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阅读提升写作者综合素养

2019-03-18 04:25洪威雷
关键词:写作者大脑信息

吴 明 洪威雷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11)

写作者或是抒写心境,抑或挥毫古今,无不期待能笔头生花、曲尽其妙。写一篇鲜活的文章,需要写作者能将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功底、娴熟的技巧融会贯通。但凡无法厘清头绪著述成章时,不妨“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无限联结灵魂与宇宙,使自己的视、听、味、嗅、触等感官系统像无限延伸的触手敏锐地捕捉任何一缕生活气息,迅捷地喂食剧烈艺术化的大脑,令文章“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具有洞穿时空的渗透力;这种感受越深刻、内省越强烈,文章就越饱含喷薄的张力。何以联结灵魂与宇宙?熟操菜刀拼切舌尖上的生活,稳持书卷纵览闪耀着的星河,正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构建具有体验感、思索性的写作意识,凸显写作者“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综合素养优势。朱熹所述的“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将生活与阅读的相得益彰展现出来,告诉我们沉浸式阅读能让写作者受益终生。

笔者以为写作者通过沉浸式阅读提升综合素养是当务之急。如同城市的璀璨灯光使繁星淡出人们的视野,焦虑的工作、匆忙的生活、纷扰的信息使人们在阅读时难与文豪们通过文字达成心灵共振:要么刚心血来潮摊开书卷就被网络段子吸引去,要么读些快餐文学消磨时光。繁星未逝,文豪依然,只是读者远离了清净界,忽略了体验感,丧失了思考力。

或许人体习惯舒适,思维贪图安逸;写作者一旦随波逐流,能力必然退化。习惯了叫外卖,厨艺渐失;习惯了浅阅读,文笔倒退。因此,写作者的阅读过程需要摆脱惰性,摈弃浅薄式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全身心投入沉浸式阅读,提高阅读质量。浅薄式阅读伴随出版营利化和媒体电子化风行,令读者通过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式的浏览满足短暂的视觉刺激需求,使读过的文字瞬间成为过眼云烟。当电子终端取代纸质媒体霸占视线,“刷屏”的“迅捷性”使人们的阅读“跳”了起来,断断续续、匆匆忙忙、迷茫游离。长此以往,会对写作者构成各种伤害:

首先是降低注意力。专注是写作的心理前提。如果读书像蜻蜓点水,那么思维很难聚焦于文中的主题。由此,写作者的信息搜索、选择、定向、集中、维持、调节、监控能力每况愈下,撰文浅显、思路杂乱。

继而是破坏感知力。浅薄式的阅读虽然刺激了感官、使读者获得了瞬间快感,但写作者越来越依赖这种快速易得的“欢乐模式”,对精神形成刺激的阈值越来越高,造成所写的文章矫揉造作、华而不实。

接着是剥夺洞察力。当写作者开始对各种信息不以为然、对自身及环境漫不经心,他也就无法敏锐地感受到宇宙的脉动、信息的更替,导致作品空洞无物、平庸无奇。

最终削弱思考力。优秀的作品源自作者的深思熟虑。当写作者对阅读文萃不再孜孜以求、望眼欲穿,他也就无法在撰文时调动积极的情绪作深度思考,无法写就出神入化的文章。

任何时代的写作者都要坚定信念,无论环境怎样变,对写作的执着之心是真挚、永恒的。坚定这份信念,需要养成自制力和信息筛选能力。若《道德经》终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通过沉浸式阅读提升写作者对文字的注意力、感知力、洞察力、思考力,“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沉浸式阅读令人对作品产生忘却实境、纵情文海的舒畅感觉。当写作者在阅读时有信心与能力应对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作品时,他会废寝忘食、挑灯夜读。沉浸式阅读产生的愉悦感更多地处于认知层次而非感官层次。游乐场的惊险娱乐项目虽然能刺激神经,但它转瞬即逝,这是感官体验。而技能与难度匹配的学习、探险过程需要全身心地利用认知经验,它深厚、持久,可以塑成长期记忆。沉浸式阅读需要读者的阅读与知觉高度融合、注意力集中、驾驭力较强。其形成条件有:读者在体验过程中有非常明确的动机与目标(如拓展视野、增进情感、提高能力);对读者的阅读行为有成就反馈(如增加了知识量、掌握了诗句);读者技能与挑战相匹配(通过阅读提升阅读水平和综合素养)。结果,读者就会陷入忘我状态的“心流体验”之中,对时间的认知产生错觉,对富有挑战性的阅读更加痴迷。

生理学研究的结论提供了能够产生“心流体验”的沉浸式阅读对提升写作者综合素养、在人体官能改进方面的佐证,清晰地体现出了沉浸式阅读的功能优势。大脑是人体进行思维的主要器官,对情绪和思维过程产生影响的各种化学物质作用于大脑的不同受体,令人体产生不同的神经反应。去甲肾上腺素能巩固记忆,肾上腺素导致应激反应;雄性激素分泌旺盛使人思考更具理性、富有质疑精神和攻击性,雌性激素分泌过多则使人更加柔和、浪漫,催产素的分泌使人更加信任、善待他人。写作者通过阅读获得的愉悦感主要源自三类化学神经递质:造成感官体验兴奋的多巴胺、内啡肽,以及产生认知体验愉悦感的血清素。它们在作用于人体思维过程中的机制差异显著。

多巴胺是脑内信息的传递中介,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信号。它帮助大脑产生感觉和情欲,传递令人兴奋的信息。人们之所以会对一些事物成瘾就是因为这类事物刺激着多巴胺的分泌,人们越渴求处于兴奋状态就越在精神上依赖这些事物。内啡肽也能令人产生欣悦感,而且刺激强度高于多巴胺。它与脑内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作用于人体的同样效果,在医学中用作镇痛剂,素有“快感荷尔蒙”之称。多巴胺、内啡肽分泌水平的增高反复刺激大脑的边缘系统——接受各种感觉刺激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体的情绪反应逐渐衰减、发怒的阈值升高,对社会淡漠、对恐惧脱敏。一些看色情、暴力、恐怖题材作品上瘾的读者如同吸食了“精神鸦片”,虽然获得了即时快感,但随着寻求刺激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越来越麻木、孤冷。而不少“精神鸦片”还以图像、视频的形式出现。这种展现越生动,毒害就越深入——读者读取的信息越来越零碎、情绪也越来越焦躁:他们只关注令人兴奋的语句和画面,不体验情感、不分析内涵,变得越来越浮浅、迟钝。久而久之,大脑失去了对信息的管理能力和对环境的调适能力。

血清素是神经细胞之间用来互相传递信息的介质。血清素能影响人的食欲、睡眠、性,但同时作用于人的高级神经反应:情绪、内驱力和注意力。适当提高血清素含量能改善睡眠、镇静情绪、缓解疲劳,带来温馨轻快感,被称为“幸福荷尔蒙”,是抑郁症、强迫症、多动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克星,还能抑制攻击行为。通过沉浸式阅读产生的“心流体验”是当大脑进入潜意识状态后分泌血清素和催产素的结果。此刻,读者会充满和平、幸福、信任感,此时大脑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达到极佳水平。此刻,大脑会忘记时间——意味着读者专注做事的时候不会牵挂过去也不会担忧未来,只会专注于眼前——这样就可以释放出宝贵的信息存储空间、处理能力。当大脑减少了额外运行负担,就可以接收处理更多的信息。让我们来感受“心流体验”:心外无物,我们就能专注于读物;这种阅读似乎轻轻一推就被舒适助动、流畅前行;当我们沉浸于充实、愉悦感之中,忘却了时光飞逝,“我”已融入字里行间,心流汇入脑海、脑海聚合文海,暗涛涌动、思绪澎湃。此刻写作者的大脑,是科幻小说中的宇宙、是言情剧本中的爱神、是羁旅诗歌中的故土……我思故我在。

写作者的沉浸式阅读以实现写作为目标、以思考分析为手段,有别于单纯从读者角度出发的阅读。如果阅读只是重复着作者思维的过程,对于写作者综合素养的提升价值就不能充分显现。为了提升知识的宽度、思考的深度,在阅读过程中,“学”与“思”需深度融合。例如读哲学书,需要累积经验、沉淀人生。哲学中大量的问题都以人生的终极问题为中心递次发散,可再次级的问题都无法从一本书中获得答案。就算读同一本书,因为不同读者的经历、积淀、视角差异,对信息挖掘的深度也会不同。信息无尽无穷,它们为各种粒子提供存在前提、构成宇宙,宇宙之外还有父宇宙、子宇宙,就算我们穷其一生也无法读到全部信息中的毫厘——何况运动是永恒的,一切即是历史。书本通过提炼信息为我们供给知识。浩瀚的知识海洋本身没有边界,为了便于我们掌握和开发知识,依据大脑的思维习惯划分了不同专业领域。但如海水般流淌的信息是不以人为的专业命名为前提的。只有当我们充分积淀、掌握技能,才能够畅游知识海洋,组合出自己关于各类问题的答案,绘出自己的知识全景。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所有的思考过程并不是全部源自意识层,比意识层体量大得多的潜意识层会对思考过程产生更显著的影响。主观的思考就是对内心深处思维反应的提取。沉浸式阅读产生的“心流体验”越强烈,思考时发挥的提取作用就越深刻,从而这种阅读方式就体现出了它的重要价值:当作者的知识被读者内化、重构,就变成了读者自身拥有的知识拼图中的构件。早在古希腊时期,雅典等城邦国家就倡导通过博雅教育塑造独立的人格和探索的精神。它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学者,让他们摆脱庸俗、唤醒卓异,避免陷入“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这样的窘境。

虽然每一个写作者无法实现全知全能,但可以通过沉浸式阅读提升综合素养,使体验强度、思维深度、知识容量、技能数量得以增加,终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首先,通过灵魂溯源,发掘读物的核心价值。虽然很多读物中的知识不能直接用于指导我们的生活,但是这些知识却能为读者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这种源自作者灵魂深处的思想对读者潜移默化施加影响的能力正是读物的核心价值。读过《挪威的森林》,我们明白了“爱情就是从一些很琐碎、无聊之初开始的。甚至不这样就无法开始”;再读《围城》,我们领悟了“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

然后,通过知识萃取,提炼作品的特色价值。作品的特色会影响阅读体验深度,是吸引人们去阅读的关键。只有文作的个性鲜明,才会富有魅力。知识萃取就是立足于作品特色,依据作品分类,从艺术性、科学性、思辨性、历史性、宗教性、经济性等方面,对特色特征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其独特优势,汲取知识精华。例如科普读物《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中提到的“量子宇宙论”为科幻作品《星际迷航》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后者对前者以剧本的形式将理论具象化,共同增进了同一理论的科学性、艺术性并引起读者的认知深化。

接着,通过信息组合,拓展作品的规模价值。信息组合以信息资源要素的内容识别为基础,通过考察整理,形成丰富的作品体系,为提高读者的审美、研究、写作能力提供知识储备。如要撰写宏观经济学方面的文章,需要先读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再读多恩布什的《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这样对罗默的《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才能有更透彻的理解。

再就是,通过思想演绎,拓展作品的原真价值。南怀瑾说道:“我们在鉴赏一件瓷器的时候,不仅要看它的外在是否精致美丽,还要看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优秀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融多种风采于一体的精神特质。作为写作者可以模拟作者的视角通过比较观察找出事物的特性、了解它的本质。然后像摄影师那样,试图从不同于作者的新角度用文字描绘出同一事物的不同景象,展现其“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神韵。写作者通过新视角的描绘,会渐渐发现写物就是写心,是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结合。与其说是撰写者发觉了“物”的特质,不如说是“物”叩开了写作者的心扉。正如罗素所说:“世界充满了神奇的东西,它们在耐心地等待我们变得更有智慧。”

通过对“物”的活化,写作者进而升华作品的体验价值,遁入“境由心生”的冥想态,实现由“物”到“悟”的蝶变。让“内心的东西显出来、静止的东西动起来、书本的东西用起来、死去的东西活起来”,用写作者通过沉浸式阅读绘就的知识图景创作成作品。关于“生命”,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美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这与由汪峰作词的《怒放的生命》中“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显出了不同的气质风格。

最后是通过感知趋同,激活作品的诱导价值。萨特在《自由之路》中说:“你之所以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让写作者为读者交出“心流体验”下润色的作品,让他心中的彩蝶飘飞到读者的精神花园起舞授粉。感知趋同就是指作品的阅读价值接近读者的需求点,让内容更饱满、情感更丰富、功能更完善,从内核更契合读者心灵,使写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共振。为此,应营造一种氛围,设计一种场景,增强作品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独有的回味感,达到身历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吴承恩通过《西游记》 “八十一难”中降妖除魔的历程点出“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的道理,与通读《金刚经》后读者对“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的体悟不谋而合,使该作品成为了可读性极佳的文坛巅峰之作。

猜你喜欢
写作者大脑信息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写作
订阅信息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