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沟通与尝试中揣摩多位数乘法竖式算理

2019-03-13 13:24高诗蕴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沟通尝试

高诗蕴

[摘 要]多位数乘法,由于数据的增大,若转换成加法,学生理解起来很烦琐,再加上要求加强对竖式格式、每一步骤算理的理解,更是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如果采用程式化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只会机械模仿。只有类比沟通横式与竖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让学生融会贯通。

[关键词]笔算乘法;竖式算理;尝试;沟通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編号] 1007-9068(2019)02-0035-01

对于“笔算乘法”一课,为了讲清计算方法,教材先分步展示计算过程,然后省略中间环节,最后揭示出先乘个位再乘十位的基本方法。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再引导学生在探究、反馈、修正中掌握算理,熟悉方法,同时在沟通与尝试中揣摩多位数乘法的竖式算理。

一、自主计算,比较方法

1.情境引入,尝试计算

师(出示右图):小猪佩奇和哥哥乔治正在数小棒,让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数一数。你们能数清楚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吗?(学生探究,教师巡视,点名学生板演)

2.交流算法,板演过程

生1:12+12+12=36。(方法1)

生2:2[×]3=6,10[×]3=30,6+30=36。(方法2)

生3:2[×]3+10[×]3=36。(方法3)

生4:12[×]3=36。(方法4)

生5:10+10+10=30,2+2+2=6,30+6=36。(方法5)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想出了多种办法,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以下问题:这些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哪些方法的本质是一样的?这些方法中最简洁的表达式是什么?

学生汇报:方法1与方法4一样,都是合并3个12;方法2和方法3一样,都是把3个2和3个10分别相加,再合并。方法2和方法3是分步计算,而方法1和方法4是一步计算。有的学生提出方法5、方法2和方法3只能算一种方法,因为它们只不过是将乘法还原成连加而已。

教师总结:方法1和方法4其实是一种算法,方法2、方法3和方法5也属于一种算法,其中方法4最简单。因为乘法本身就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从加法中衍生出来的。

上述教学中,创设学生喜爱的小猪佩奇卡通情境,激发学生数小棒的兴趣,并带领学生直入主题参与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交流中,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概括出两种基本计算思路,并感知到乘法比加法更简便的事实,为掌握乘法算理打好了基础。

二、尝试笔算,比较沟通

教师要求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12[×]3。

通过巡视,教师发现有95%的学生是一步到位算出结果,没有展示详细过程,而个别学生则列成加法竖式。

让学生回顾计算方法,并回答以下问题:积中的6和3分别是怎么得到的?6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3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3乘2个一等于6个一,所以写在个位上;3乘1个十等于3个十,所以写在十位上)

让学生再次尝试计算。虽然学生还没学过乘法竖式计算,但很多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已经对笔算乘法有所了解,因此,有95%的学生能写出规范的竖式计算格式,但这并不代表学生都学会了,因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吞吞吐吐,显然对算理还不是很熟悉。

教师小结:此题的竖式计算可以分两步来理解,即先用3乘以2个一等于6个一,个位上为6,再用3乘以1个十等于3个十,十位上为3,合起来就是36。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竖式与横式的相似之处,并指出竖式计算过程与方法2和方法3类似。

课件演示:三堆2根小棒聚集到一起,三堆10根小棒聚集到一起,形成算式“2[×]3”和“3[×]10”,让学生直观感知。

许多教师也许会重复强调算理,但是笔者没有这样做,因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粗浅。于是笔者直接借助板书梳理教材中算式的算理,然后提问引起学生反思,再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算理。

三、总结反思,形成智慧

这堂课,学生主动性强,互动热情高,思维活跃,思考有序,迁移类比也比较成功顺利,整个进程算理逐渐明朗、知识不断生成、技能逐渐增强、学习方法不断丰富。究其原因是找准了学生的知识原点,释放了足够的尝试探究空间,同时又能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加强沟通比较,让知识融会贯通。

本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再进一步钻研笔算程序。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新观点、新概念,增强了学习兴 趣,从而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责编 童 夏)

猜你喜欢
沟通尝试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高职高专班主任与学生教育沟通问题探讨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