在老年人档案的收集、整理与保存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在建立档案的基础上,针对老人的问题作出具体分析,对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作出相应策略。在满足老人基本需求与注重老人普遍需求的基础上,重视不同老人之间需求的差异性,依此提供高品质服务。在对老人的状况进行调查后,成立相应的工作组对老人的需求进行探究,并与老人及其关系密切人员及时进行沟通。在活动开展实施后,对活动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自评与他评,提出改善建议。

(三)政府加强监管,提高政策支持力度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政府应完善相应政策法规,为“医养结合”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面对“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缺乏及流失的情况,政府应不断提高落实鼓励机制。激励性政策与制度主要包括政府扶持性政策、费用补偿制度、财政补贴政策等,通过建立一系列完整的激励制度,可有效激发服务机构建设动力与老人接受服务积极性。政府要建立健全医养人才培训体系和聘用体制,注重老年科医生、护士、营养师、护工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6]提高相应资金补贴力度,改善机构建设,激发老年人入住意愿,缓解养老问题。对“医养结合”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合法合规机构建设。尽快建立起一套专业专门的管理机制,改善多部门联合管理的乱象。在监督制度的设计上,应根据监督对象与监督主体,适时调整监督方式与监督范围。

四、结语

当前城市老人对“医养结合”认知普遍较低,因老人的异质性,老人在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具体需求上仍有很大差异。在老人角度来说,建立老人互助组织,从而发展老人的自助联合能力。从机构角度来看,注重老人需求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开展服务的私人订制。从政府角度出发,调整监督管理,提高支持力度。对于“医养结合”的进一步建设完善,起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EB/OL].(2107—03—28)[2018—05—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06/content_5173930.htm.

[2]李秀明,冯泽永,成秋娴等.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0).

[3]杜鹏,王雪辉.“医养结合”与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J].兰州学刊,2016(01).

[4]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07).

[5]耿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J].贵州社会科学,2015,(09).

[6]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06).

*基金项目:2017年度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校级项目: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医养结合”认知与需求研究(项目编号:2017NFUSPITP201)。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路径优化医养结合城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流通体系路径优化策略探讨
山西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路径优化研究
CVRP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及应用研究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