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产业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9-03-21 00:33安毅
艺术评鉴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

摘要: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书法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之一,然而对书法产业的研究却显得相对的迟缓和滞后。对书法产业研究进行回顾,对书法产业研究的图书文献、论文集析出文献、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分析研究的不足和对研究进行展望,对于深化书法产业研究,发展书法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书法   文化产业   书法产业   研究回顾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019-05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弘扬中国书法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范围内创业产业热潮的兴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书法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在文化产业强国中必然担任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书法产业的发展目前却显得明显滞后,对书法产业的研究也相对迟缓。因此,对书法产业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分析当前书法产业研究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对中国书法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书法产业概念的提出

(一)文化产业

何謂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如何定义?文化产业,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

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重要文件中正式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

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文化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界定,我国的文化产业既属于生产性质的第二产业,也属于服务性质的第三产业。

随着我国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上升,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5.8%,占GDP的比重达到2.75%。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书法产业

书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产业理应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根据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的界定,书法产业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书法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书法作为产业形态,古已有之,其中教育培训、作品销售、收藏、拍卖、投资等多方面的配套产业,由来已久。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则是21世纪以后,近十来年的事情。

对于书法产业探讨,可以追溯到2003年,2003年8月7日至11日,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美术观察杂志社、美术报社等多家单位在杭州举办“首届中国书画产业论坛”,把书画产业作为对象来讨论和研究。

2004年,中国书协起草了《中国书法发展纲要》,对中国书法未来20年的发展做出了纲领性的规划,纲要提出了“书法文化产业”的概念。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张传凯在《2001-2020年中国书法发展纲要》解读中,首次将“发达的书法产业”明确为当代中国书法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2005年11月,我国启动了中国书法“申遗”工程。2007年6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正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获批。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书法“申遗”成功,将极大地推进中国书法产业的发展。

2007年12月18日,在广州举行“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同时举办中国书法艺术产业博览会。博览会首次提出把书法作为产业来发展,并与国展有机结合。

2009年4月,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等38家单位在北京联合发起成立中国书画艺术产业联盟,联合各方力量,繁荣中国文化事业,促进中国书画艺术产业的品牌化、规模化、资本化和国际化。

2010年8月和2011年9月份,在中国内蒙古乌海市分别召开了首届、第二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博览会以书法产业为主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于推动书法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1年9月,中国书法家协会把原发展委员会更名为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并公布新的委员会名单。2012年3月,召开了中国书协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2012年工作会议,鼓励大家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书法产业。

2012年11月29日,浙江财经大学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书法产业研究所,并于2014年5月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了“首届书法产业高峰论坛”,对书法产业的研究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中国书法产业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为了客观地评价中国书法产业研究的现状,我们通过贵州数字图书馆大数据检索平台(其中包含了中国知网的中文期刊文献数字资源和超星及读秀的中文著作文献数字资源),运用专业检索方法对国内相关文献作了全面的检索。然后从图书、论文集、期刊、学位论文等几个方面来分别进行计量分析,最后依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该领域发展的问题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中国书法产业研究方面的文献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相关图书著作文献;二是论文集析出文献;三是期刊论文文献;四是学位论文文献。

(一)图书著作文献计量分析

笔者于 2018 年 10月进入贵州数字图书馆,使用“中文图书专业检索”,以“书法产业”为主题词和关键词作为检索选项,剔除不相关的文献后,所得的相关图书著作只有2本,分别是《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论文集》和《中国书法产业史概要》,都是浙江财经大学书法产业研究所黄建新领衔编著的。

《中国书法产业史概要》从秦汉到民国,对书法产业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分别对书法产业包含的书法销售、出版、用具、装裱、教育培训和旅游進行分析和阐述。这是第一部关于书法产业的图书,为书法产业是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框架,是对书法产业研究的较为突出的贡献。但是终归是概要,上升到《中国书法产业发展史》尚存在一定的距离,需要更加细化和丰富。

《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论文集》一书,共收录35篇获奖文章和50篇入选文章。论文题材和方向多样,不仅从书法艺术本体和艺术市场主体维度,还从艺术品收藏,艺术衍生品等多重视角综合关照书法产业的演进。把85篇文章按照书法产业发展战略、书法产业管理、书法产业链、书法产业论述、书法产业史、书法产业市场、书法衍生品等七大类分类,分别是36、3、5、23、5、8、5篇其比例:

论坛关于书法产业发展战略的文章最多,差不多接近一半,书法产业论述的数量次之,关于书法产业管理的文章最少,其他的差别不大,但是,论坛的贡献是巨大的。活动加快了书法产业的研究进程,让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加入到书法产业的研究中来。

(二)论文集析出文献计量分析

在论文集析出文献方面,目前只检索到 4本论文集6 条析出文献,其中《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和《中国书法金陵论坛论文集 2012》各析出2篇,分别是刘德举的《我国书法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陈岩的《从丁敬“润格”看清代篆刻市场》,王晓光的《从书法市场规范到书法产业化构建兼谈树立“大书法”观念的意义》(179-185页),安毅的《中国书法文化产业发展对策》(247-256页)。另外2本是第八届和十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各析出1篇相关文献,分别是陈岩的《明代篆刻艺术市场发微初探》,洪权的《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吴昌硕何以弃官鬻艺》。从析出文献看,论文集均是中国书法协会主办的学术论坛,这与中国书协制定纲要后的发展导向有关。研究时间跨距7年左右,开始大量研究是在2012年以后的近5年时间。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论文深度上都可以看出,对于书法产业的研究工作还是比较滞后,研究成果更是极其薄弱。

(三)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通过贵州数字图书馆“中文期刊高级搜索”,用关键词“书法产业”检索,剔除无关的,重复的以及新闻报道型文章后,与书法产业相关的期刊论文只有 46篇,其中关于硬笔书法产业化的有 3 篇,其中有 4 篇为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入选论文,分别是吕文明的《文化视阈下的当代书法产业发展趋势探析》,李廷华的《社会变革中的书法产业》,公丕普的《书法产业发展中网络交易平台的应用研究》,俞栋、王晓暾的《从传统艺术到现代产业——书法金融产业的萌动与发展》。另外40篇文章,大多集中在2014、2015、2016年发表,可见,在这三年,书法产业的研究得到升温,几乎涉及书法产业的每一个方面,但与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研究相比,还远远不够。

(四)学位论文计量分析

通过贵州数字图书馆对学位论文进行搜索,去掉与书法产业完全不相关的论文,与书法产业相关的学位论文共有13篇,均为硕士论文,无博士论文。其中与书法产业直接相关的有7篇,分别是苗芳蕾的《文化创意视角的书法旅游开发研究——以四川蓬溪书法旅游开发为例》,包强的《通渭书画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李丹的《襄阳市米芾文化产业研究》,车苏瑞的《通渭书画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教育功能研究》,高红岩的《通榆县墨宝园营销策略研究》,董晓丹的《综合性高等院校艺术培训项目发展战略研究——以R大学艺术培训项目为例》,陈立华的《端砚文化在肇庆旅游景观中的应用研究》。有4篇是关于书法与包装与视觉传达的论文,另外2篇是与书法产业相关的发展策略研究。

三、研究内容评析

书法产业自概念提出以来,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引领和倡导下,众多专家和学者加入了书法产业研究,可喜的是跨学科的研究越来越多,很多经济学、管理学的学者逐渐参与到研究的序列。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财经大学2012年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书法产业研究所,并于2014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光明日报社主办,浙江财经大学承办了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收到论文稿件200余篇,评出获奖论文35篇,入选论文50篇,一时激起了书法产业研究的热潮。浙江财经大学本生率先垂范,申请成立了书法产业学科,并编著了《中国书法产业史概要》和编辑出版《中国书法产业通讯》。回顾书法产业研究10多年来,成果和进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法产业的概念和范围得以固定

书法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中国书协的《中国书法发展纲要》,其对书法产业的范围定义为:“包括书法艺术品市场、和书法元素相关的工艺品、书法培训及与书法培训相关的书法材料、与书法配套的装裱等后续工艺”。这是从书法本体来界定书法产业的概念。

书法产业的概念,相对比较全面概括的,以黄建新根据文化产业的定义和分类,对书法产业的总结。他把书法产业定义为:以书法为资源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社会活动的集合体。

书法产业的范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物态形式呈现的书法文化产品的行业(如书法作品的交易、书法相关的工艺品、文房用具、图书、报刊、影音制品等);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书法相关服务行业(如书法教育培训、鉴定、装裱、策划展览、经纪、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三是向其他商品或服务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书法相关的创意策划、舞蹈、养生、旅游等)。

(二)研究对象初步明确

黄建新在《论中国书法产业》一文中,提出了中国书法产业学的研究对象与内涵。明确研究对象是中国书法产业史、中国书法产业理论、书法产业链以及商业模式。中国书法产业学的内涵涵盖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基础研究包括中国书法产业理论、中国书法产业史两个方面。应用研究包括书法产业链、书法产业商业模式、书法创意、书法产业金融服务、书法产业人才培养、书法产业园区建设、书法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黄建新的研究把书法产业研究的对象及包含的领域初步明确下来,研究内容框架具备初步雏形,但是书法应用领域划分尚不完全,书法衍生品的内容未覆盖完全。

(三)产业链边界基本确定

关于书法产业链的研究,有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的三篇获奖论文。一是张波的《书法产业链拓展研究》,他借鉴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DCMS)同心圆模式和黄建新的产业分类,采用“书法——英特尔核心”渗透方式,利用同心圆拓展,把书法产业分为核心层、紧密层、相关层、边缘层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对应不同的产业类别。二是安毅的《从大书法展览视角剖析书法产业的发展》,以书法展览为中心,构建了产业链圆圈。把书法培训、创作、装裱、展览、销售、收藏等书法本体各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成的产业链,与黄建新和张波的研究互为补充。三是张捷的《基于书法文化链特征的中国书法文化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根据产业链包含的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把书法产业链,从更宽泛的角度进行剖析。

四、存在的不足

书法产业研究10余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涌现出了不少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作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群体不够大

书法产业研究,在2014、2015、2016吸引了不少专家和学者加入,这是中国书协和个别部门和单位倡导的结果。总的来说,研究群体还不够大,从文献看,参与研究学者也就一两百人,发表2篇以上论文的也就10余人。结构也不合理,主要是一些爱好书法的学者参与,真正研究产业经济的专家和学者尚未加入这个序列。这与书法这一个非常特殊的对象有关,懂书法的不善于产业经济研究,产业经济研究专家不熟悉书法行业,仅仅靠一两个论坛和会议,对与一个产业的研究来说,是永远不够的。论坛研究,作者往往关注是否获奖和入选,会议研究则流于形式,两者都难以真正深入地研究,所得的成果也更多表明浮華,难有真正的用途。

(二)实证研究较少

对于书法产业的研究,根据目前可以查阅的文献来看,更多地涉及的是概念,范围的界定以及理论层面的研究。通过实际案例,对中国书法产业进行把脉问诊,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的实证研究较少。理论研究不与实际结合,则为空头理论,行之不远,只有书法产业研究大量地与产业实际相结合,对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才能真正地发展壮大书法产业,同时更加丰富书法产业的研究。

(三)研究成果转换少

对于书法产业的研究,形成成果转化的不多。浙江财经大学中国书法产业研究所根据其研究,办起了书法学书法产业方向专业,是研究成果转化成功的有效案例。但是一个产业的发展,仅从学科方面研究,用于学科建设,是永远不够的。一个产业的发达,必须是研究同时跟进,并且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应用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书法产业研究成果之所以转化少,其根本原因是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研究专家们埋头干自己的研究,干企业的也缺乏和学者专家有效联系和良性互动,造成了研究和实际脱节的现象。

(四)相关部门重视度不够

对于书法产业的研究,目前只有中国书协和一些群众团体以及个别高校在牵头进行。文化部、教育部、中国文联等相关部门尚未作引导式的研究,亦未作单利项目研究。专家学者也更没有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艺术规划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发改委产业司,相关政府部门也没有真正把书法作为产业来对待和规划发展。尽管书法城和书法之乡的发展和推广已经在全国发展得如火如荼,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也非常明显。但是仍然未被当作重要的产业来支持和发展。

五、展望与建议

书法产业研究在基础研究和学科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书法产业研究要进一步发展,真正和产业发展相适应,在今后尚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深化书法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

到目前为止,对书法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无论在议题的选择上还是研究的深度上都还显得不够。虽然一些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书法产业链的构建,书法产业的规划布局,书法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书法产业学科规划发展等方面仍然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对于书法产业融资,书法产业的规范化管理,书法产业集团运营和上市等都有待进一步细化研究和深入考量。

(二)组建多学科综合团队研究

当前书法产业研究队伍状态仍然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参与研究主体相对较为单一,多学科、跨学科协同研究的格局尚未形成。要使书法产业研究丰富化、成熟化,必须需要经济学,尤其是产业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与产业发展相关的专家和学者参与进来。需要历史学、文学、书法史学、书法学、建筑学、产业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进来,由若干个学科专家、学者组成综合研究团队,共同研究书法产业,从而使多个学科互补,多个专家协同作战,避免研究视角的单一化和门户之见,使书法产业研究更加全面而深入。

(三)与产业发展实践结合研究

书法产业研究不能只做基础研究和纯理论研究,必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相关产业的具体企业结合起来,多做实证研究,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研究中,深入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准确把脉企业的问题和症状,提出相应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对策和建设性意见,从个别企业推广到一般企业,总结出书法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书法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这样的研究对书法产业的发展才具有真正的实质的帮助和意义。

(四)强化书法产业分支和专题研究

书法产业研究要深入和细化,必须与书法产业的各个分支产业结合起来。对每一个分支产业进行专门研究。除此之外,还要对书法产业的多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只有各个产业分支和产业发展相关专题研究透了,书法产业也就研究透了,书法产业才可能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才能为我国社会注意文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结语

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共同研究下,我国书法产业研究已取得了一批令人欣喜的成果。然而,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对于书法产业研究,应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視角,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实证研究,深入主题研究,方可推进书法产业的整体研究进展,为书法展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瑾琪.大文化背景下中国书法的产业化之路与本土身份的构建[A].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论文集[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2]黄建新.关于建立书法产业学的设想[J].中国书法,2015,(01):170-172.

[3]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论文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4]张波.书法产业的定义与分类[J].艺术学界,2016,(01):212-222.

[5]黄建新.论中国书法产业[N].美术报,2018-06-30:(014).

[6]张波.书法产业链拓展研究[A].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论文集[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7]安毅.从大书法展览视角剖析书法产业的发展[A].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论文集[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
2019西部文化产业指数出炉 川陕渝居前三
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逐年提高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