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物连类 玩味品析

2019-03-20 00:37牟利卫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品析比较阅读

牟利卫

【摘   要】将比较的方法运用在阅读当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忱。 比较阅读可从“字词”“句段”“篇章”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串联或对比,找到文本的表达特点,感悟作者遣词用字的妙处,深刻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比较阅读;品析;效果提升

“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对同一篇文章中的不同字词、句段之间,或者两篇甚至两篇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类似的文章之间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串联或对比,使原来抽象、单调的知识和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这种阅读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能促使阅读教学效果有效提升。

一、推敲斟酌,字词探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内容,能体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的确,每一篇课文无不凝聚着作者在文字运用和表情达意上的用心。作为学生语言习得的引路人,教师应引领学生去感悟作者遣词的妙处,领会渗透其中的丰富情感。

(一)替换字词,比较玩味

教学时,进行意思相近的字词的替换练习,对于体会课文用词的精妙,培养学生推敲字词的能力,很有帮助。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写道:“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把‘充满换成‘有,你觉得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有说明‘我是偶然想到的,而‘充满可以看出‘我常常在想‘骆驼的铃铛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而且想了很久。”教师顺势引导:“是啊,‘充满一词也与文段后面的内容相照应,可见作者的想法多么天真美好。”学生由此深入地感受作者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骆驼的喜爱。

又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文多次写到山洪,教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将“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一句中的“舔”字换成“冲”“撞”“打”等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出了当时的情况紧急,还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他字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二)增删字词,对比甄别

课文中很多字词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写下的,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采用增删字词的方法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中写道:“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学生通过读课文,领略到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工作的劳苦。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蕴含其中的情感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关键词去了解。笔者在教学中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母亲说完,又坐了下去,又弯曲了背,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又陷入了忙碌……把四个“立刻”删去,让学生比较:“你发现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文中的句子用上了四个“立刻”,读起来就像电影里的快镜头,写出了母亲顾不上休息,为了儿女拼命工作,更体会到母亲塞给“我”的不仅仅是钱,还有浓浓的希望和深深的爱。

(三)调换词序,比照品析

调换字词的次序,把原句与调换语序后的句子进行对比,学生能深刻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培养自己的语感。 如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一课中“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改成“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河——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问大家觉得怎么样。

学生通过比较,能够体会出课文中的句子用得好,因为原句让人感受到作者是从远至近看到带子的真实面目的,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而改写后的句子平淡无奇,不会让人欣喜,更不会让人激动。

二、纵横串联,句段辨析

在教学中,基于文本的特征,对结构相似、内容相近、围绕同一个中心描写的句段进行比较,能让学生深入領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表达上的特点,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比较内容相似处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一课为例,紧扣描写老班长两次“笑”的语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整理呈现。

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教师让学生抓住这两次“笑”,对比着读一读,思考:老班长先后两次笑,一样不一样? 学生通过品读,明白了两个句子都写了老班长的笑。但是联系上下文深入思考,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老班长刚端来鱼汤时的笑是装出来的。因为他端的鱼汤“特别少”,鱼汤都不够喝,哪能笑得出来呢? 他是故意“笑着”制造轻松的气氛,希望小战士能把鱼汤喝了。相比较而言,后一次笑才是他发自内心的笑。

通过比较,学生对人物的内心进行了细细揣摩,被这位忠于革命、关心他人的老战士的崇高思想所深深感动。

(二)比较详略繁简处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为例,本文侧重描绘了“我”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为了说明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活,课文先后写了作者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摘黄瓜、吃黄瓜、追蜻蜓、采花、捉蚂蚱、浇菜、睡觉等事。在完成对事件的梳理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各个文段间的比较阅读。

师:在这十一件事情当中,写得最具体的是哪件事?

生:我觉得是铲地。

师:为什么说这件事情写得最详细、最具体?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因为作者描写这件事用的篇幅最长,一直从第五自然段写到第十二自然段。

生:作者写这件事时还运用了对话描写,所以我认为它写得最具体。

教学进行到此,学生对文章的详略安排即可了然于心了。教师此时可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把铲地这件事写得这么详细呢?”学生思考后明白:对于把谷子当成狗尾草铲掉这样的错误,祖父都能够原谅,都能够宽容对待,那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原谅“我”了。同样,作者在这样的大错中都能够感受到快乐,也就没有什么事不能让她感到快乐了。所以这件事情才会写得特别详细。这样就轻巧地达成处理详略这一指向写作的教学目标,比较阅读的成效可见一斑。

三、比物连类,篇章类比

篇章类比是指在适当的契机下,对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有联系、写作特点有可比之处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譬如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题材的不同名家名作、相同表现手法的不同作品等,同中存异,异中求同,以此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一)相同作家作品的比较

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老舍先生的《猫》与《母鸡》进行比较阅读,从指向内容理解和体会文章情感的角度看有什么异同点,再从指向表达的角度加以品读。

反复研读推敲,学生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从内容层面看,老舍写猫侧重介绍猫古怪、淘气、顽皮的性格,而写母鸡则侧重于描写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虽然都是写动物,《猫》从头到尾都写了对猫的喜爱之情,而《母鸡》却使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写出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体现了对母爱的赞颂。

(二)相同题材作品的比较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松鼠》这两篇文章为例,两者均为说明性文章,但写作方法及语言表达风格却迥异。于是,在完成两篇课文的独立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两篇文章开展对比阅读。运用填表格的方式,学生很快就能明了两者之间的异同。

(三)相同表现手法作品的比较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描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通过学习,学生已然明了:像这样以事物的特性阐明做人的道理、赞美人的品质的表现手法,称之为“借物喻人”。

与之表现手法类同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白杨》,文章在写了白杨高大挺秀、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的特点之后,写道:“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意?比較我们以前学过的《落花生》一课,在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比较,能够领悟其表现手法与《落花生》一文的“借物喻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后通过细细品读课文,感悟树的特点与人的品质之间的相通之处,便能够进一步体会爸爸的心愿是希望孩子们也能够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坚强、不软弱,迎着风沙茁壮成长。

总之,比较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探究。通过有效的比较,学生能够享受阅读的快乐、发现的快乐,同时阅读、表达、思维等多方面能力获得了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得到了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文华,刘荣华,汪燕宏,等.借助比较阅读实践多元指向——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活动研讨记录[J].小学语文教师,2018(1).

[2]宋丹.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5).

[3]刘春光.开展比较阅读,深化学生阅读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2017(10).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镇东小学 317400)

猜你喜欢
品析比较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浅谈如何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积累
浅谈散文意境的品析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诗歌比较阅读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质疑·比较·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