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2019-03-14 10:14
关键词:理论课实效性马克思主义

李 霏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实效性,即可达到的实际效果。一切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带有一定的预期目的,将预期目的对比最终取得的实践结果,是考察实践活动目的是否实现以及具体实现到什么程度的重要指标,这可以说是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考察。这个考察结果可能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实践活动预期目的与结果符合程度越高,这个考察结果则与之呈正相关,表明取得的实效性较高;反之,则表明取得的实效性较低。而关于实效性的考察,最终目的是为了调整实践活动中与预期目标不相适应的地方,从而最终实现实践活动结果与预期符合效益的最大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可以理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受众所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实践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的是否统一,从而判断其理论课实效性的取得情况。充分理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也就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的相适应程度,这是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增强大学生实际获得感是我国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中的热点,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更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时代新人的需要。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

我国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是为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方向相适应。要办什么样的大学、坚持什么样的方向、高举什么样的旗帜,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考虑的根本性问题。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主阵地的地位;坚持“四个自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些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的办学方向,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办学特色,有利于确保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的办学目标。

(二)确保高校育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归旨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教育核心始终是为了更好地培育人,做到心系学生,为学生谋前途谋发展,将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贯穿于课程之中、课堂之中、教学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课程的必修科目,目的是要为青年学生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理论基础与树立价值引领,让青年学生不仅可以在受教育过程中学习到理论知识,还可以学到如何做人做事,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在高校育人中的引领作用,让青年学生可以真正做到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

(三)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校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主阵地,要始终明确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政治意义,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储备,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信息爆炸,“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大量的信息,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开展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青年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在多元化思想浪潮的冲击下,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是迷失方向,所以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需要不仅注重课堂上理论内容的教学和学生素质的培养,还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三观”的引领和塑造,在青年学生的心中埋下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的理想种子。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实现路径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要从“为什么学”、“要学什么”、 “学得如何”,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三方面共同发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加强政治性

明确教学目标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主要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什么学”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着让青年学生心中埋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种子的重要任务,要让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能不能上好这一课,关乎是否能培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接好继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棒。所以从课程目标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就知识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全面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变历程,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国情;就价值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引领,培养青年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心中埋下理想的种子;就能力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2],青年学生应充分学习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

(二)强调教学内容,突出问题性

强调教学内容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主要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学什么”的问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教学目标所展开,使用统一规定的四本教材:《马克思主义原理》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和根本方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介绍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介绍了中华民族荣辱兴衰、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在确保理论知识体系准确完善的基础上,突出问题性,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和知识获得感。要紧扣时代主题和学生问题,当前身处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元化思想浪潮的冲击和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如何使高校在这种冲击和影响下仍能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这就需要教育者紧扣时代命题,将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面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充分重视并将此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展开,提高学生知识获得感和思辨能力,做到立足中国国情,呼唤青年学生的时代担当,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三)改进教学评价,增强主体性

改进教学评价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主要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得如何”的问题。青年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受众,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考察,他们的评价是很重要的衡量因素。这里的教学评价并不是单指学期结束后对教育者课堂授课的书面评价建议这种表象层面的行为,而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课程参与过程及考核方式来作为重要考察,两者双向进行比较考察来衡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通常一谈到高校思政教学课,有的学生脑中便会浮现出一些“刻板印象”,因为是大学公共必修课,课程难度相对来说不是特别的大,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能动性不是特别高,久而久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者也会受到影响,关注点多倾向于课程结束后的考试结果而相对忽视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及是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掌握和掌握的程度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不应只将考试结果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应该丰富考核形式,如:加大平时课上表现参与度的成绩比重,以最新时政内容举行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开展“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青年经历有感”等活动并将此纳入成绩考核,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也尊重了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个体差异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师生互动,切实增加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感。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体现,更是事关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培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理论课实效性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