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的意蕴
——谈中山国墓葬遗址出土的“山”字形铜翣

2019-03-21 08:13苏银梅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山器物字形

苏银梅

(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 固原 756000)

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墓葬遗址出土的2万余件文物当中,“山”字形青铜翣最为耀眼,几乎成为中山国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威严、神秘。笔者查阅了一些与中山国相关的资料,观看了六集电视纪录片《中山国》,学习了李学勤等前辈专家和一些学者对中山国历史文化的解读,在此基础上,谈谈自己对该器的几点认识,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图1 1977年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厝墓出土的山字形铜翣②河北省文物局编《河北文物精华之二:战国中山文明》,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图02。

图1:铜“山”字形器。通高119厘米,宽74厘米,厚1.2厘米,銎径13.5厘米。1977年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厝墓出土。一套五件。整器呈山字形,两侧向下部内转成镂空回字纹,下部中间有圆筒形銎,可插在立柱上,銎的前后两侧有方形楔孔。銎的外侧下方可有文字或符号。这种器物为中山国所特有,造型庄重,套接于木柱之上排列在帐前,象征着中山国的权威。①河北省文物局编《河北文物精华之二:战国中山文明》,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图02,器物文字描述见106页。

图2 1975-1993年中山国“成公”墓出土的山字形铜翣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彩版三八。

图2:中山“成公”墓(M6)出土的山字形器。总计6件,每件山字形器通高143厘米,宽80厘米,厚0.5厘米,重44.6公斤。圆通形銎通高48銎口外径15厘米,壁厚0.8厘米。[1]134

中山王厝和“成公”墓出土的山字形器,是“翣”的最初形式。翣是古代帝王或皇后仪仗用物,是权利地位的象征,后来演变为用野鸡或孔雀羽毛编成的大掌扇。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之二写道:“凤翣拥铭旌,威迟异吉行。”这批战国时期的山字形铜翣,同时具备兵器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应该是中山王卫队或仪仗队侍卫手持物。厝王墓出土的铜翣与中山“成公”墓葬出土的铜翣銎部和纹饰略有不同。

山字形铜翣的内蕴。每件艺术品的创造均包含着创作者的目的或意图,除实用价值之外,还蕴含着一定的人文思想。山字形铜翣的文化内涵,应该与古人祭祀及中山国的建设者狄人的文化习俗相关联。该器山字上半部分由三个“圭”形器组成(见图3)。玉圭,源自石器时期生产工具斧、铲,商周时期成为帝王祭祀或大臣朝见君王时手持的礼器。不同尺寸的玉圭,象征天子、诸侯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山海经》《穆天子转》记载:“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壁以见西王母。”[2]10玉圭与玉璜、玉琮、玉璧、玉璋、玉琥在《周礼》中被称为礼天地四方的“六器”“六瑞”(见图4)。圭分“平首圭”和“尖首圭”两种。中山王族3号墓也出土了一件尖首白圭(碎裂)①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彩版三二。。白圭为“上圭”,只有天子方可使用,证明了一代中山王的地位。尖首圭源自戈(见图5)。

如果把中山国山字形铜翣整件器物分解观察,应该是三件戈的组合(见图6)。其中左右两件戈分别由援和相当于胡、内的部分构成。中山国出土铜器铭文书写的“中”字,由“上、下”“戈”组成(见图 7、图8)。可以理解为一座长方形的城池上、下可守,上、下戈有军事防御的意义。可见,中山国文字中的“中”字,有守疆卫土的寓意,而非“中原”。

“中山国是崇‘山’的,中山王以如此大的山字形器来显示国之象征和王权的象征。”[1]134崇山思想是山字形铜器最为主要的文化内涵。

图3 山字铜翣局部

图4 宝鸡扶风青铜器博物馆藏玉圭

图5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戈

鲜虞人是长期生活在高原山区的游牧民族,对山有着特殊的感情。敬山不仅因为山是鲜虞人一部分食物的来源地,而且是他们防御外敌的天然屏障。中山国建立城池的主要特点是一定要“以山在邑中”,易守难攻。灵寿城的布局和建筑遗物与中山国君、民上下都崇拜山之神灵有密切关系。灵寿城内北部中间恰好有一座独立的小山,可起到观敌预警的作用。在一些大型建筑的瓦脊和瓦檐部位上置山峰形瓦钉饰。小型建筑的瓦顶上,小瓦筒上也置座山形瓦钉饰。在一号冶铜炉作业坑边上坎,发现了一组(7件套)“陶人俑拜山”陶器。[1]102发掘者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铸铜器的工匠在新炉升火冶铜后铸铜时,对山神祈祷,保佑其出好成品。

山字形铜翣,整体看,可以认为是“一个山中之国”。“山中”二字的形状,上部为山字,下部为中字。

此外,把山字形铜翣分解来看,相当于戈内的部分图案发掘者认为是回字纹,有专家认为是鸟纹,两鸟相背,尖嘴勾首。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对兽”纹饰为战国时期欧亚大陆比较流行的一种装饰艺术。该器鸟形纹饰当有中山王先祖白狄崇拜鸟的习俗的意蕴。

狄与戎是商周时期活动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其活动范围大致在今宁夏、陕西、甘肃、山西的部分高原山区。其中“狄”即“翟”。史书记载周族酋长季历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伐西洛鬼、戎,俘二十翟王。段连勤先生认为鬼方是翟的又一称谓。[3]2“翟”为族名。在先秦及《史记》《汉书》里,翟、北翟又往往写作狄、北狄。他根据《山海经·西山经》以及蒙文通先生所著《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文中的观点,认为“西洛水”就是今宁夏清水河。翟是一种食鱼的雕鸟,为草原民族所喜养。鸟嘴部弯曲,有利爪,敏捷,飞行速度快,可助主人捕猎。

《山海经·五臧山经》“共记载了二百八十四个氏族部族,其中五十八个有图腾信仰。在有图腾信仰的氏族部落中,用各种鸟作图腾的氏族部落十四个。”“翟族是我国远古时期以翟鸟为图腾的民族。”[3]4

从商王武丁时,就开始了对鬼方的征伐。自周康王命盂两次出征鬼方,鬼方一部分向漠北迁徙,还有一部分向东迁徙,进入今山陕高原和太行山一带。

图6 山字形铜翣分解局部

图7 1977年平山三汲中山王厝墓出土中山王厝刻铭铜方壶铭文中的“中”字①河北省文物局编《河北文物精华之二:战国中山文明》,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图17。

东周时期分布于南西伯利亚的丁零人,陕北、晋北及太行山东西两侧的狄人,都是商周时期被迫迁徙的鬼方人的后裔。春秋中叶以后活动在太行山两侧的北狄族,赤狄逐步灭亡后余众以“翟”为姓,白狄诸部灭亡后,余众或以“鲜虞(于)为姓,或以肥、仇由为姓。”[3]11

“鲜虞”即“猃狁”,商周时期的鬼方,春秋时期的“白翟”“白狄”,中山国的建立者。

图8 河北省考古研究所张守中研究员书写的中山国的“中”字

图10 1977年平山三汲中山王厝墓出土的玉梳②河北省文物局编《河北文物精华之二:战国中山文明》,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图89。

既然鲜虞人的祖先是以翟鸟为图腾崇拜的民族,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山国遗址出土文物中众多以鸟为题材的缘由(见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 14、图 15、图 16、图 17)。

图9 1977年平山三汲中山王厝墓出土的磨光压划纹黑陶鸟柱盘①河北省文物局编《河北文物精华之二:战国中山文明》,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图100。

图11 中山国灵兽城遗址出土的山峰形瓦钉饰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彩版三,图2B.

图12 1977年平山三汲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鸟柱铜盘④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图20。

图13 1977年平山三汲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局部⑤河北省文物局编《河北文物精华之二:战国中山文明》,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图06。

鲜虞人不仅把崇鸟思想以鸟纹艺术形式铸造在国家象征的器物山字形铜翣上,在其他器物如陶器、玉器、青铜容器、金银器上,也大量出现以鸟为题材的装饰。以下仅举几件具有代表性的器物。

图9为磨光压划纹黑陶鸟柱盘。圆盘中竖一圆柱,柱顶有一飞鸟。器物柱上所饰弦纹,盘沿饰的卷云纹和内填的三角纹为中原文化风格饰纹。若盘中盛水,鸟似飞翔于池水之上,创意新颖,寓意美好。

图10为玉梳。黄玉制作,半椭圆形。半圆形梳柄中透雕双凤纹。双凤对立作回首状,颈部相连。头顶有角状冠,尖勾嘴,长颈,翼下垂,足前曲,饰阴刻线羽片纹。梳齿十根。

图11为山峰形瓦钉饰。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器物上部有一对相背的鸟头饰。鸟喙弯曲。

图12为鸟柱铜盆。器型构思精巧,盆底中间伏有一鳖,背驮圆形托柱,柱顶停立一鸟。鸟作展翅飞翔张嘴嘶鸣状,双爪紧抓纠结的双头蛇头部,形态逼真。

图13为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局部。器物下部为四只侧卧的梅花鹿,驮一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四龙独首双尾。龙挺胸昂首,前肢撑立,双肩有翼。龙身蟠环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凤,引颈长鸣,展翅欲飞。

图14为提梁凤嘴铜盉。盛酒器,肩部有弓形提梁,有盖,溜肩,流为一凤首,有冠嘴做流口。

图15、图16为有盖平盘铜豆、铜扁壶器物的盖部。两件器物盖部成对的环形钮顶端似鸟形。

在中山胤嗣铜圆壶铭文中发现鸟形文字(见图17)。

图14 1977年平山三汲中山王厝墓出土的提梁凤嘴铜盉①河北省文物局编《河北文物精华之二:战国中山文明》,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图10。

图16 1977年平山三汲中山万厝墓出土铜扁壶局部③河北省文物局编《河北文物精华之二:战国中山文明》,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图08。

图15 1977年平山三汲中山王厝墓出土的有盖方座铜豆盖部②河北省文物局编《河北文物精华之二:战国中山文明》,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图12。

图17 1977年平山三汲中山万厝墓出土铜壶铭文中的鸟纹字④河北省文物局编《河北文物精华之二:战国中山文明》,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图18。

2018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员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石家墓群进行考古发掘中,解剖车马坑(MK5)第2、3辆车舆内部时,首次在墓葬以外遗存内发现成对铜翣(见图18),上下叠压。据考古队员分析,该遗址可能早于春秋时期墓葬。①王永安、张俊民、孙锋《甘肃宁县石家墓群发掘取得重要新收获——发现墓葬和车马坑,首次在墓葬以外遗存内发现置翣现象》,载《中国文物报》2018年10月16日。发掘者张俊民老师认为,该对铜翣可能装置在马车上。

铜翣上部由三件戈组成。左右戈援锋尖锐(右戈体残断),相当于胡、内的部分呈勾首鸟状。器下部饰一兽面纹。

宁夏固原境内春秋战国墓葬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中,也有一些鸟兽、鸟纹、凤鸟纹器物。

图19为凤鸟纹透雕扣饰。整器呈一花瓣形。上部为二鸟回首相对,鸟尾合并舒展似三花瓣,形如凤尾。

图20为双鸟触角青铜短剑。剑柄首为一对喙部相吻的鸟。

图21为鸟纹铜牌饰。双鸟头相背连接,体呈S形。圆眼,圆耳,长喙弯钩,头顶部冠状。背面有一拱形钮。

201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宁夏彭阳县姚河塬遗址出土了一件玉鸟(见图22)。勾喙,圆眼,颈部前申弯曲,雕刻有羽纹。

图18 2018年甘肃庆阳市宁县出土的铜翣②图19文物照片由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张俊民老师提供。

图19 1989年宁夏西吉县新营乡陈阳川村出土的凤鸟纹透雕铜扣饰③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历史文物》,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图23。

图20 1992年宁夏彭阳县交岔乡大坪村苋麻村出土的双鸟触角青铜短剑④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册),黄河出版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6页。

图21 1987年固原县彭堡乡于家庄出土的鸟纹铜牌饰⑤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册),黄河出版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8页。

图22 宁夏彭阳县姚河塬遗址出土的玉凤⑥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宁夏彭阳商周姚河塬遗址,宁夏考古研究所马强博士提供。

姚河塬遗址为商周时期的遗址,该遗址出土的卜骨上有“丁”字字样,该丁字是否与商王武丁有关?或与北方少数民族“丁零”族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宁县石家墓群发现的早于春秋时期的青铜翣及其鸟形图案,宁夏固原原州区和彭阳县发现的商周时期和春秋战时期的鸟纹青铜器、玉器给中山国墓葬遗址出土众多的以鸟为题材的文物提供了母题依据。早期的玉质、铜质鸟纹饰品一般以平面形式出现,而中山国器物中鸟形多以浑体艺术造型出现。中山国之所能发展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之后的“千乘之国”,与其在迁徙过程中吸收其他各国文化精华尤其是中原文化有关。这些器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表现出中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国文化的来源是多元、多根系的。”“华夏文化从诞生之日起,便决非自我禁锢的系统。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为中介,华夏族及以后的汉族与周边民族继续交往、融合,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历数千年,方构成今日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4]22

中山国王厝墓、“成公”墓出土的山字形青铜翣,柔和了中原祭祀文化、礼仪文化和草原游牧民族图腾崇拜文化、崇山文化等文化元素。鲜虞武士英勇善战,工匠善于创新,并掌握了高水平的青铜冶炼、玉器、金银器制作技艺。他们制作的山字形铜翣散发着高大上的气韵,已经成为象征中山国的器物符号。

猜你喜欢
中山器物字形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中山君有感于礼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