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

2019-03-21 19:17巨同尧沈香萍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价值观道德

□巨同尧 沈香萍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精神滋养,割断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失去了文化根基和精神血脉,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其凝神铸魄的引领功能。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文化背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是这个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同化性和凝聚力,来自于中华儿女对自己民族文化身份的至强至深的自我认同感和超越地域界限的文化群体归属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数次民族大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各民族、各地区文化进行了汉化、统一、交融和发展,“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最终汇聚成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以此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不在于黄皮肤黑头发的外在生理的特征,而在于内在的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接受,认同中国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人才是中国人。浪迹天涯的华侨华裔,许多人已在异国他乡生活多年,但他们的精神脐带仍然与中华母亲血脉相连,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上依然与国人一致,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难以摧毁的精神根柢和气象,使得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处于何种地位始终葆有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追求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这种趋群合一的特征既是一种炽热的民族情感,又是一种冷静的理性力量。在涉及国家统一、民族分裂的重大历史时刻,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尊会把各种社会力量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致对外的统一战线,中华民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始终是一个命运和情感的共同体。在长期的融合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思想统摄力。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凝聚为一个整体,他们认同着自己的民族身份,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维护着自己的民族利益。这种文化环境中的中国人,具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二、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文化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过诸多磨难,也获得过诸多荣耀。在民族发展的艰辛旅程中,中华儿女不仅拥有梦想,也经历过艰难挫折。玉汝于成,中华民族不仅谱写了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积淀了源远流长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理性精神的总结,并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和灵魂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生命力,其核心价值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发展的精华和积淀,正是由于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存在,中华民族虽然几经风雨但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儒、释、道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关系以及对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看,儒家对社会的影响最大。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代表:“仁、义、理、智、信”。儒家强调“仁”,可以说“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在孔子那里“仁”有着丰富多彩的含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形而下的具体的伦理规范,也是一种形而上的最高的道德范畴。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主要指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爱之情,随着历史的发展,“仁”的涵义进一步扩展,其情感范围由家庭扩展到社会,指的是人和人交往的友爱之情。在其情感范围扩大的同时,其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杀身以成仁”的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义”是孟子伦理思想中仅次于“仁”的范畴,《说文解字》解释说:“义(義),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即“正义之气”,就是指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孟子的“舍生取义”与孔子的“杀身成仁”是相同的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和“义”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古人云:“不仁则辱”、“由义为荣”,“仁”和“义”是中国传统道德荣辱观的标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正义的追求。“礼”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指整个社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规范,从小的方面来说是指礼仪和礼节,“兴于诗,立于礼”、“不学礼,无以立”,在儒家看来,“礼”是立人之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只有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守“礼”所规定的不同角色的行为规范,整个社会才是和谐的、有序的。“礼之用,和为贵”,“礼”所表达的是中华民族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中庸》),“智”,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的能力,主要指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性,在孔子看来,“智”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智”、“仁”、“勇”是志士仁人的基本品德。“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在儒家伦理中,“信”与“诚”、“实”是相通的,它们既是个人的基本品德,也是人伦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做人的准则,也是社会的基石。人们对“信”的提倡、对“信”的认识,从古至今贯穿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沃土之中。

在几千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一直存在发展着,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不可泯灭和不可失却的,它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成为主导人们精神世界的正能量,能够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成为一种历史发展的积极因素。这些融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同涓涓细流,引导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蕴含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自豪感的体现,是民族凝聚力的彰显,也是人们的精神记忆和心灵归宿,它总结着过去,指导着今天,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是生活和实践的背景和基础。特别是过去核心价值观的优秀部分,是民族精神的灵魂,引领着中华民族的前进。核心价值观是一条精神“红线”,贯穿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同心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内核之所在,它沉淀在中华民族记忆的深处,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今天的价值观是过去的延续。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仍然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发挥着作用和影响,自然也成为在新时代提炼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