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语义与话题结构对汉语主从句间回指的影响

2019-03-16 03:20张林楠
关键词:主从语料指向

[摘要]动词隐含因果关系作为影响指称加工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一直被语言学家与心理学家所重视。本文基于语料库,考察了当汉语外显因果不同时动词语义与句法结构对主从句间回指产生的影响。通过考察因果与转折主从句中,从句谓语为隐含结果性动词时主从句间的回指,得到了以下结论:1.隐含结果性动词对回指的影响受外显因果关系的干扰,当外显因果关系较强时,不存在话题结构优先回指,动词语义指向对回指的影响大于话题结构;当外显因果关系较弱时,主从句话题总被优先回指;2.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动词语义同样会影响人们对表达结构的选择,当从句谓语为主语偏向型动词时,人们优先选择话题结构进行表述,而当从句谓语为宾语偏向型动词时,人们优先选择非话题结构进行表述,即人们倾向于选择最能表现动词语义所指实体的结构进行表述。

[关 键 词]动词语义  隐含结果性动词  话题  回指

[作者简介]张林楠(1989-),女,河南安阳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9)06-0096-08

一、 引言

隐含因果性动词是学者们在考察指称加工时所关注的重要语义因素之一,但在考察汉语主从句间的回指时,学者们往往更关注隐含原因性动词(implicit causality verb),?譹?訛?譺?訛?譻?訛而较少涉及隐含结果性动词(implicit consequentiality verb)。本文主要基于徐晓东等人的研究,通过语料库考察徐晓东等提出的“话题结构优先回指效应” 。?譼?訛?譽?訛此外,为了进一步探索外显因果关系不同时隐含结果性动词与话题结构对回指的影响是否有差异,除了选取与以往学者相同的“因为”句外,还进一步考察了“虽然”句中的情况。

(一) 文献回顾

在Garvey 与 Caramazza提出隐含原因关系概念后,Stewart等提出了动词隐含结果关系的概念。?譹?訛?譺?訛?譻?訛如果人们倾向于从某些动词的动作引发者角度寻找动作事件的结果,则这类动词属于主语偏向型动词,如英语中的“detest”和汉语中的“担心”,记作N1动词;如果人们倾向于从动词的动作反应者角度寻找动作事件的结果,则这类动词属于宾语偏向型动词,如英语中的“thank”和汉语中的“招惹”,记作N2动词。Stewart等指出隐含结果性动词的语义指向对回指加工具有影响,回指方向与动词语义指向往往保持一致。此后,Pickering等进一步指出,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对回指产生的影响,均来自于动词语义的内在因果与外显因果共同作用的结果。?譼?訛

徐晓东等在考察动词语义对主从句间回指的影响时引入了“话题结构”,这一结构是汉语相对英语所独有的一种特殊结构。许余龙在对汉语句内回指的研究中提出汉语主从句的一个特殊之处是,从属连词可以位于主语名词短语之前,也可以位于主语名词短语之后,如图1与图2所示。?譽?訛

图中所有的T表示“Theme”即话题,C表示“Comment”即述题。本文中所谓的主从句话题结构如图1所示,连词位于从句主语“张三”之后,“张三”为整个主从句的话题;而图2中连词位于从句主语“张三”前,则“张三”仅为小句话题而非整个主从句的话题,我们称之为非话题结构。

(二) 研究问题

话题结构、动词语义以及外显因果关系,均为影响汉语主从句间回指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考察的问题如下:

1.在语言实际使用中,动词语义与“话题结构”对主从句间回指的影响哪个更大?

2.当外显因果不同时,两种因素对主从句间回指产生的影响是否会发生变化?

二、 研究对象

本文为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考察变量主要包括回指倾向、主从句结构是否为话题结构、外显因果关系及隐含结果性动词的语义指向。前三种变量可以通过语料库检索或标注语料得到,隐含结果性动词的语义指向则需要采用调查问卷获得。

问卷调查涉及被试110位学生,其中65位被试为15岁-18岁的初中、高中在读学生,主要来自辅导机构培训班;45位被试为20岁-30岁的大学在读学生、已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及硕士研究生、在读博士生。问卷采用补全句子的方式,如:

李思嘲笑刘强,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

共考察了134个双音节动词,最终得到语义倾向较为明显的52个N1动词与49个N2动词。

主要考察的主从句形式为以下四种:

a. NP1因为 VERB NP2,…

b. 因为NP1 VERB NP2,…

c. NP1虽然 VERB NP2,…

d. 虽然NP1 VERB NP2,…

其中“NP1”为从句主语,“VERB”为隐含结果性动词,“NP2”为从句宾语。

为考察不同的外显因果关系,选择了“因为”与“虽然”两种常见连词。“因为”是汉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因果连词,因此将“因为”作为检索语料时的一个重要关键词。“虽然”属于典型的转折连词,张延俊在邢福义对复句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广义转折复句”与“广义因果复句”在逻辑上并没有本质区别,认为因果复句表达的是“现实原因”与“现实结果”的语义关系,而转折复句则为“现实原因”与“否定结果”的语义关系,实际上都是由“原因”与“结果”构成的。?譹?訛?譺?訛笔者认可上述观点,认为由“雖然”引导的主从句中也表达了一种结果在预期之外的因果关系,相对于“因为”,“虽然”提供了相对较弱的外显因果关系。因此在检索语料时引入连词“虽然”,将汉语中典型的转折句与因果句作为两种不同外显因果关系进行对照考察。

我们考察的语料如下:

①…他[因为]崇拜乔伊斯,竟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尤利西斯”…

(CCL语料库\当代\报刊\读书\vol-111.txt)

② …亦舒[虽然]崇拜张爱玲,却没有抄张爱玲…

(CCL语料库\当代\报刊\读书\vol-106.txt)

例句中的“崇拜”为较有代表性的隐含结果性N1动词,人们倾向于从句①中的动作发出者“他”或句②中的“亦舒”方面寻求动作结果。

三、  隐含结果性动词、外显因果与话题结构对回指的影响

(一) 数据统计分析

本文的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语料库包含字符数783 463 175个。在语料库中按照“因为+ N1动词”“因为+N2动词”“虽然+N1动词”“虽然+N2动词”的检索方式进行了穷尽性检索,对得到的语料进行筛选(主要筛去从句后置、不回指与不完整句)后,最终得到可用语料共计603条,其中“因为+隐含结果性动词”共计308句,“虽然+隐含结果性动词”共计295句。对上述筛选语料进行标注与统计后,结果如表1与表2所示(NP1指从句主语/话题,NP2指从句宾语)。

表1呈现了因果句语料的情况,当从句谓语为N1动词时,话题结构句与非话题结构句出现的频数相当,且不论话题结构与否,主句主语均倾向回指NP1(话题结构句中回指NP1的数量占比98%,非话题结构句中回指NP1的数量占比93%)。而当从句谓语为N2动词时,非话题结构句整体数量远大于话题结构句。在仅有的7句话题结构句中,回指NP1与回指NP2的数量相当,而非话题结构句中回指NP2的数量远高于回指NP1的数量(分别占比90%与10%)。从图3与图4可以更明显地看出,当从句谓语为N1动词时,话题结构与非话题结构不仅出现的频数相当,且回指语均倾向于回指NP1;而当从句谓语为N2动词时,非话题结构成为了首选结构,且回指语倾向回指NP2。这与徐晓东等的研究结果是有差异的。

表2呈现出转折句语料的回指情况,从数据来看,当从句谓语为N1动词时,话题结构出现的频数较高,而当从句谓语为N2动词时,非话题结构出现频数较高,这点与“因为”句类似,但在“因为”句从句谓语为N2动词的语料中,话题结构与非话题结构的分布差异更大。此外,“虽然”句中的话题结构优先回指效应似乎比较明显,当从句谓语动词为N1动词时,话题回指率为91%,当从句谓语为N2动词时话题回指率为77%。最后,在非话题结构句中,回指的总体倾向与动词语义指向一致。从图5、图6来看,话题结构优先回指效应较明显,而动词语义指向对回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非话题结构句中。

为进一步探索表1与表2中话题结构与隐含因果性动词对回指的影响,并确定本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对语料进行编码,并在软件R中对数据结果进行多分类逻辑回归检验。

在“因为”句中对动词语义指向与从句结构两个变量进行多分类逻辑回归分析,并对伪R方系数(Pseudo R2)进行检验得到Nagelkerke系数为0.7902925,大于0.3,说明本次多分类逻辑回归拟合较好,可以用回归系数来解释变量的影响大小。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动词语义指向变量的系数绝对值为4.840103,从句结构类型变量的系数绝对值为2.803873,动词语义指向的系数约为从句结构类型系数的2倍,说明在含有隐含结果性动词的语料中,动词语义指向对回指的影响更大,句法结构虽然对回指同样具有影响,但其影响并不大于动词语义指向的影响。

在“虽然”句中对动词语义指向与从句结构两个变量进行多分类逻辑回归分析并检验伪R方系数,得到Nagelkerke系数为0.2739367,由于系数较小,用回归系数对上述变量对回指的影响的解释力不足,因此改用Fisher精确检验。当从句中为N1动词时,通过Fisher检验从句结构对回指的影响得到p-value = 0.3442>0.05,说明从句结构对回指的影响并不大;当从句中为N2动词时,通过Fisher检验从句结构对回指的影响得到p-value = 0.0002092<0.05,说明从句结构对回指的影响很大;当从句结构为话题结构时,对动词语义指向变量与回指倾向进行检验得到p-value = 0.07068>0.05,说明话题结构句中动词语义指向对回指的影响不大;当从句为非话题结构时,检验得到p-value = 1.25e-09<0.05,说明非话题结构句中动词语义指向对回指的影响很大。

综上,可以将上述统计检验结果总结如下:“因为”句中隐含结果性动词对回指倾向的影响大于句法结构对回指的影响,“话题结构优先回指效应”在“因为”句实际语料中并没有明显表现;而在“虽然”句中,话题结构句中动词语义对回指的影响不大,非话题结构句中动词语义指向对回指的影响明显,且当从句谓语为N2动词时从句结构对回指的影响更大,说明“话题结构优先回指效应”在“虽然”句中是存在的。

(二) 讨论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得到了与徐晓东等不尽相同的研究结果。徐晓东等人的研究主要考察了由“因为”引导的汉语主从句中隐含结果性动词与话题结构对主从句间代词加工的影响,实验证明不论是主语倾向性动词还是宾语倾向性动词都不会影响话题结构优先回指效应。

在考察的308句“因为”句中,当从句谓语为N1动词时,话题结构句与非话题结构句频数相当,且均倾向于回指NP1,这似乎符合话题结构优先回指效应;然而当从句谓语为N2动词时,话题结构句出现的频数远远低于非话题结构句,也就是说在语言实际使用的情况中,从句谓语动词为N2动词时,人们倾向于选择非话题结构来进行表达。此外,在为数不多的话题结构句中,回指NP1与回指NP2的数量也是相差无几的。同时,对数据建模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动词语义偏向对回指的影响大于话题结构,这说明从句中含有N1动词的语料所表现出的“话题结构优先回指效应”其实也是N1动词对回指倾向的影響,或者说是N1动词与话题结构共同的作用,而非单纯的话题结构优先回指效应,这进一步说明了在语言实际使用中,动词语义对回指的影响实际上是大于话题结构的。因此,本文对语言实际使用情况的考察结果与徐晓东的实验研究结果是不同的。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与“因为”句不同的外显因果关系,在所考察的295句“虽然”句中,从图6可以看出话题结构优先回指效应较为明显。通过Fisher精确检验也得到了话题结构中动词语义偏向对回指的影响很小这一结论,这与“因为”句的情况是有一定差异的,但却符合徐晓东等人提出的话题结构优先回指效应。

究其原因,首先考虑到Ariel提出的影响被指称实体可及性的四大因素,其中便包括了“一致性”与“显著性”两大因素。?譹?訛Ariel指出“显著性”是先行语的属性而“一致性”是指先行语与回指语间的关系。隐含因果性动词属于语义一致性范畴,而话题结构则是先行语显著性的一个表现。按照Ariel提出影响被指称实体可及性因素的思路,笔者认为不论是隐含因果性动词还是话题结构,均会影响先行语所指实体的可及性,两次统计检验也证明了这两种因素均对回指的确具有影响,而这两种因素对回指影响的大小则是存在内部竞争关系的。国外学者在隐含因果性动词影响代词加工的研究中提出过“聚焦假设(Focusing Hypothesis)”这一说法,国内学者也对该假设进行过证明。?譺?訛与Ariel所述的一致性因素类似,Long 等指出,隐含因果性动词是一种聚焦手段(focus device),隐含因果性的语义指向会影响读者的聚焦倾向,从而提高被指称实体的可及性。?譻?訛而在聚焦假设中,学者们也同样关注到了隐含因果性动词以外的因素。Sanford等在聚焦假设基础上提出了场景映射与聚焦理论(Scenario Mapping and Focus Theory,简称为“SMF理论”)。SMF理论认为,读者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种语境化表征,从而尽快将语言输入映射到相应的常识性知识上;有些表征通过外显聚焦建立而有些则通过隐含聚焦建立,虽然两种聚焦彼此分离但终将通过语篇实体及实体所在情境中的角色间映射而联系起来。?譼?訛在含有隐含因果性动词的小句中,隐含因果性动词的主语及宾语为两个语篇中的外显聚焦实体,而隐含因果性动词则为情景映射中的隐含聚焦手段,当隐含因果性动词具有主语偏向性时,动作发出者位于情景中心,而主语所指称的实体可及性也更高,此时若连接词能明显地表征两个小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则读者将更容易理解整个映射过程并确定动作事件的隐含因果关系。笔者认为,隐含因果性动词作为一种聚焦手段,其语义指向将提高主语或宾语所指称实体的可及性,但这种促进作用是需要外显因果配合的。

比较图4与图6可以看出,当转折句中从句谓语为N2动词时,话题结构与非话题结构之间频数之差相对于因果句缩小了很多,说明在转折句的实际使用中并不像因果句中一样出现宾语倾向的N2动词则人们优先选用非话题结构。这便是外显因果干扰隐含结果性动词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尽管可以认同“转折句也是因果句”这一说法,但不得不承认,“因为”所表达的因果关系要比“虽然”更加明确也更加强烈,正是外显因果强弱的差异导致了隐含结果性动词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其对回指倾向的影响。

通过上一小节中的数据分析,还发现,外显因果与隐含结果性动词的共同作用不仅会影响主从句间的回指倾向,还会影响人们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对语言结构的选择:当隐含结果性动词为主语偏向型动词时,人们倾向于选择话题结构进行表述,即选用从句关联词位于从句主语后的结构;当隐含结果性动词为宾语偏向型动词时,人们倾向于选择非话题结构进行表述,即选用从句关联词位于从句主语前的结构。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前人考察动词语义指向影响代词加工的研究中已通过实验证明,隐含原因动词的语义指向在配合因果关联词时才表现出对回指倾向的影响,?譹?訛?譺?訛?譻?訛本文通过对语料库中的实际语料进行考察证明了隐含结果动词的语义指向同样需要配合因果关联词才能对回指倾向产生影响。

综上,从对语料考察的结果来看,当外显因果为“因为”所引导的强烈因果关系时,动词语义指向对回指的影响要大于句法结构的影响,而当外显因果为“虽然”所引导的弱因果关系,或者说是“广义因果关系”时,动词语义指向对回指的影响则要小于句法结构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外显因果关系较强时,隐含结果性动词的聚焦作用被增强,从而进一步提高其语义所偏向的被指称实体的可及性并影响回指倾向。隐含因果性动词的语义指向还会影响人们实际表达时所使用的结构:N1动词出现时人们倾向于使用话题结构进一步表现NP1所指称实体的可及性,N2动词出现时人们则倾向于使用非话题结构从而表现NP2所指称实体的可及性。相反,当外显因果较弱时,隐含结果性动词对被指称实体的聚焦作用将被削弱而出现话题结构优先回指效应。

四、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语料库考察了从句中含有隐含结果性动词的汉语主从句在实际语言使用对回指倾向有何种影响,与徐晓东等的实验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得到了以下结论:当外显因果强烈时,动词语义指向对回指的影响大于话题结构的影响;而当外显因果较弱时,话题结构对回指的影响则会大于動词语义指向的影响从而出现话题结构优先回指效应。上述结论一方面说明“话题结构优先回指效应”在语言实际使用中并不明显,另一方面说明与隐含原因性动词类似,隐含结果性动词对回指的影响同样需要外显因果的配合。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得出与前人相异的结论,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验证方法不同;另一方面则可能是选取的隐含结果性动词具有差异。

徐晓东等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采用脑电实验考察了隐含结果性动词与句法结构对回指的影响,对其考察的句子进行了人为严格控制变量,如“因为王宇担心李薇,所以他坚持二十四小时开机”“王宇因为担心李薇,所以他坚持二十四小时开机”。而本文的语料均来自语料库,属于语言实际运用,因此相对于徐晓东等的研究语料必然存在许多不可控变量。本文得出与徐晓东等相异的结论,有可能是由于实际语料中存在其他影响因素所导致的,比如动词的体貌、语态、情态等因素。

从动词语义角度来看,虽然本文与徐晓东等的研究均选择了隐含结果性动词,但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同一批动词,因此动词的差异也同样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差异。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隐含结果性动词的语义指向属于一种连续体,确切地说这种语义指向是一种程度性倾向,每个动词可能都具有一定的语义倾向,只是要看这种语义倾向是否明显。在前文介绍研究对象时提到,本文所考察的动词是在对134个双音节动词进行补全句子的问卷调查基础上而选取的语义倾向最明显的101个隐含结果性动词。这101个隐含结果性动词彼此间的语义倾向其实也存在一定差异。

為了进一步考察隐含结果性动词与话题结构对主从句间回指的影响,也为了使本文结论更加准确可靠,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扩大语料,对可能影响隐含结果性动词的外在因素进行标注并控制变量。此外,隐含结果性动词本身语义倾向的程度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对动词语义倾向按照程度强弱进一步划分,从而考察语义倾向程度对主从句间回指的影响。

(责任编辑:肖舟)

Abstract Recent years, linguists as well as psychologists have shown great interest on verb-based implicit causality and consequentiality,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reference processing. The present paper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both verb-based implicit causality and verb-based implicit consequentiality on reference resolution. Via corpus and statistic tools, we find that: 1. implicit- consequentiality verbs have larger influence than theme structure on the anaphora bias; non-theme structures are used more often when backward biased verbs co-occur; 2. the theme structure will always be the antecedent when implicit-causality verbs co-occur, no matter forward biased verbs or backward biased verbs, which is resulted from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explicit causality and implicit causality.

Key words Verb semantics; implicit consequentiality verbs; theme structure; anaphora

猜你喜欢
主从语料指向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儿童气候教育者让成人开眼看气候
鸟类世界的爱因斯坦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旋转位似的性质与主从联动法
中古汉语分期研究所涉及的语料问题
如何使用第二外语学习者语料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
利用TL16C554实现主从式多机串行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