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瓷书法纹饰:以唐长沙窑口瓷器书法纹饰为例

2019-03-21 00:33赵浩民靳继君
艺术评鉴 2019年3期
关键词:风格特点

赵浩民 靳继君

摘要:书法与陶瓷作为中国两大传统艺术,二者的结合,无疑让这两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得以升华。书法之所以能作为陶瓷装饰纹饰,与书法的艺术性和汉字本身具有的装饰性密不可分。书法与瓷器的完美结合始于唐代长沙窑瓷器,字体多行书、草书,楷书较少。本文浅析书法作为装饰应用在瓷器上的原因和长沙窑瓷器书法装饰的风格变化,旨在进一步研究唐代书法的多样性及其延续发展长沙窑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唐长沙窑   汉字装饰性   唐代书法   风格特点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024-04

一、书法装饰的内在因素

(一)汉字源于象形记事

提起中国汉字起源,人们都会想到仓颉造字、结绳记事、起一成文说等。《说文解字·叙》:“仓领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希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①这段文字说明:汉字体系中,象形文字是最先被创造出来的。那么何为象形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提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谙拙。日月是也。”②许慎在此指出了象形字的产生及特征。首先是“画成其物”,即用眼睛观察客观事物内外轮廓与特征,描绘这些特征概况就能够表达该事物的意义。这里可以说象形字具有像物性和客观存在性。其次,是以较简练的笔法和线条来描绘,即“随体诘拙”。再之,许慎借助“日”“月”两字举例说明,明确了象形字的概念。《段注》中提到:“日下曰,实也,大阳之精,象形。月下曰,阙也,大阴之精,象形。此腹举以明之。”③以上可以得出,象形文字既具备整体性又不失突出性,可以说象形文字是一种图画文字。

(二)汉字的装饰性

图画文字具备装饰性特征。秦统一六国后,施行“书同文”政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显然贯彻是不够彻底,其他的书体文字也并未全部废除。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提到:“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④从今天文字学角度而言,这八体并不是严格的书体概念。像“刻符”“署书”“殳书”都是大篆、小篆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运用。从大篆、小篆字体本身来讲,在书写上都讲究线条匀称,结构和谐,线条曲直规律交错,线条分出的面积或对称或对立,字体本身就具有了浓郁的装饰意味,再加之以上“书体”出现,使之装饰性意味加强。以“虫书”为列,乃是以虫、鸟、云纹等花纹在篆书笔画上进行装饰书体的代称,也可看作今天使用的美术字体,装饰意味更足。

(三)汉字的意趣性

汉字的意趣性是由书法的抽象性体现的。那么何为书法的抽象性?隶书及以后的文字脱离了简单的象形,纯粹以点线构成。黄惇先生《秦汉魏晋南北朝书论史》中说:“我们认为在隶书走向方折运动之前,圆势运动在隶变过程中起着内在决定作用。圆势运动原本就存在于篆体之中,又便于毛笔快写篆书,使篆书变为草篆,草篆而生隶书。同样,还是这个道理,隶书的快书写加上圆势运动,形成了早期的草书。”⑤书写速度以及方圆交替的变化,使得书体由静态转向动态,也使汉字书法更加具备抽象性、意趣性。“中国书法的笔法,正是由于隶书用笔的突破,才发展出后来的高超技巧和丰富的笔法内涵的。”⑥而汉字书法意趣性表现的重要一点既是它丰富的笔法。卫夫人的《笔阵图》详细地描写了书写时用笔和结构的方法,文章开篇便提出“莫先乎用笔”,后又列举出七种基本笔画的形象说明,“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山坠石、“撇”如陆断犀象、“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不仅描绘出笔画的形状,而且通过想象,可以领会每笔质感。书写点线长短不一,刚柔粗细、方圆曲直、疏密虚实等,更有书写者将自己的内心融入其中,在丰富多彩的点线交错中产生了“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⑦的意象美,加之章法布局,书法的抽象性就更为明显,细细品味,别有意趣。

(四)汉字笔画具有可塑性

在世界上诸多文字体系中,唯中国汉字上升至艺术高度,这与汉字的基本特性紧密相关。汉字的完成在方寸之间,具有一定面积,在保证重心平稳的前提下,书写有了大显身手的余地,点线在方寸之间交错于是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可塑性即表现于此,这是汉字能上升到艺术高度的基本原因之一。汉字所有字体都可以根据书写实际情况进行笔画结构的调整,篆、隶书可以笔画挪让参差,“秦砖汉瓦”这是依据材、器型而变化,行、草书为动态书体,另有书者真性情流露其中,可塑性就更加多样。汉扬雄《法言·问神卷第五》:“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⑧“书为心画”是也。作为代表中国书法最高审美的《兰亭序》,王羲之的书写一气呵成,变化丰富。其中的二十一个“之”字,各不相同,短短三笔,变化无穷。“之”字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不同字体书用笔的变化;第二,行书用笔变化,比如折笔、顿笔、回锋等变化;第三,主笔变化,比如第二笔、第三笔主笔转换的变化。在《兰亭序》“以”字的数量仅次于“之”字,其变化也是极为丰富的。“以”字主要的变化在于行楷书的转换、书写速度、第二笔与第三笔空间的变化。汉字笔画的可塑性为汉字的装饰性提供了变化空间。

二、唐长沙窑陶瓷書法风格简析

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是先秦书法,商代中后期甲骨文、金文,无论从线条、结体、整体章法上都已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诸多因素。汉字发展的由繁就简、社会进步、书写工具的改进,各时期书法家的出现以及不同主流审美思想的变化,都促使了书法艺术的完善。书法单独作为装饰的形式在长沙窑属于首创。长沙窑开始烧造于唐代,止于五代,到宋代销声匿迹。唐代书画艺术的繁荣景象,也推动了书画在陶瓷上的发展,加之烧造技术的提高,陶瓷书法在唐朝才算真正意义的成熟。唐长沙窑陶瓷纹饰多为书画,这无疑是唐至五代时期书画艺术的重要组成以及书画艺术繁荣的重要标志。长沙窑口瓷器书法内容多为名人诗句、酒茶文化、广告、警句、款铭等,内容极为丰富,是研究该时期民俗文化、民间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从现有长沙窑瓷器看,其书法多为行书、草书,楷书、隶书很少,这是由于陶瓷这种特殊材料所决定的,行草书写相对较快,一气呵成,书写时不会积釉过多导致烧造出不均匀的效果,保证笔画的清晰。在此我们对长沙窑瓷器书法纹饰进行简单赏析。

(一)“遒劲率真”之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与楷书比更加灵动,较之草书,更实用,易于书写者情感的发挥。“行书的结字要有动势,方法一,加大横、竖画的倾抖度,增强整个字的动势;二把方形的字倾料成料边形,从险势中增强字的動势;三采用歌正相依手法,使字体活泼稳定又不东倒西歪;四采用虚实对长沙窑口瓷器上行书纹饰是最多的,比手法,使字体取得动而平衡的要求。”⑨行书书写速度相对较快,适合于在陶瓷上书写,行书的审美意趣也正是长沙窑所追随的,所以行书被广泛应用于长沙窑瓷器的装饰上。唐代书风沿袭前代,行书遵从“二 王”,唐太宗用“尽善尽美”来评价王羲之书法。长沙窑瓷器的书法同样能感受到“魏晋风度”。青釉褐彩诗文瓷壶,书写内容为“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多;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过。”诗句可能是陶工自己的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陶艺人的书写遒劲天成,率真可爱。从笔法上,“锋”起笔,起笔圆润,使得线条较为厚重,行笔转折处多以圆弧代替,如“通”的“”和“辶”给人以敦厚朴实的感觉。此行书多为“藏锋”,在字的转折撇捺处可见露锋,“丿”画较为明显,这是由于“丿”画的行笔轨迹和速度等基本特点决定。“乀”画,右手反向圆弧,捺角拖出较长的距离,同样是藏锋起笔,线条刚柔并济。唐代“行书入碑”已发展较为成熟,“行书如碑”打破了篆、隶、楷三种字体碑刻的局面,使碑刻增添了活泼气息,虽然行书碑刻较少,时间短暂,但仍对大唐以及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件长沙窑瓷器青釉褐彩诗文瓷壶上的书法来看,颇有“行书入碑”的剪影。唐代柳公权《辱问贴》,整体潇洒自如,线条圆转较多,敦厚朴实,与青釉褐彩诗文瓷壶的书法线条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字结体笔画上看也颇有渊源。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擅行草书,其传世墨迹仅有《张好好诗》一贴,书体姿态柔美,有笔劲健,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赞曰:“花到十分名烂漫者,菁华内竭,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內凝,而生气外敝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戏鸿堂摘句《兰亭诗》《张好好诗》,结法率易,格致散乱,而不烂漫者,气满也。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这里提到“气满”的原因归根结底为“指劲”。以杜牧《张好好诗》与青釉褐彩诗文相比,不难发现两者笔法相似,露锋转折处颇多叉笔,书写时使用硬笔,加之书者技法熟练,得以显得笔力虬劲。两者在折笔处极为相似,“相”字中“目”的横折笔画,折笔处长度大,之后中锋行笔,最后利用硬笔笔锋弹性自然弹出勾画。

在长沙窑瓷器行书书法纹饰中,还有另一种风格的行书,该行书同样笔法“遒劲率真”,不同之处则多用“露锋”,线条波磔明显,有笔多欹侧,横画趋势大,竖画虬曲倾斜,字势之间相互歪斜呼应,加之褐色釉面氧化衬托,给人以俊俏险拔之感,次笔法、章法向前追溯可至南朝梁摩崖石刻《瘗鹤铭》。进而后世书风中,自然联想到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黄庭坚书法“新俏瘦硬,清雄雅健”。 其书上乘魏晋隋唐,又突破前朝楷书四面方正的法度,同样为长横倾斜取势,疏密对比强烈,尤其是大字书写,给人以跌宕起伏之快感,可以看出,黄字之源略得于此。长沙窑瓷器上的行书大多为此二类,“藏锋”“露锋”,皆得法古人承启后世。

(二)“天真浪漫”之草书

自汉以来,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开始由理性转变成感性,又经历魏晋南北朝,人们的主题意识慢慢觉醒,直到唐代,文学艺术中的浪漫气息孕育而生,走向成熟,书法亦是如此。唐代草书无不散发着浪漫的情怀,这也是书法艺术成熟的标志,唐草作为书法史上的高峰,其浪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简约、个性解放、气韵生动、刚柔并济。浪漫派代表之一则为张旭。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对张旭的创作状态进行这样的描写“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可以看出,韩愈指出了张旭创作时的两个方面,一是对自身情感的释放,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草书浪漫的表达二者缺一不可。

那作为同一时代的长沙窑瓷器上的草书书法是否也是如此浪漫?青釉褐彩草书诗文壶为例,狂草在釉面上环绕连绵,率意潇洒,不拖泥带水。细观,线条中锋所得,起笔行笔多露锋,行笔上行时多“飞白”,多以圆代折,使得线条比较圆润。书写材料的局限性,线条相对比较均匀,单个字或者多个字相连只有在收笔处“提”“按”才较明显。整体章法收放有秩,笔尽意远。可见书者作书时是一种放松的状态,虽然这些匠人在书写技巧上不及唐草大家,但他们也没有被当时“四方得体、八面可观”的思想束缚,并不刻意模仿,而是随性发挥。与张旭所书《古诗四贴》相比,显然张旭的笔法更加变化多端,表现情感也更丰富,更成熟,但两者都以草书达情,天真浪漫不由言表。

(三)“大气古拙”之楷书

由于唐人对于法度的追求, 楷书在唐朝达到鼎盛,唐初欧阳询的硬瘦,唐中颜真卿的丰厚,唐晚柳公权的清劲,代表了唐代楷书的三种不同风格。从“楷书”二字来解释,“楷”则为楷模、法则与典范的意思,就是要写规矩的字,那何为规矩?唐代的楷书则为我们立下了规矩,树立了法度。唐代楷书给人以大气雍容的感觉,注重笔画、结构、章法,字体工整、方正,书写时连贯动作更多,转折提按更明显。唐长沙窑口瓷器的楷书作品较少,其上楷书同样延续了唐楷的基本风格,同样是材料的不同,更显出几分“大气古拙”之意。青釉褐彩诗文执壶,釉面用楷书书写诗歌一首“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此诗文书写给人以朴实感,主因匠人笔法处理所得。不似行书那般偏爱圆笔、中锋,而是在提顿转折处变粗处理提高线条质量感。诗文“春”字多达六个,匠人对“春”字的处理较为相似,捺画的捺角拖出,并不使用尖笔,而是行笔忽然停止或者圆笔回锋处理,将行笔中储蓄的能量收在笔画之中,力量感十足。“生”字中第一、二笔圆笔连接,中锋行笔,起笔收笔都藏锋,此感觉近似三国钟繇小楷一般“精细味古”,含有“魏晋风度”。总体上说长沙窑瓷器楷书纹饰沿袭魏晋、唐代笔法的同时,又有各水平不等匠人们个性的发挥,含古意,又趣味十足。

三、结语

陶瓷书法纹饰的发展与汉字自身的艺术性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汉字的象形记事、可塑性等基本特点赋予了陶瓷书法纹饰极大的装饰性特征。长沙窑瓷器书法纹饰风格多样,书体变化形式丰富,一部分承先人笔法,一部分具时代创新,也给后世陶瓷、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注释:

①②[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14页。

③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段注: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0页。

④[汉]许慎:《说文解字》,第315页。

⑤黄惇:《秦汉魏晋南北朝书论史》,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⑥黄惇:《秦汉魏晋南北朝书论史》,第9页。

⑦孙过庭:《书谱》。

⑧[汉]扬雄:《法言·问神卷第五》。

⑨书法屋,行书以何为贵?行书应如何运笔?

参考文献:

[1]黄惇.秦汉魏晋南北朝书论史[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08.

[2]姚为卓.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笔法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7年.

[3]刘颖.书法艺术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年.

[4]张海军.论长沙窑的继承与发展[J].收藏家,2018,(04):55-58.

[5]王磊.论唐代草书浪漫主义风格的美学意义[J].陇东学院学报,2018,29(04):69-73.

[6]王豪.陶瓷书法艺术的沿革及表现形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6年.

[7]叶喆民.中国古陶瓷与书法艺术[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01):65-75.

猜你喜欢
风格特点
《海青拿天鹅》的演奏技巧和风格
从地域版块浅析汉民族及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谈谈王洛宾作品的风格特点及艺术价值
试论加强播音主持艺术魅力的培养途径
电视剧中的音乐叙事作用浅析
浅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浅析东北秧歌的风格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