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佐辛与瑞芬太尼对经腹直肠癌根治手术麻醉镇痛效果的比较

2019-03-22 07:51董妍妍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期
关键词:芬太尼直肠癌麻醉

董妍妍

(辽宁省本溪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辽宁 本溪 117022)

直肠癌在经过手术治疗后对患者的身心带来的影响较大,并发症发生概率较高,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当前实施的直肠癌根治手术治疗中,常使用瑞芬太尼药物实施麻醉诱导,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该药物存在痛觉过敏、苏醒期躁动等问题,这与手术治疗过程中开展的镇痛方法有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中就临床常用地佐辛及瑞芬太尼镇痛药物的疗效作对比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纳入的研究患者对象抽取了治疗时间区间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开展直肠癌病症治疗并行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5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临床关于直肠癌病症诊断标准,排除了近期接受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症患者。将患者资料按计算机分组软件随机分为参照组患者28例、实验组患者28例,其中实验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各为15例、13例,年龄为37~67岁,平均年龄为(52±3.14)岁;参照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各为14例、14例,年龄为35~67岁,平均年龄为(51±3.13)岁。对比入选研究的患者资料各观察指标未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开展禁食禁水,在进入手术室后展开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的监测[1]。协助患者维持舒适的手术体位,于术前开展前半小时内注射阿托品0.5 g及苯巴比妥钠100 mg,以肌内注射方法给药。随后开展麻醉实施,取4 μg/mL丙泊酚、0.3 mg/kg顺式阿曲库铵及3 μg/kg芬太尼于患者的外周静脉进行靶控输注,待肌松生效后实施气管插管[2]。在进展手术治疗阶段治疗中维持较好的麻醉镇痛方法应用,参照组实施瑞芬太尼药物镇痛,取0.2 μg/(kg·min)的瑞芬太尼药物,以持续性泵注方法注入。实验组瑞芬太尼联合地佐辛药物镇痛,取2 μg/(kg·min)的地佐辛药物,以持续性泵注方法注入。实验组瑞芬太尼联合地佐辛药物镇痛,取2 μg的地佐辛药物,通过持续性泵注方式注入。瑞芬太尼药物使用同参照组患者。

在以上两组麻醉镇痛药物的实施基础上,均实施丙泊酚靶控输注。在手术顺利进展完毕后停止麻醉镇痛药物的使用[3]。

1.3 疗效评价标准:分析参照组及实验组患者的MAP、HR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MAP、HR指标变化情况分别为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取患者拔管前5 min及拔管后10 min时间段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其中包括计量资料(MAP、HR变化情况),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不良反应发生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对象数据有差异且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MAP、HR变化情况对比: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在拔管前差异不显著,拔管后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MAP、HR变化情况比较

表1 MAP、HR变化情况比较

组别 (m MmA H P g)拔拔管管后前150 m m iin n HR(次/分) 拔拔管管后前150 mmiinn实验组(n=28) 75.4±7.3 86.2±7.8 72.5±5.7 82.6±9.1参照组(n=28) 74.1±8.5 90.6±5.9 73.6±6.5 87.9±9.2 t 0.6139 2.3806 0.6733 2.2899 P 0.5418 0.0208 0.5036 0.0260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6%,参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1.4%,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 论

临床中治疗直肠癌病症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为经腹直肠癌根治术,但术后极易对患者造成较大的手术创伤,不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4]。同时在手术创口及手术麻醉的作用下,患者发生应激反应的概率较高,进而造成机体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发生异常,引发术后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对患者的恢复带来不利的影响[5]。

本次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均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6%低于参照组患者的21.4%(P<0.05)。瑞芬太尼联合地佐辛药物镇痛效果优于瑞芬太尼药物的原因分析为下:瑞芬太尼为μ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其药物原理在于对机体痛觉敏感产生抑制性作用,通过对痛觉过敏反应的掩盖,实现对患者术后疼痛的缓解[6]。但是在使用剂量过大时,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呼吸停止[7]。地佐辛为苯吗啡烷衍生物,能够对α受体产生较好的拮抗性作用,镇痛时间较长有利于患者在治疗中情绪的稳定,在术前或者手术结束前30分钟给予适量地佐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镇痛时间。更为重要的是不会对呼吸系统有抑制性作用,对患者胃肠功能的不利影响较小,降低了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术后接镇痛泵效果安全可靠[8]。综上所述,地佐辛及瑞芬太尼在开展经腹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中的应用,二者药物联合镇痛治疗的成效更为显著,能够有效的维持血流动力的稳定性,降低了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芬太尼直肠癌麻醉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瑞芬太尼、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淋巴结结核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