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民歌的演唱特色

2019-03-21 00:33陈晓葇
艺术评鉴 2019年3期
关键词:唱词辅音民歌

陈晓葇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一共有56个少数民族,其中被誉为“海上牧民”的京族作为唯一的海洋民族,拥有独特的民族性和丰富的民间民族歌曲。目前国内外对京族的音乐研究不少,对京族民歌的演唱研究不多,本文试图从声乐的角度,对京族民歌的演唱技法和风格表现加以分析,探究京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京族民歌   演唱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017-02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气候、地理、生活习俗、风土人情造就了各民族的文化。所谓56个民族56首歌,这些民歌可谓魅力独特,在演唱上也各具特色,例如,藏族有“嗖音”、蒙古族有“呼麦”等。其中,在美丽的北部湾海岸上居住的勤劳、善良、勇敢的京族也有丰富的民间民族歌曲。京族民歌是京族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财富,并通过口传心授在时代相传中不断加工提炼,它集中体现了京族的民族精神和性格气质,精炼的音乐语言便于传唱,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关于民族民歌的演唱,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京族民歌的演唱特点

(一)歌唱的呼吸运用

众所周知,歌唱的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没有歌唱就没有呼吸,呼吸的正确运用是歌唱的基础因素之一,是决定歌唱好与坏的关键。歌唱的呼吸有别于一般的日常生活呼吸,包括吸气、保持气息和呼气三个步骤。首先它的吸气要比日常吸气要深,气息进入肺部后要通过横膈膜的下降膨胀来保持气息,以免气息很快就呼出体外,不能作用于歌唱,而呼气也比日常呼气要慢,尽量控制气息保持在体内,支持歌唱。

传统的声乐学派一般把呼吸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三种,各地域、各民族、各派别的歌唱都有自己的一套呼吸方法,但均在此三类中。京族的民间艺人在歌唱时往往使用腹式呼吸,他们认为需要饱满的气息必须“要从脐下获得”,这一理解与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气沉丹田”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由于京族民歌总的来说速度缓慢,在演唱中往往多采取缓吸缓呼的办法,歌手通过鼻子把气息吸进腹部,想象腹部装满气息,身体饱满挺立,整个人也精神抖擞,从而进入歌唱的状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京族民歌手一般不提倡口鼻一起吸,他们认为“即使是嘴巴微微张开也会影响歌曲的表现。”在保持的过程中,身体不能僵硬,让均匀的气息随着音乐的流动再缓缓地呼出来。

(二)歌唱的发声技巧

在唱法上,“哈哥”(又叫“琴公”即男歌手或伴奏者)一般用真声,“哈妹”(又叫“桃姑”即女歌手)用真假声结合,声部的区分鲜明。这是因为京族民歌的审美情趣极为“阴阳”,所谓“刚柔相推生变化”。哈哥的纯真声表现的是阳刚之美,哈妹的混合声则为阴柔之美,两者合一“和音”才显得和谐动听。

哈哥在发声上特别强调胸腔的运用。胸腔共鸣位于声带以下胸部肋骨内,它是由于喉结下降,使声带拉长,喉管变长、变粗,和由于咽喉充分地打开造成联合共鳴腔体的变粗变大而形成,因此音色粗壮、浑厚、深沉、朴实、宽广。一般说来,京族哈哥总能唱出浑厚结实的胸声,他们认为“声音在胸间发出”,从他们的演唱中始终感受到保持叹气的状态。

哈妹则用混合声来演唱。所谓混合声是指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两种共鸣的混合运用,即“真声”(胸腔)和“假声”(头腔)两种状态混合着运用。由于真声不容易上高音,假声又太飘,只有混合声才均匀、甜美、明亮、通畅,富有表现力。在专业音乐院校里,一开始进行声乐训练就是要建立混合声,一般说来许多人要用一、两年的时间才能运用好混合声,但是京族人民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要归功于京语的特殊性——京语的鼻音和尾音是建立在高位置(鼻腔)上,也就是说,京族人讲话本身就具有混声色彩,运用混合声来演唱对于她们来说是驾轻就熟。京族民歌手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练声办法,由于海边的空气潮湿,封海或非农忙的闲季里,京族艺人们喜欢在早上到哈亭里面练唱。他们先练习念白,把哈节的唱哈词或各类唱词,念上一遍以达到开嗓的目的,等嗓子蹓开后再演唱旋律并合上琴师的伴奏。

(三)歌唱的咬字吐字

歌唱是语言和音乐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歌唱的咬字吐字是使歌声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把字清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在传统戏曲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咬字不清犹如钝刀杀人”,可见咬字吐字在歌唱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京族民歌按照演唱的语言来分,可分为用京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两类。由于和汉族长期密切的文化交流,他们既能用京语和“京曲”歌唱,也能用汉语粤方言(当地称为“白话”)和“白话山歌”曲调歌唱。

京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每个音节是一个读音单位,而且具有一定的意义,它包括十九个辅音、十一个单元音、三个双元音、两个半音和六个声调。辅音有单辅音和复合辅音,单辅音是气流通过发生振动,即没有送气音,区别在于浊辅音比清辅音念得更重。复合辅音则是气流通过时不振动,发出送气音。演唱中舌头要松驰,可前伸、后缩、抬高、放低、平伸或卷起,唇可平展、收圆、张大、缩小或完全闭拢。京语中的元音要唱得饱满,特别注重口型。

在京族民歌中只有山歌这一种类用“白话”演唱。白话是粤语系一个分支,语言的发音均有入声,要求咬字吐字要平实直白,正如山歌《喊我唱歌我就唱》中唱道:“喊我唱歌我就唱,三日三夜冇使停。一心想唱就开口,字字句句都是情。”

二、京族民歌的风格表现

(一)唱词的特色

京族的民歌具有复杂的装饰音、悠长的唱腔、低细的音调、缓慢的旋律等特点,纤细、婉转、优美、流畅而且节奏多变,使人听了有柔和、悦耳、抒情之感。其中,唱词功不可没。京族民歌的唱词大多数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触景生情出口成章,尽管有即兴创作的味道,

但是它每一首唱词实际上是一篇篇优秀的诗歌。可惜有些诗歌已经失存,现存的歌本中最完整的是哈节唱词。

京族民歌的唱词最大的特点是六、八言,即京家称之的“唱六八”。其格律:每两句为一个单元,上句六言,下句八言,每篇常为四句、六句到八句,也可连若干双句为长歌。每一单元内,上句末字(即第六字)与下句句中第六字押腰韵,称为“六六腰韵”。例如礼俗歌中的一段,“祝贺四姓相逢,桃花兰花开同一家;祝贺四姓亲家,媳贤婿好爸妈得养”(译文遵循原歌格律)。第一句的末字即第六个字为“逢”与第二句的第六个字“同”押“ong”韵,而第三句的“家”则与最后一句的第六个字“妈”押“a”韵。

相邻两个段落之间,上一段落下句末字(即第八字),与下一段落上句末字(即第六字)押脚韵,称为“八六脚韵”。例如《世上人难不如我》的第一段最后一句为“凄凄凉冇敢同妹叹”,而第二段的第一句为“歌讲难妹更难”,“叹”与“难”同归“an”韵,如此联绵接续,如环似链,称为“六六、八六环链腰脚韵”。

(二)音色的韵味

京族民歌的唱腔非常丰富,充满表情。首先因为语言的关系——京族语言发音鼻音较多、较重、较暗,位置也较低,要唱出很强的表现力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京语的声调丰富,京族民歌手在演唱时充分运用鼻音和轻声的特点,余音较长,从而形成了京族音乐独特的清幽徐纡、余音袅袅的演唱风格。在演唱时还特别注意调整软腭的灵活上抬或下垂,从而开放或阻塞气流到口腔和鼻腔的通路,形成不同音色的对比。

曾经有学者认为京族文化就是独弦琴文化,在孙杰远、范良辰的论文《京族独弦琴文化及教育价值》中说“京族独弦琴通过文化的深译,不但形成了一种反映民族文化的形态,而且成为京族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图腾,是自然与人文共生关系的缩影。”①因此,有人认为独弦琴影响着民歌的演唱风格。但是,又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许多独弦琴演奏者问越南国家歌舞团著名资深演奏家武伯普老师如何才能弹好独弦琴,武老师说:“请你们唱大量的民歌,民歌唱好了,琴自然就能弹好了。”其实,人声早于器乐,民歌的内涵远比器乐作品丰富,民歌演唱与独弦琴演奏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不断发展。如今,唱哈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关于京族民歌的研究,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多地了解到这个海上牧民的风情,这将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注释:

①孙杰远,范良辰:《京族独弦琴文化及教育的价值》,《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沈嘉.京族民歌的演唱特色[J].中央民族大學学报,1997,(04).

[2]邓如金.京族民歌的艺术特色[J].民族艺术,1993,(04).

猜你喜欢
唱词辅音民歌
唱词(外一首)
失去爆破和不完全爆破
BR Sounds
英语的辅音连缀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第二讲 元音和辅音(下)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